朱彬,胡春林,孫長海
(1.靖江海關(guān),江蘇 靖江 214500;2.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江蘇 南京 210095)
捻翅目Strepsiptera 昆蟲是以其它昆蟲為寄主的寄生性昆蟲,全世界已知近630 種[1],隸屬于15 科[1-3],其中5 個科已滅絕,世界已知57 屬[1]。
捻翅目昆蟲寄主廣泛,據(jù)Kathirithamby 統(tǒng)計(jì),可寄生7 目34 科,其中以半翅目Hemiptera 和膜翅目Hyminoptera 寄主為多[4],而半翅目昆蟲中不少是重要的經(jīng)濟(jì)昆蟲,因此其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應(yīng)用價值。捻翅目昆蟲可寄生衣魚目Zygentoma 衣魚科Lepismatidae,蜚蠊目Blattodea 蜚蠊科Blattidae,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idae,直翅目Orthopterea 蟋蟀科Gryllidae、螻蛄科Gryllotalpidae、螽斯科Tettigoniidae、蚤螻科Tridactylidae,半翅目Hemiptera 沫蟬科Cercopidae、葉蟬科Cicadellidae、角蟬科Membracidae、飛虱科Delphacidae、象蠟蟬科Dictyopharidae、顏蠟蟬科Eurybrachidae、廣翅蠟蟬科Ricaniidae、蛾蠟蟬科Flatidae、蠟蟬科Fulgoridae、瓢蠟蟬科Issidae、蟻蠟蟬科Tettigometridae、緣蝽科Coreidae、土蝽科Cydnidae,長蝽科Lygaeidae、蝽科Pentatomidae、盾蝽科Scutelleridae,雙翅目Diptera 實(shí)蠅科Tephritidae、寬口蠅科Platystomatidae,膜翅目Hymenoptera 蟻科Formicidae、蟻蜂科Mutillidae、錘角葉蜂科Cimbicidae、蜾蠃蜂科Eumenidae、胡蜂科Vespidae、泥蜂科Sphecidae、分舌蜂科Colletidae、隧蜂科Halictidae、地花蜂科Andrenidae 昆蟲[2-4]。
華立中在《List of Chinese Insects》中記載我國捻翅目昆蟲有19 種,隸屬于4 總科6 科9 屬[5]。楊集昆等認(rèn)為我國捻翅目昆蟲有23 種[6]。
2021 年,筆者通過系統(tǒng)整理捻翅目文獻(xiàn),發(fā)現(xiàn)該目昆蟲在中國(包括臺灣省)共有5 科27 種。在整理名錄過程中,檢查了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昆蟲標(biāo)本室中的捻翅目昆蟲標(biāo)本,發(fā)現(xiàn)2010 年由本校植物保護(hù)學(xué)院孟玲教授贈送的一頭捻翅目昆蟲標(biāo)本為江蘇新記錄種,即稻虱跗Elenchus japonicusEsaki et Hashimoto。本文給出了捻翅目昆蟲中國名錄,根據(jù)楊集昆的分類體系排列[7],給出了中名、寄主及其分布,并對稻虱跗作了簡單記述。
寄主:衣魚類[8]。
分布:中國陜西[7]、山西[9]。
寄主:青革土蝽Macroscytus subaeneus(Dallas)、M.japonensisScott。
分布:中國北京(香山)[10];日本[11]。
異名:E.yasumatsui(Kifune &Hirashima,1975)[11-12]。
寄主:褐飛虱Nilaparvata l ugensSt?l、白背飛虱Sogetella fu rciferaHovath、灰飛虱Laodelphax s triatellus(Fallén)。
分布:中國江蘇(鎮(zhèn)江),湖南(長沙、石門、桂陽、東安、常德)[12],浙江[13](嘉興、蕭山)[14],南方稻區(qū)[15],上海[15],安徽[15](六安、蕪湖市),湖北(武漢、竹溪)[15-16],四川(雅安、酉陽)[15,17],貴州(思南)[18],海南[15],廣東[14],廣西[15];日本[19];斯里蘭卡[19];孟加拉;印度尼西亞;朝鮮;馬來西亞;菲律賓。
寄主:不詳。
分布:中國香港[20];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
寄主:尖胸沫蟬Aphrophorasp.。
分布:中國福建(福州)[21]。
寄主:白大葉蟬Cofana spectra(Distant)、C.parthaonKirkaldy 等。
分布:中國四川(雅安)[22-24]、廣西[22-23]、云南[22-23];日本;斯里蘭卡[13,23];澳大利亞。
異名:H.munroeiHirashima &Kifune,1978。
寄主:黑尾葉蟬Nephotettix bipunctatusFabricius、二條黑尾葉蟬N.nigropictus、二點(diǎn)黑尾葉蟬N.virescens。
分布:中國廣東(廣州)[25]、江蘇(蘇州)[25]、福建(福州)[24]、四川(雅安)[24]、河南(遂平)[24]、湖北(武漢、武昌珞伽山)[23-24]、江西(南昌蓮塘)[23]、浙江[13]、云南[23]、陜西[22]、海南[7]、廣西[22];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
寄主:黑尾大葉蟬Cicadella ferrugineaFabricius。
分布:中國江西(Tai Au Hong)[26],廣東(Yim Na Sen)[26],浙江(天目山)[24],廣西(夏石、龍津大青山、花坪、紅灘)[24],海南[6]。
寄主:中華角胸葉蟬Tituria chinensisDistant。
分布:中國海南(黎母、那大)[24],香港[27];朝鮮[28]。
寄主:一種葉蟬。
分布:中國海南(那大)[6]。
Pyrilloxenos compactusSubramaniam,1922(誤定)。
寄主:芒果葉蟬Idiocerus niveosparsusLeth.、I.atknsoniLeth.、I.clypealisLeth.。
分布:中國海南(那大)[29];印度[26]。
寄主:一種小葉蟬。
分布:中國廣東(廣州石牌)[25]。
寄主:葉蟬。
分布:中國廣東(廣州石牌)[24]。
寄主:白翅葉蟬Thaia katoiDworakowska。
分布:中國云南(芒市、瑞麗)[21]。
寄主:蚤螻Tridactylus japonicusDe Haan、Tridactylussp.。
分布:中國北京(羅道莊、馬連洼、順義)[30],河北(豐南肯各莊)[13],遼寧(沈陽)[7,31],山東(泰安、萊陽)[32]。
寄主:蚤螻Tridactylus japonicusDe Haan。
分布:中國北京(羅道莊、大招山)[30]。
寄主:葉舌蜂一種Hylaeussp.。
分布:中國臺灣[33]。
(18)Myrmecolax rossiBohart,1951
寄主:不詳。
分布:中國香港[34];菲律賓;馬來西亞;澳大利亞。
寄主:壁泥蜂Sceliphron mandraspatanumformosanumVan Der Vecht。
分布:中國臺灣[35];日本[35-36]。
寄主:沙泥蜂Ammophilasp.。分布:中國西藏(察隅)[37]。
寄主:地蜂Andrena pilipesFabricius。
分布:中國北京[38]。
寄主:不詳。
分布:中國[5]。
寄主:陸馬蜂Polistes rothneyi gressittiVan Der Vecht。
分布:中國臺灣[39]。
寄主:胡蜂Vespasp.。
分布:中國福建(建陽)[21]。
寄主:黃足凹紋胡蜂Vespa velutina flavitarsusSonan。
分布:中國臺灣[39]。
寄主:金環(huán)胡蜂Vespa mandarinaSmith、大胡蜂V.magnificaSmith、黑三齒胡蜂V.nigransBuysson。
分布:中國安徽[25]、云南[25]、臺灣[39]。
寄主:棕馬蜂Polistes gigas(Kirby)。
分布:中國臺灣[39]。
雄蟲體長1.3 mm 左右。頭部、胸部、觸角、上顎、下顎、足、前翅、后翅翅脈、腹部背面和生殖節(jié)等骨化發(fā)達(dá)部分黑褐色;腹部大部分白色;后翅無色,透明。
頭部稍向前方屈折,幅寬,后緣深深彎入。復(fù)眼甚大,小眼約20 個。觸角5 節(jié)(圖1B);第1 節(jié)與第2節(jié)等長,甚短;第3 節(jié)雖與第2 節(jié)等長,但側(cè)方伸出長枝,其枝向先端稍大;第4 節(jié)長,約為枝長的1/2;第5節(jié)也長,向末端稍呈棒狀膨大,比第4 節(jié)的2 倍稍短。上顎細(xì)長呈爪狀;下顎2 節(jié),第1 節(jié)大,第2 節(jié)比第1節(jié)細(xì)長。前胸短,呈頸狀。中胸與前胸同樣短,稍狹。后胸大;前盾片稍呈三角形,向后方尖;盾片短,兩側(cè)部分在前盾片后方相合呈“V”字形,不達(dá)翅基片;側(cè)小盾片斜;小后片短;后小盾片伸向兩側(cè)前方,后方特長,突出;小盾片和后小盾片之間有月牙形的白色膜質(zhì)部。前翅細(xì)長,呈棍棒狀;后翅(圖1C)闊寬,膜質(zhì),極薄,有5 條翅脈,從前緣基部伸出,前緣脈、亞前緣脈及徑脈平行,中脈和徑脈之間有一脈,其基部消失;缺肘脈;臀脈僅1 根。足正常(圖1D),后足基節(jié)長,轉(zhuǎn)節(jié)、腿節(jié)與脛節(jié)正常;跗節(jié)2 節(jié),第2 節(jié)大且稍長,先端無爪。腹部10 節(jié),第2~ 8 節(jié)背面顯著骨化;生殖節(jié)2 節(jié),第9 節(jié)尖,向后方突出,超過第10 節(jié);基端細(xì)長,先端向背方彎曲。
圖1 稻虱跗雄成蟲照片F(xiàn)igure 1 Adult male E.japonicus(根據(jù)孟玲采集江蘇鎮(zhèn)江的標(biāo)本拍攝)
檢查標(biāo)本:1♂,江蘇鎮(zhèn)江(32.199°N,119.457°E),2010-V-4,孟玲采(由水稻Oryza sativaL.上所采集的稻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St?l)飼養(yǎng)所得)。標(biāo)本保存于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昆蟲標(biāo)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