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靖,潘 海,劉 梅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氣象局,廣西 柳州 545001)
短時強降水是強對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尺度小、發(fā)展快、易致災的特點,尤其是極端短時強降水,常常引發(fā)山洪暴發(fā)、泥石流、城市內澇等各種災害,嚴重影響工農業(yè)生產,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2021年7月20日,河南多地遭受極端短時強降水襲擊,鄭州、開封等多地1 h降雨量超過100 mm,其中鄭州氣象觀測站最大小時降雨量達201.9 mm(20日16—17時),鄭州局地3 h最大降雨量達333 mm,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相對于區(qū)域性暴雨而言,短時強降水主要由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造成,具有生命史短、局地性強等特點,故預報難度更大。因此,加強對短時強降水天氣的研究尤為重要。研究表明[1-5],我國不同地區(qū)極端強降水和降水日變化特征存在明顯的地域性,有必要針對不同地區(qū),利用高時空分辨率的降水數據,開展降水時空分布和變化的研究。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對小時強降水進行分析,得到本地時空分布特征和日變化規(guī)律[6-14]。
柳州市具有復雜的地形、地貌特征,在短時強降水天氣條件下易引發(fā)次生災害,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特別是短時強降水的預報預警準確率是防災減災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因為短時強降水局地性強,而以往廣西針對短時強降水的研究多使用國家氣象觀測站資料,空間分辨率較低,難以精細地揭示短時強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因此,本文利用柳州市高分辨的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站的小時降水資料,對短時強降水的時空分布和日變化規(guī)律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預報員掌握短時強降水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進一步提高這類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能力。
柳州市的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站數據自 2007年以來,相對比較完整。歷年來,自動站數量一直在增加,另有一些自動站的站點進行了搬遷。綜合考慮資料的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和代表性,經過認真篩查,最終選取2010 —2019年的75個自動站逐1 h降水資料為研究對象,分別統計逐1 h、3 h、6 h降雨量。
本文根據降水強度不同將短時強降水分為4類,分別為1 h≥20 mm、1 h≥50 mm、3 h≥50 mm和6 h≥100 mm。統計這4類短時強降水出現的次數,分析其年變化、月分布、日變化和空間分布特征。
分別統計2010—2019年柳州市75個站點每年4類短時強降水出現的次數總和,分析4類短時強降水平均每站出現的頻次年變化(圖1)??梢钥闯觯? h≥20 mm、1 h≥50 mm、3 h≥50 mm和6 h≥100 mm的短時強降水平均每站每年出現9.5次、0.7次、2.9次、0.6次;1 h≥20 mm的短時強降水呈逐年增加的趨勢。2011年、2013年、2018年受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影響,柳州市開汛晚、汛期降水偏少,短時強降水出現次數也較少。
圖1 短時強降水頻次的年變化Fig.1 Annual variation of frequency of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從4類短時強降水各月出現的頻次和占全年的
百分比來看(表1),4— 9月出現的次數超過全年的90%,這與柳州市的汛期降水趨勢一致。6月出現短時強降水的次數最多,分別占全年總次數的28.9%、31.0%、32.4%、32.6%。其次是5月,分別占全年總次數的20.9%、27.5%、23.6%、19.9%。5、6月出現次數超過全年的一半,這是因為5、6月是西南季風盛行期,西風帶低值系統東移引導冷空氣南下,來自海洋的豐富水汽和弱冷空氣的觸發(fā)作用,使強對流天氣增多,為短時強降水的出現提供有利的環(huán)境條件。7、8月柳州市進入后汛期,雨帶北抬,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產生降水的概率較小,但由于氣溫高,大氣層結不穩(wěn)定,絕對水汽含量高,易產生午后熱對流,短時強降水出現次數也相應較多,分別占全年的27.0%、25.7%、25.7%、32.4%。12月和次年1、2月進入冬季,氣溫低,大氣層結穩(wěn)定,空氣干燥,產生降水的概率也低,短時強降水出現次數極少。
表1 短時強降水頻次的月分布(單位:次)Tab.1 Monthly average frequency of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圖2給出了4類短時強降水各時次出現次數的比例,其中3 h和6 h雨量統計的時次為相應時段中最后一個時次,比如,01—04時的3 h雨量統計記為04時,01—07時的6 h雨量統計記為07時??梢钥闯觯虝r強降水在一天中各個時次均可出現,且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均呈現單峰型結構。1 h≥20 mm和1 h≥50 mm的峰值分別出現在06時和03時前后,谷值分別出現在13時和16時前后,峰值和谷值分別相差4倍和10倍。3 h≥50 mm和6 h≥100 mm的短時強降水主要出現在23—10時,12—20時出現次數最少??梢?,短時強降水多出現在夜間和早晨時段,夜雨特征明顯。夜間和早晨發(fā)生的極端小時降水事件的維持時間一般更長(>6 h),此峰值的形成與夜間加速的低空急流、邊界層內非地轉風的慣性振蕩、山地—平原熱力環(huán)流、云頂的長波輻射冷卻等因素有關[15]。這與陳飛盛等[1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圖2 短時強降水頻次的日變化Fig.2 Diural average frequency of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從1 h≥20 mm的短時強降水年均頻次空間分布來看(圖3),高頻區(qū)位于融安、融水交界附近,年均頻次達到17.4次。此處是一個向南開口的喇叭口地形,西面的元寶山海拔高達2000 m。次高頻區(qū)位于鹿寨北部,是一個河谷到山脈的過渡區(qū)。由于汛期底層盛行偏南氣流,遇到山脈阻擋強迫抬升。地形的抬升作用,造成低層輻合加強和垂直速度增強,有利于不穩(wěn)定能量的積累和水汽輻合,從而增強降雨強度,山脈的迎風坡易出現強降水。偏南氣流進入喇叭口地形后,輻合抬升作用加強,易激發(fā)中小尺度切變或低渦,產生短時強降水。三江的北部和柳城的西部受山脈遮擋,處于背風坡,短時強降水出現的次數顯著偏少,平均每年出現5次左右。
圖3 1 h≥20 mm短時強降水年均頻次空間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frequency of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above 20 mm·h-1
從汛期各月出現1 h≥20 mm的短時強降水年均頻次空間分布(圖4)來看,元寶山及其東側或南側附近始終存在一個高頻區(qū),且范圍廣,數值明顯高于其它地區(qū)。同樣,鹿寨北部河谷到山脈的過渡區(qū)也始終存在一個次高頻區(qū)。其中6月在柳江—柳州—鹿寨南部一帶也有一個小高頻區(qū),緣于6月正值西南季風盛行期,多受熱帶輻合帶北抬影響,產生短時強降水的機會較多。9月的鹿寨北部—柳州—柳江一帶有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高頻區(qū),受西太平洋臺風外圍東北下沉氣流影響,天氣晴熱,但是大氣層結不穩(wěn)定,絕對水汽含量仍較高,午后常常有熱對流產生,對流云在引導氣流的作用下自東北向西南移動,產生短時強降水。
圖4 1 h≥20 mm短時強降水平均頻次汛期各月空間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frequency of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above 20 mm·h-1
從短時強降水極大值空間分布(圖5)來看,元寶山附近的1 h、3 h、6 h雨量極大值普遍在80 mm、120 mm、180 mm以上,最大值分別出現在融水安太152.1 mm(2012年4月29日02時)、融水香粉251.3 mm(2017年8月10日19—22時)、融安泗維河水庫282.6 mm(2016年6月3日00—06時)。說明短時強降水出現得多的地方,更容易出現較大值的強降水。由此可見,山脈的迎風坡和喇叭口地形更利于短時強降水的出現,產生更大強降水的概率越大。
圖5 短時強降水極大值空間分布(單位:mm)Fig.5 Distribution of the maximum precipitation of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unit∶mm)
利用柳州市75個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站2010—2019年小時降水數據,分別統計1 h≥20 mm、1 h≥50 mm、3 h≥50 mm、6 h≥100 mm的頻次以及1 h、3 h、6 h雨量極值,對4類短時強降水的年變化、月分布、日變化特征及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①1 h≥20 mm、1 h≥50 mm、3 h≥50 mm、6 h≥100 mm的短時強降水平均每站每年出現9.5次、0.7次、2.9次、0.6次;1 h≥20 mm的短時強降水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②4—9月出現短時強降水的次數超過全年的90%,5、6月出現次數超過全年的一半,12月和次年1、2月短時強降水出現次數極少。
③短時強降水在1 d中各個時次均可出現,且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呈現單峰結構。主要出現在夜間和早晨時段,夜雨特征明顯。
④短時強降水的高頻區(qū)位于融安、融水交界附近(喇叭口地形),年均頻次達到17.4次,次高頻區(qū)位于鹿寨北部(河谷到山脈的過渡區(qū)),最大的1 h、3 h、6 h雨量極大值均位于元寶山附近,山脈的迎風坡和喇叭口地形更利于短時強降水的出現,產生更大強降水的概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