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黃明,高航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動脈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的血管腔狹窄、阻塞,造成的心血管疾病[1-3],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5]。目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被發(fā)達國家成為醫(yī)學界的“頭號殺手”,其發(fā)病率也逐年遞增,為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頸動脈超聲是評估頸動脈壁病變的重要方式之一,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診斷、治療具有關鍵性作用,可清晰顯示血管內(nèi)中膜增厚,斑塊形成、位置、大小,血管狹窄、阻塞等情況[6-8]。FRS 評分(Framingham風險評分)為臨床用來評估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fā)病風險的預測工具。將患者的性別、年齡、總膽固醇、收縮壓、是否治療高血壓及吸煙等危險因素按照既定的權衡系數(shù)/公式計算而得出總分,依據(jù)總分高低來評估患病的概率大小。FRS評分可用來預測糖尿病患者未來10年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基于此,本研究以頸動脈超聲測定頸總動脈中膜厚度、橫切面積、頸動脈斑塊發(fā)生率與FRS評分以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福州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醫(yī)院心內(nèi)科就診的糖尿病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單純糖尿病患者53例設為對照組,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奶悄虿』颊?5例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61.77±10.62)歲;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63.07±10.87)歲,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及冠心病診斷;依據(jù)患者臨床癥狀結合心電圖、24h Hotel、超聲心動圖及心肌損傷標志物等確診;病史記錄完整。排除標準:合并腦血管疾病、肝膽疾病、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采用GE VIVID-E9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探測,探頭頻率設定為自適應4~8 MHz,以橫、縱雙向觀察患者頸總動脈,取頸動脈竇下1 cm處凍結圖像,測量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血管舒張期頸總動脈內(nèi)徑,分別與左、右兩側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記錄含斑塊與不含斑塊的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頸總動脈內(nèi)徑。粥樣斑塊是突向管壁的局部灶性動脈壁增厚,應當在冠狀位、軸狀位圖像的同一部位觀測到,當厚度超過相鄰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的50%,或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1.2 mm時可確定為粥樣斑塊,記錄斑塊總數(shù)、厚度及嚴重程度。
1.3 觀察指標頸動脈超聲參數(shù)、FRS評分(Framingham危險評分):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斑塊嚴重程度,嚴重程度以Crouse積分表示。FRS評分:用來預測CHD患者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率及CVD事件(CHD、PAD、CVA、CHF)。低?!?0%、中危11%~20%、高危>20%,本次發(fā)病風險將中危與高危合并。對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吸煙、冠心病家族史、體質指數(shù)、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射血分數(shù)行單因素分析。將糖尿病作為因變量,以吸煙、FRS評分、頸動脈斑塊作為自變量行多因素分析,以FRS≥0.55為界作二分類變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資料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多組獨立、正態(tài)、方差齊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頸動脈超聲參數(shù)、FRS評分比較觀察組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斑塊積分、FR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動脈超聲參數(shù)、FRS評分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單因素分析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冠心病家族史、年齡、體質指數(shù)、左室舒張末期、射血分數(shù)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吸煙者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單因素分析
2.3 兩組患者的多因素分析以糖尿病作為因變量,吸煙、FRS評分、頸動脈斑塊作為自變量,以FRS≥0.55為界定標準,進行二次分類變量,采用多因素回歸分析向前進步法,每次僅排除一個最不顯著的因素,其結果顯示排除吸煙后,F(xiàn)RS、頸動脈斑塊與糖尿病存在明顯關系(P<0.05),F(xiàn)RS、頸動脈斑塊可作為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表3。
表3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糖尿病性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原因之一,流行病學研究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中約有70%~8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并發(fā)癥,與非糖尿病患者對比,其心血管死亡風險高達5倍之多,且糖尿病患者動脈受損程度明顯較高,呈現(xiàn)彌漫性病變[9-11]。目前臨床中糖尿病患者無顯性心血管疾病癥狀,使得糖尿病患者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視程度較低,需借助多種方式對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進行評估。Framingham危險評分目前是公認的預測個體未來冠心病時間風險及預訂管理決策的基礎[12]。頸動脈超聲是評估頸動脈壁病變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清晰顯示血管中膜厚度、斑塊形成部位、大小等情況,是預測心血管時間獨立危險因素的終點指標,多項研究證實頸動脈硬化與冠心病存在直接聯(lián)系,且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每增加0.1 mm,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提升11%[13,14]。本研究將Framingham危險評分與頸動脈參數(shù)作為評估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征,從動脈功能與影像學兩個維度全面、科學評價,更有利于早期診斷、防治,從而降低致死率、致殘率。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頸動脈超聲顯示中膜厚度、斑塊積分、FR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病風險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與張春槐[15],褚梅德等[16]研究一致,表明FRS評分、頸動脈超聲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關性密切。同時,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吸煙、冠心病家族史、體質指數(shù)、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射血分數(shù)行單因素分析,排除多項因素干擾后,觀察組吸煙患者較多,可見排除基本外界因素干擾后,吸煙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更高,進一步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后,結果顯示排除吸煙等經(jīng)典因素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后,糖尿病患者FRS評分、頸動脈超聲參數(shù)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這種相關性依然存在,表明FRS、頸動脈斑塊可作為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F(xiàn)RS與頸動脈超聲參數(shù)可作為初步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依據(jù),同時可掌握患者病變程度及范圍,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受時間、地點、樣本數(shù)量等因素影響,其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尚需范圍更廣、數(shù)量更大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F(xiàn)RS評分、頸動脈超聲參數(shù)存在密切相關性,可作為糖尿病患者預測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評估依據(j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