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100029)
《法苑珠林》是由唐代著名戒律學大師、西門寺沙門釋道世編撰的一部佛教類書,保存了豐富的佛教資料,在佛教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具有極大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該書又稱為《法苑珠林集》《法苑珠林傳》,現存兩種版本,通行的一百卷本(原來的版本即為一百卷)和明萬歷十九年(1591)嘉興藏刻析為的一百二十卷本,被收錄在《磧砂藏》第三十一、三十二冊、《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高麗藏》第三十九冊、《龍藏》第一二三至一二五冊、《卍正藏》第五十三、五十四冊?!斗ㄔ分榱帧烦蓵鴷r間有麟德元年(664)說、麟德三年(666)說和總章元年(668)說,但唐高宗時期成書是無疑的?!斗ㄔ分榱帧啡珪鴱摹督倭科烽_篇到終篇《傳記篇》,共一百篇,每篇前有“述意部”,篇末有“感應緣”。全書所引據典籍,除佛教經、律、論外,還有約一百四十余種。唐高宗時期的佛道政策客觀上為《法苑珠林》載錄道教相關的典籍和佛道故事提供了良好的敘事背景。
《法苑珠林》所收錄與道教相關的典籍和故事在《破邪篇·感應緣》(第五十五卷,第六十二卷)和《敬僧篇·感應緣》,包括《道士法輪經》《太上清凈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經》《老子升玄經》《老子西升經》《張陵別傳》《智慧觀身大戒經》《化胡經》《靈寶消魔安志經》《老子大權菩薩經》《靈寶法輪經》《仙人請問眾圣難經》《仙公起居注》《仙公請問上經》《上品大戒經》《升玄內教經》《智慧本愿戒上品經》《仙公請問經》《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和“佛法勝于道教”的故事。通過對以上經典和故事敘所寫之內容加以分析,本文將其分為道教敬佛、道經提及敬佛和佛法勝于道教三類,茲梳理于下。
1.籠統(tǒng)講道士敬佛
(1)道士要對佛圖、沙門恭敬
《道士法輪經》載:“若見佛圖,思念無量。當愿一切,普入法門。若見沙門,思念無量。愿早出身,以習佛真?!?/p>
(2)道士對沙門尼也要恭敬
《太上清凈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經四十九愿天尊說愿文》載:“若見沙門尼,當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p>
(3)道士對待佛教僧人要向對待上賓一樣,要妥當安置,以禮供養(yǎng)
《升玄經》載:“若有沙門欲來聽經,觀察供主,不得記飲食費,遏截不聽。當推至上座,道士經師自在其下?!庇帧暗朗吭O齋供,若比丘來者,可推為上座,好設供養(yǎng)。道士經師自在其下。若沙門尼來聽法者,當穩(wěn)處安置,推為上座。供主如法供養(yǎng),不得遮止。”且“道士陶隱居作禮佛文?!?/p>
2.具體講道教創(chuàng)教者和祖師敬佛
(1)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聽佛講法,供養(yǎng)佛像
《老子升玄經》載:“天尊告道陵,使往東方,詣受法教?!庇帧皷|方如來遣善勝大士詣太上曰:如來聞子為張陵說法,故遣我來看子。語張陵曰:卿隨我往詣佛所,當令子得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陵即禮大士,隨往佛所聽法。”
《張陵別傳》載:“陵在鵠鳴山中,供養(yǎng)金像,轉讀佛經?!?/p>
(2)道教祖師老子以釋迦文佛為師,是迦葉菩薩的化身
《老子西升經》載:“吾師化游天竺,善入泥洹。又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佛?!?/p>
《化胡經》載:“天尊敬佛說偈云:愿采優(yōu)曇花,愿燒栴檀香,供養(yǎng)千佛身,稽首禮定光。我生何以晚,泥洹一何早,不見釋迦文,心中常懊惱?!?/p>
《老子大權菩薩經》載:“老子是迦葉菩薩化游震旦?!?/p>
(3)葛仙公是西方菩薩轉世,其師父是西域人
《靈寶法輪經》載:“葛仙公生始數日,有外國沙門見仙公禮拜抱持,而語仙公父母曰:此兒是西方善見菩薩,今來漢地,教化眾生。當游仙道,白日升天。仙公自語子弟云:吾師姓波閱宗,字為那訶,西域人也?!?/p>
《仙人請問眾圣難經》載:“葛仙公告弟子曰云:吾昔與釋道微、竺法開、張?zhí)?、鄭思遠等四人同時發(fā)愿。道微、法開二人愿為沙門,張?zhí)?、鄭思遠愿為道士?!?/p>
《仙公起居注》載:“于時生在葛尚書家,尚書年逾八十,始有一子,時有沙門自稱天竺僧于市大賣香。市人怪問,僧曰:我昨夜夢見善思菩薩下生葛尚書家,吾將此香浴之。到生時,僧至燒香,右邊七匝,禮拜恭敬,沐浴而止?!?/p>
《靈寶消魔安志經》天尊說偈云:“道以齋為先,勤行常作佛。故設大法橋,普度諸人物?!?/p>
《上品大戒經·校量功德品》云:“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p>
《升玄內教經》云:“或復有人平常之時不一月作福,見沙門道士說法勸善,了無從意?!?/p>
《智慧本愿戒上品經》云:“日別施散佛僧中食,塔寺一錢以上,皆二萬四千報,功多報多。世世賢明,玩好不絕。七祖皆得入無量佛國?!?/p>
《仙公請問經》云:“復有凡人行是功德,愿為沙門道士大博。至后生便為沙門,大學佛法,為眾法師。復有一人,見沙門道士齋請讀經,乃笑曰:彼向空吟經,欲何希耶!虛腹日中一食,此罪人耳。道士乃慈心喻之,故報意不釋,死入地獄,考毒五苦?!?/p>
《仙公請問經》云:“五經儒俗之業(yè),佛道各嘆其教,大師善也。”
《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云:“吾歷觀諸天,從無數劫來,見道士百姓男子女人,已得無上真正之道。高仙真人自然十方佛,皆受前世勤苦求道,不可稱計?!?/p>
《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云:“道言:夫輪轉不滅,得還生人中,大智慧明達者,從無數劫來學已成真人高仙自然十方佛者,莫不從行業(yè)所致也?!?/p>
1.道術不如佛法,道士改信佛教
《漢法本內傳》載:
漢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一十八人,至天竺國,得摩騰法蘭等及佛經像還。帝問:“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騰曰:“天竺迦毗羅衛(wèi)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中心也。三世諸佛,皆于彼出,乃至天龍人鬼,有愿行力,皆生于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余處群生,無緣感之,佛故不往也。佛雖不往,光相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千年外,皆有圣人傳佛聲教而往化也?!睍r帝大悅?!飞袝钏吴砸敫嬖唬骸按嗽率迦?,大集白馬寺南門,立三壇:五岳八山諸道士將經三百六十九卷,置于西壇,二十七家諸子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壇,奠食百神,置于東壇?!泵鞯墼O行殿在寺門道西,置佛舍利及經。諸道士等以柴荻火,繞壇臨經,洟泣曰:“人主信邪,玄風失緒。敢延經義在壇,以火取驗,用辨真?zhèn)危北惴呕馃?,并成煨燼。道士等相顧失色,有欲升天入地,種種咒術,并不能得,大生愧伏。太傅張衍曰:“卿今無一可驗,宜從西域佛法剔發(fā)?!睜枙r外道褚善信等,于時不答,南岳道士費叔才等自憾而死。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蓋,覆日映眾。摩騰禪師涌身高飛,神化自在。于時天雨寶華,得未曾有。法蘭法師為眾說法,開化未聞。時司空劉峻、京師官庶、后宮陰夫人五岳諸山道士呂惠通等一千余人,并求出家。帝然可之?!笏鞆V興佛法,立寺轉多,迄至于今。
2.僧者受敬,佛法感惡虎;道人被呵,道俗信者稀
《高僧傳》卷五《竺僧朗傳》,又見《集神州三寶感通録》卷下載:
晉沙門竺僧朗者,戒行明嚴,華戎敬異。嘗與數人,俱受法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留寺衣物,似有竊者?!蓖瑐H即反,果乃盜焉。晉太元中,于奉高縣金輿山谷,起立塔寺,造制形像。苻堅之末,降斥道人,唯敬朗一眾不敢毀焉。于時道俗信奉,每有來者,人數多少未至,一日輒已送知,使弟子為具,必如言果到。其谷舊多虎,常為暴害,立寺之后,皆如家畜。鮮卑慕容德以二縣粗調,充其朝中,至今號其谷為朗公谷也。
釋道世把以上內容歸為“道教敬佛”,指出道教經典規(guī)定了道士乃至道教創(chuàng)始人和道教里的神仙都要對佛陀和菩薩恭敬。釋道世在引用上述各道教經典內容之前寫道:“信知三寶位重,豈同孔老兩教。故案孔老經書,漢魏以來,內外史籍,略引外道經中敬佛僧文,具列如左。既敬己經,依法尊佛,冀伏邪愚,依承正典。略引二十二經,令敬三寶文?!痹谝猛旮鞯澜探浀鋬热葜髮懙溃骸吧蟻硭澜洠粗私洖檎鏋閭?。若是真經,今道士女冠不禮三寶,便遠天尊老子師教。即是邪見之人,非真弟子,同無識之徒,何須師敬。此經若偽,則一切道經皆須除卻。進退訛替,終成亂俗也?!憋@然,這是對道教的猛烈抨擊,釋道世指出,佛教與儒教、道教不同,道教是“外道”,道教在很大程度上依附在儒家學說上;而且很多道教經典是由道士篡改佛經而成,難辨其真?zhèn)危牡澜泝热菽芎芎玫卣f明道教“偽造經書”之嫌。釋道世將其引用的道經內容安排在全書的第五十五卷《破邪篇》,認為道教是“邪教”,更加反映出佛教對道教的責難。
佛道二教在唐王朝實力大增,進入鼎盛時期。佛教發(fā)展的狀態(tài)呈現出寺院經濟壯大,宗派林立,各派具有獨特完整的思想體系、完善的教規(guī)戒律和完整的修持方法;而道教在融合佛學和儒學的理論基礎上構建了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政治上受到李唐王朝的青睞,獲得了“國教”地位。佛道二教在維護各自教理教義、擴大組織發(fā)展信眾的時候出現互相抗衡的情況也就無法避免。佛教為擺脫受道教的歧視以及作為道教附庸的現狀,而道教為了壓制勢力日益壯大的佛教,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和攻擊。經過高祖、太宗兩朝的發(fā)展,到了唐高宗李治之時,佛道二教關系日趨緊張,佛道兩教經常論戰(zhàn),不斷沖突和對抗,頻頻發(fā)生人身攻擊之現象。釋道世學識廣博,突破以往側重義理探討的方式,采用編纂佛教類書的方式證明佛法之不誣,以達到宣教、護教、弘教之目的?!斗ㄔ分榱帧窇獣r勢而生,代表佛道二教競爭方式演變之新的里程碑。
《法苑珠林》是釋道世十載功夫之所成,也是唐初相對寬松的宗教環(huán)境中的產物,更是唐高宗時期佛道二教競爭激烈的一大標志。唐代統(tǒng)治者對佛道二教既有優(yōu)待,又有打壓,不論是出于其個人偏好,還是為皇室成員或是百姓著想,最終仍是基于維護李唐王朝的統(tǒng)治,仍以“神道設教”的態(tài)度對待佛道二教,把佛道二教作為現實政治的御用工具。對于佛道二教而言,不僅要抵御對方的攻擊,還要調和與王權之間的關系?!斗ㄔ分榱帧返木幾胧翘聘咦跁r期以釋道世為代表的佛教界在宣教、護教和弘教方式上的一大突破。
注釋:
①[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7頁.
②[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7頁.
③[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8頁.
④[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0頁.
⑤[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8頁.
⑥[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8頁.
⑦[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8頁.
⑧[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8-1669頁.
⑨[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9頁.
⑩[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9頁.
(11)[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9頁.
(12)[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9頁.
(13)釋道世在“勤行常作佛”句后有注釋“道士新改本云:勤行登金闕”.釋道世認為道士篡改佛經內容為道經.
(14)[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0頁.
(15)[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0頁.
(16)[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0頁.
(17)[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0頁.
(18)[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0頁.
(19)[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0頁.
(20)[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0頁.
(21)[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1頁.
(22)[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588-589頁.
(23)[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631-632頁.
(24)[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67頁.
(25)[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