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蔚紅
1
傍晚,我在路上看到一位年輕母親,把兩三歲的小男孩推到墻壁處,厲聲地呵斥:“你要什么就得買什么,誰慣的你!你這是錯誤的行為!”聽得出來,這位母親的本意,是不想慣著孩子、讓他有一些不良行為。但她嚴厲的聲音與使用的“錯誤、行為”這些名詞,都是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理解的,他也不知道面對一些誘人的物品,應該怎么克制與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只是委屈地哭著,不知道怎樣回應母親。
去年底,北京某小學老師把批評學生的視頻轉發(fā)到家長群,引發(fā)了人們的關注與議論。視頻內容是班里在舉行迎新年活動,一個男孩子朗誦詩歌時,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用手捂住了耳朵。老師認為她的行為不禮貌,與精心組織的新年活動不和諧,當場對她進行了教育,并對這個女孩使用了“你討厭、滾、民憤、德行”這些詞語,小女孩可能都不很理解,她能夠感受到的,只是老師厲聲的批評。
在這個事件中,小女孩因為年幼,有些禮儀還不太清楚,她的神情茫然無措,需要理解和學習。老師也有著自己的無知,她不知道不應該對小女孩使用這樣粗魯?shù)脑~語;不知道小女孩捂著耳朵時,她可以采用更好的方式來教育;她更不知道不應該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這樣對待一個孩子。她只是在使用成人的標準,使用自己的方式,忘記了小女孩尚幼小無知,忘記了小學教師應該有的職業(yè)修養(yǎng)。
在家庭、學校中,有很多教育者對孩子實行著這樣的教育。他們用成人的觀念、語言要求孩子,而沒有去理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同年齡段的不同孩子,并且讓他們去理解和知道:為什么不能這樣,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
2
幼小的孩子,其實都是無知的,他們成長過程就是學習。他們接受教育,就是要理解和知道各種事物與行為規(guī)則,一點點一步步地學習,由無知逐漸成為具有生存知識、技能與符合社會道德的人。
命令與打罵等強迫性教育,雖然也能讓孩子明白事理、遵循規(guī)則,但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壓抑與憤怒,導致產生心理問題。雖然順從著家長、老師的要求,卻難以開心、熱情、主動地做好被要求的事情。
對孩子們實行強迫甚至粗暴教育的教育者,應該讀一讀雷米特的《父親所忘記的》。
雷米特是美國的一位年輕父親,他深愛著兒子,卻總是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一天晚上,他在批評與懲罰兒子后,坐到兒子的床前,看著兒子睡去的臉上掛著的淚水,突然意識到,兒子還只是一個五歲的孩子。他深刻地反思著,寫下了給兒子的一封信:
……
孩子,我覺得我對你太苛刻了。你早晨穿衣服的時候,你用毛巾輕輕擦了下臉,我就責備了你;由于你沒有把鞋拭干凈,我也責備了你;當我看到你把東西亂丟在地上時,我也大聲地責備你。
……
如果你沒有睡去,我向你說出這些話,你幼小的心,也不會了解的。從明天起,我必須要做到的是,做一個真正的好父親。你笑的時候,我也跟著笑,你痛苦的時候,我愿意陪著你一起承受痛苦。
當我有時要責怪你時,我會咬自己的舌頭,把它們阻止下來。我會對自己不斷地這樣說:“是的,他才五歲,還只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他還是個小孩子?!?/p>
我卻經常把你看作一個成年人。我現(xiàn)在看到你疲倦地酣睡在小床上,我明白過來了,你還是個小孩子。昨天,你還躺在你母親的懷里,你把頭臉依偎在她的肩上。是的,你還是個眷戀著慈母愛撫的小孩子,我對你的要求,實在太多、太高、太過了!
3
作為教育者,我們面對孩子時,真的會經常忘記,他們還只是幼小的孩子,他們正仰著稚嫩的臉,用清純的眼睛望著我們,好奇地詢問著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期待我們原諒他們在成長中不時犯下的一些過錯,告訴他們正確的行為應該是怎樣的。
誰也不是一出生就什么都會,什么事情都能做好的。所以,教育者首先要理解幼小的孩子,他們會不時地犯錯誤,是處在由無知到有知的學習過程中。
然后要有耐心,更要有學識、認知,來理解每個不同的孩子,對他們實行正確的引導、教育,讓他們理解和知道:天空為什么有時是藍色的,有時卻飄著云彩;路口為什么要有紅綠燈與指揮交通的警察;我為什么要坐在教室里,學好課本知識,也認真地傾聽同學的演講,并且為同學鼓掌。而不是把他們推到墻角呵斥,對他們粗魯?shù)厥褂谩坝憛挕薄皾L”“你是最笨的”等詞語,傷害他們的心靈。
被教育者的問題根本上是教育者的問題。
在對幼小孩子的養(yǎng)育、教育上,我們還有很多現(xiàn)象需要認識、反思,彌補我們的無知,甚至需要坐到孩子的身邊,對他們說一聲對不起。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教育者先學習、有知,真正承擔起養(yǎng)育、教育者的美好職責,也才能教育好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