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瑞
當下,國人中近視眼患者十分常見。有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近視患者多達6億,占總人口的近50%。2021年,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的患病率已超60%。近視已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一大因素,這與國人過度使用電子設備、用眼習慣不良有很大關系。
可古代是沒有電子產(chǎn)品的,充其量也就是點燈熬油看書寫字,或者是借用月光雪光螢光,頭懸梁、錐刺股,聞雞起舞,發(fā)奮苦讀??晒湃酥械慕曆垡膊缓币姡恍┏隽嗣奈娜搜攀恳彩墙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近視眼,這從他的幾首詩中可見一斑。白居易在《眼病二首》詩中,歷數(shù)了近視的癥狀:
散亂空中千片雪,
蒙籠物上一重紗。
縱逢晴景如看霧,
不是春天亦見花。
賞花看雪,朦朦朧朧,恍如霧中觀景,形象地表達了近視眼看東西模糊的情況。他還寫有《病眼花》一詩,更加詳細地描述了近視看書寫字的痛苦之狀:
頭風目眩乘衰老,
只有增加豈有瘳。
花發(fā)眼中猶足怪,
柳生肘上亦須休。
大窠羅綺看才辨,
小字文書見便愁。
必若不能分黑白,
卻應無悔復無尤。
到年歲大了,近視加上花眼,更為痛苦。經(jīng)常暗昏昏眼前花發(fā),越來越厲害。大的東西方能看得清楚,小字的書典因為模糊不可辨,見了就發(fā)愁。由此可見,白居易屬于高度近視眼了。
他還在《眼暗》詩里,表達了自己年少時不知道保護眼睛的懊悔:
早年勤倦看書苦,
晚歲悲傷出淚多。
眼損不知都自取,
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燈將滅,
朝暗長疑鏡未磨。
千藥萬方治不得,
唯應閉目學頭陀。
年輕的時候不好好地保護眼睛,等老了什么藥方都不起作用,只有舍下書籍,閉目養(yǎng)神,學那老僧入定,苦苦修行。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被后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據(jù)考證也是近視眼。我們從他的一首《讀書》中不難看出端倪:
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
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
他本是一介寒儒,年輕的時候就手不釋卷。現(xiàn)在眼力不濟,可讀書的意趣一點沒有消泯。公元1056年,歐陽修為即將去揚州赴任的劉敞(字原甫)送行,寫下清新別致的《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并迅速流傳開來,首句:“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意境雖美,卻招來后人質(zhì)疑:晴朗天氣,站在平山堂上,四面風光盡收眼底,清清楚楚,絕不會隱隱約約,何來“山色有無中”?好事者于是得出大膽結論:歐陽修是近視眼!
不過,從“南渡詞人”代表人物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可以得到佐證。其中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在政府數(shù)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為異。貴人真自有相也?!蔽闹沂菤W陽修的謚號,他在政府當差,因為近視,讀書閱文尤為艱辛。歐陽修采取的方法是讓仆人把書籍、公文讀給他聽,沒有影響到讀書和公務。歐陽修近視程度可見一斑。
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名臣王安石,據(jù)考證也是近視眼。因為眼睛近視,他生活相當不便,據(jù)傳吃飯只吃眼前的菜,因為太遠的就看不清了。一次,宋仁宗招來一些大臣來皇宮賞花釣魚,因為分辨不清,王安石把魚餌當成了點心吃。王安石的名作《梅花》今人耳熟能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有人結合他近視眼的癥狀,調(diào)侃說:他是因為近視,沒看出是梅花,而是聞出來的!猜測歸猜測,調(diào)侃歸調(diào)侃,我們從他的一首《東皋》詩中,亦可覺察到王安石近視的癥狀:
東皋攬結知新歲,
西崦攀翻憶去年。
肘上柳生渾不管,
眼前花發(fā)即欣然。
“肘生柳”為典故名,比喻疾病發(fā)生了變化;眼前花發(fā),說明視物模糊,昏昏花花的。由此看出,王安石的近視程度也不淺。
當然,也有臆斷的。唐代文學家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云:
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
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
且在傳誦千古的《早春》有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據(jù)此說明韓愈近視,缺乏充分的證據(jù)。還有少時砸缸救人、后來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說他是個近視眼,依據(jù)是他曾自述:“素有眼疾,不能遠視。”眼疾不一定是近視,沒有其他佐證,不足為信。還有人說蘇軾也是近視眼,依據(jù)是其《病中夜讀朱博士詩》前幾句:
病眼亂燈火,細書數(shù)塵沙。
君詩如秋露,凈我空中花。
其實,蘇東坡倒是得過“紅眼病”,他用燙水敷面,緩解癥狀,聽上去就像蒸汽眼罩,用以治療紅眼病。蘇軾不僅是文學家、詩人、書畫家、美食家,還對醫(yī)術頗有研究,先后撰成《蘇學士方》和《圣散子方》。說他是近視眼,無憑無據(jù),主觀臆造而已。
到了清代,歷史上兩位大名人確是名副其實的近視眼。我們熟知的乾隆年間大學者紀昀紀曉嵐,能言善辯,博覽群書,實際上史書記載的紀昀“貌寢短視”,所謂“貌寢”,就是相貌丑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乾隆皇帝也是近視眼,據(jù)說他近視到連瓔珞和皇后都分不清,但即便因視力原因“迷?!币簧?,卻依舊堅持做自己。
后來有了眼鏡,且乾隆時期眼鏡頗為普遍,但乾隆一直堅持不佩戴眼鏡。還寫了一首詩《詠眼鏡》,排斥戴眼鏡,詩曰:
器有眼鏡者,用助日昏備。
或以水晶成,或以玻璃制。
玻璃云害眼,水晶則無弊。
水晶貴艱得,玻璃賤易致。
老年所必須,佩察秋毫細。
然我厭其為,至今未一試。
揮毫撫箋際,原可蠅頭字。
抑更有進焉,挈矩具精義。
賴彼做斯明,斯明已有蔽。
敬告后來人,吾言直深思。
詩的前幾句贊揚戴眼鏡的好處,說明乾隆對眼鏡的效果十分清楚,可他為何厭惡它以至于堅持不戴呢?詩中說得很清楚,一是因為材料,他認為西洋的玻璃眼鏡對身體有所損害,不如傳統(tǒng)的水晶鏡片;二是因為佩戴之后形成習慣,難以擺脫,人為物役。他認為,戴眼鏡是借助了別人的東西,而做到了“目明”,是一種不真實的目明,是自欺欺人。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