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yè)勛,朱奕帆,左小永,鄧文彬
(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200032)
內河深水裸巖地質嵌巖鋼管樁施工多采用板凳平臺、水上平板駁和搭設臨時施工平臺的方法。
板凳平臺法采用四根樁作為支撐,上設可調節(jié)的鋼平臺作為沖擊鉆樁機施工平臺,平臺四角采用四個錨錠固定,但板凳平臺的吊裝難度較大,且施工過程中穩(wěn)定性較差。
水上平板駁法采用平板駁作為施工平臺,四角利用卷揚機做錨機進行錨固,平臺上設置沖擊鉆進行嵌巖樁施工,由于沖擊鉆鉆頭重量比較大,沖擊鉆沖擊過程中,駁船一側受力不斷變化,造成船舶的搖擺現(xiàn)象嚴重,施工過程中穩(wěn)定性差。
搭設臨時施工平臺施工法采用釣魚法搭設鋼結構施工平臺[1],吊裝沖擊鉆進行嵌巖鋼管樁施工,但鋼材等施工材料耗費量大,且每次搭設一次平臺僅有兩個樁位可施工,施工效率低。
昭華湘江大橋是一座獨塔自錨式不對稱跨度懸索橋,主橋為鋼箱梁和混凝土現(xiàn)澆結構(圖1),大橋橋位處河床覆蓋層較?。ê穸燃s0.25~1.0 m),局部區(qū)域為裸巖地質,橋位處各主要巖土層力學參數(shù)建議值見表1。輔助橋梁施工的鋼棧橋臨時便道、現(xiàn)澆箱梁支架體系、鋼箱梁頂推臨時墩和塔吊基礎利用嵌巖鋼管樁為基礎,共計605 根,嵌巖總長 3 655.0 m。
圖1 昭華大橋主橋結構及臨時墩布置示意圖
表1 各主要巖土層力學參數(shù)建議值
結合海上施工平臺的思路[2-5],利用大型平板駁作為施工平臺,并安裝可液壓調節(jié)的支腿,將駁船改造成為快速移動和穩(wěn)定安全的水上大型施工平臺,并開發(fā)護筒自動化快速定位系統(tǒng),進行深水裸巖地質嵌巖鋼管樁的快速施工。
內河深水裸巖地質嵌巖鋼管樁快速施工關鍵技術主要包括船機改造、快速定位、旋挖鉆孔和水下植樁等4 部分,嵌巖鋼管樁示意圖和施工流程見圖2 和圖3。
圖2 嵌巖鋼管樁示意圖
圖3 施工總體流程圖
1)船機改造:在大型平板駁上設置液壓支腿和錨錠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施工平臺的快速移動和穩(wěn)定安全,開發(fā)了護筒自動化快速定位系統(tǒng),利用快速移動的施工平臺和護筒自動化快速定位系統(tǒng);
2)旋挖鉆孔:嵌巖鋼管樁用旋挖鉆(中聯(lián)ZR220A)成孔,栽樁孔直徑比樁徑大50.0 cm,以保證鋼管樁內外均被混凝土包裹,成孔過程中要嚴格設備和平衡堆載以保證施工平臺船的穩(wěn)定性;
3)水下植樁:旋挖鉆成孔后,采用導管向孔內澆筑水下混凝土,將鋼管樁插入水下混凝土中,并利用護筒進行限位直至混凝土強度達到 7.5 Mpa 后,解除限位打開定位系統(tǒng)拔出鋼護筒。
水上作業(yè)平臺選擇55.0×14.0×1.5 m 的平板駁,為保證平臺的穩(wěn)定性,在平臺四周設置4 根鋼樁作為施工平臺的穩(wěn)定支腿。支腿直徑為0.6 m、長度為20.0 m、重量為20.0 t,支腿底部制作成錐形形成樁尖,以便插入河床。在樁尖的5m 以上,每間隔50 cm 設置一個直徑為8.0 cm 的銷孔,中間插入鋼質銷棒孔,銷棒直徑為7.5 cm、長度為 1.0 m,兩端下方設置液壓頂升系統(tǒng),以便支腿提升。
平板駁在施工區(qū)域采用卷揚機加錨錠結構進行移動。在平板駁上焊接6 臺5.0 t 卷揚機,并通過直徑為Φ17.5 mm 的鋼絲繩連接6 個自制錨錠輔助定位和移動。由于施工區(qū)域覆蓋層較薄,若采用普通船舶的錨無法有效的錨固在河床上,自制錨錠設計為鋼混結構,錨體采用直徑為1.8 m、壁厚為15 mm 的鋼圓筒,鋼圓筒四周交錯焊接工14鋼,內部焊接十字交叉隔板,最后灌注混凝土形成錨錠,單個錨錠重量約7.0 t。
圖6 鋼護筒混凝土錨錠
采用傳統(tǒng)導向架施工存在焊接及切割工作量大、定位困難、精度低耗時長等不足。為實現(xiàn)快速精準定位,在平板駁的甲板上及側舷上各設置一條軌道,使導向架能到沿平板駁方向滑移;設計籠式分體結構導向架,使得導向架既能確定樁基平面位置,又能控制樁基垂直度,并且樁基施工完成后,可通過液壓裝置,將導向架分體,從而實現(xiàn)與樁基的脫離,避免了焊接與切割作業(yè)。在導向架上安裝GPS,實時讀取導向架的坐標,確保導向架的準確度,實現(xiàn)了導向架的快速定位并提高導向架的精度。
采用快速定位系統(tǒng)完成定位后下放鋼護筒,鋼護筒采用壁厚為12 mm 的鋼板卷制而成,護筒直徑比成孔直徑大30.0~60.0 cm,同時應符合《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 F50-2011)的規(guī)定。履帶吊(QUY80 履帶吊)吊裝鋼護筒至設計位置,再利用振動樁錘(DZ-90A)進行護筒震沉,由于橋位處基本為裸露的泥質粉砂巖,護筒可以入巖深度約30.0~50.0 cm,保證護筒底部在水流沖擊力下不發(fā)生位移。護筒震沉后,測量員復核測量護筒垂直度和坐標位置。嵌巖鋼管樁用旋挖鉆(中聯(lián)ZR220A)成孔,栽樁孔直徑比樁徑大50.0 cm,以保證鋼管樁內外均被混凝土包裹。成孔過程中設備和平衡堆載要嚴格按照計算方案指定位置停放,保證施工平臺船的穩(wěn)定性。
圖7 嵌巖鋼管樁成孔及栽樁流程圖
嵌巖鋼管樁旋挖鉆成孔后,采用導管向孔內澆筑水下C30混凝土,水下混凝土標高與河床面相同。在水下混凝土初凝前,將鋼管樁插入水下混凝土中;若鋼管樁嵌巖深度過大,鋼管樁自重無法完成沉樁,可采用振動樁錘震沉至設計標高,但不可過震,避免樁周混凝土離析而損失混凝土握裹力。鋼管樁沉樁到位后,在護筒上焊接限位措施保證鋼管樁的垂直度;若鋼管樁嵌巖深度較小或鋼管樁自重較大,需利用鋼護筒保證鋼管樁的標高。等到水下C30 混凝土強度達到7.5 Mpa后,解除限位打開定位系統(tǒng)拔出鋼護筒。
采用板凳平臺+沖擊鉆、駁船+沖擊鉆、臨時平臺+沖擊鉆等施工方法進行內河巖質地基嵌巖鋼管樁施工,平均4 天完成1 根樁基;使用內河深水裸巖地質嵌巖鋼管樁快速施工技術后,平均1 天完成4 根樁基,施工工效提高了16 倍。
嵌巖鋼管樁是在巖層上鉆孔后再植入樁基形成了型鋼混凝土結構,樁端深入混凝土中5.0 m,大于5 倍樁徑。
考慮鋼管樁自身強度、樁周及樁基底部混凝土發(fā)生破壞和樁周及樁基底部混凝土不發(fā)生破壞三種模式,嵌巖鋼管樁承載力計算可分為鋼樁強度、開口鋼管樁和嵌巖樁三種計算方法。
1)鋼樁強度
鋼管樁直徑為0.8 m,壁厚為12 mm,采用Q235 鋼材,Q235 鋼材容許抗壓應力為215 Mpa,鋼管樁鋼材的最大承壓重量為6 086.8 kN。
2)嵌巖樁
假設鋼管樁和內外混凝土形成了型鋼混凝土結構,樁周及樁基底部混凝土不發(fā)生破壞,參照《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第5.3.9 條嵌巖樁進行計算,計算得出樁基極限承載力為6 755.7 kN。
3)開口鋼管樁
因嵌巖鋼管樁內外部都填充了混凝土,將樁周及樁基底部混凝土假定為土體可發(fā)生破壞,參照《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第5.3.7 條開口鋼管樁進行計算。栽樁采用C30水下混凝土,強度值為35.0 MPa,樁周摩阻力標準值取值為0.15 MPa[6];鋼管樁直徑為0.8 m,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與鋼管樁外徑的比值大于5,樁端土塞效應系數(shù)取0.8,按照規(guī)范公式5.3.7-1 計算得出樁基極限承載力為3 089.8 kN。
根據(jù)《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第5.2.2 條安全系數(shù)取2.0,取以上三種情況結算結果最小值為嵌鋼管樁極限承載力為3 089.8 kN,則理論計算嵌巖鋼管樁承載力特征值為1 544.9 kN。
水上嵌巖鋼管樁采用高應變動力檢測方法進行檢測,試驗采用武漢巖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Case 法高應變分析程序進行分析。本次試驗的錘重為4.0 t,沖擊高度為4.0 m,其余現(xiàn)場檢測設備所采用的樁基動測儀、加速度傳感器和工具室應變儀規(guī)格型號詳見表2,高應變動力檢測的1#、2#鋼管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分別為1 630.5 kN 和1 584.0 kN(詳見表3),滿足設計要求。
表2 現(xiàn)場檢測設備一覽表
表3 高應變動力檢測結果表
通過內河深水裸巖地質嵌巖鋼管樁快速施工關鍵技術,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
1)研發(fā)了“大型平板駁+液壓支腿+錨纜系統(tǒng)”施工平臺,為內河深水巖質地基快速成孔設備提供了快速移動、穩(wěn)定可靠的施工平臺;
2)設計了鋼護筒快速精準定位限位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護筒限位裝置快速滑移和精準限位,應用旋挖鉆代替沖擊鉆進行水上成孔,提高了施工效率;
3)形成了內河深水裸巖地質嵌巖鋼管樁快速施工技術,平均工效為1 天完成4 根樁基,較傳統(tǒng)施工工效提高了16 倍;
4)對比嵌巖鋼管樁破壞三種模式得出嵌巖鋼管樁承載力特征值為1 544.9 kN,高應變動力檢測最小值為1 584.0 kN,滿足1 500.0 kN 的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