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暉
Q老師,您好:
我今年初二了,在家里是姐姐,我有一個妹妹,比我小6歲。以前我以為有了妹妹會很幸福,但是現(xiàn)在給我的感覺卻一點兒都不好。
妹妹從小都有爸爸護著她,想要什么東西,爸爸滿足她,我卻沒有,可即使這樣,一旦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妹妹還總是往我身上推。有時候我想解釋,卻總被家長說成是狡辯,還總是告訴我妹妹比我小,我要知道讓著妹妹,照顧妹妹,弄得我現(xiàn)在都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和妹妹好好相處了。
A親愛的“姐姐”,你好:
通過你的來信,能夠感受到你對妹妹的愛和矛盾的心情,其實你說的這個情況,在很多家庭當中都有發(fā)生。
父母親總有這類由來已久的看法:
1.大的該讓小的
2.強的該讓弱的
3.大的就是強的
4.在關(guān)系中,強者應該負更多的責任
他們從小就是這樣被教育的,長大以后也就這樣教育下一代。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嘗試著這樣做:
這不但會讓你再次對父母失望,也獲得不了自己期待的支持。因為只要看到你據(jù)理力爭,他們就會覺得你在推脫責任。強者(長者)推脫責任,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這些信念可能有一天他們能意識到不一定所有情況都適用,但他們很難認同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是需要糾正的。所以,你想要說服父母,即使花百分的力氣,效果或許一分都沒有,改變父母這一信念很難。你在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候,需要慢慢嘗試去接受,當你和妹妹有沖突和矛盾時,向他們求助,他們大多都會讓你讓著妹妹。
你可能會覺得不公平,但咱們的傳統(tǒng)文化、社會規(guī)則以及道德要求,大體上也遵循這個原則。比如尊老愛幼,就是強者讓著弱者的一種最常見也最普遍的要求。
上班的年輕人,哪怕勞累了一天,在公交車上如果未能給有需要的老年人讓座,也不太能被大眾支持。弱者往往更容易獲得社會上的支持,這可能不是你父母單獨存在的情況,甚至很多時候你也是認可的,也是這樣做的,這或許是另一個層面的公平。
1你以為有了妹妹就很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或許在你眼中是其樂融融,沒有矛盾沖突。在一段重要的親密關(guān)系中,很難總是有愉快體驗而不發(fā)生沖突和不愉快的。對于你和妹妹是如此,對于你和父母也是如此。
我們總是在矛盾中尋求改善關(guān)系的良方,對于你來說,更需要在與人相處時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以鍛煉自己應對的能力,以便長大了獨當一面。相比之下,家庭中的你顯然這樣的機會多一些。
2對于你來說,幸??赡苓€意味著你能夠像妹妹一樣,獲得同樣多的父母的愛與包容。
你說到妹妹要什么爸爸就給,你卻沒有。我猜你心里會覺得爸爸媽媽對妹妹更好,而對你,卻自從妹妹來了以后,沒有那么好了。如果在同一時間去看,的確如此,但如果在同一年齡去看呢?或許你獲得的爸爸媽媽的呵護、包容和關(guān)注未必比你妹妹少。
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予越多的包容和呵護,甚至有時候表現(xiàn)為我們認為的寵愛,比如要什么都會給。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通常采取的方式并不是越給越多,也不是始終都給那么多,而是越給越少。這樣,孩子才能獨立起來,成長為一個成熟的自己。
你的父母雖然有些教育你的方式還可以有進步空間,但總體來講,還是在做著有利于你成長的事情。妹妹被寵愛,你的心里不舒服,因為那些愛,那些包容,曾經(jīng)都是你的,曾經(jīng)只屬于你一個人。曾經(jīng)擁有過又失去的痛苦,很多時候比從來沒有擁有過還要更令人難以承受。
有一點你需要注意。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從弟弟妹妹出生以后就不會停止,我接觸過的個案中,不論自己在家里的排行是第幾,都會認為父母的確更偏愛自己的是少數(shù)人。這或許是一種本能,如果家中的孩子有這些不滿和期待父母認可的心情,那么他們就會通過努力變得更優(yōu)秀來展現(xiàn)自己。
比如現(xiàn)在的你,就會因為遇到挫折,而比妹妹更有動力去想該如何面對,去學習更好地與父母、與妹妹相處的方式,不是嗎?
當和妹妹有效溝通后,可以分擔父母的辛苦,還可以在妹妹面前建立起屬于你自己的威信,妹妹從此敬你愛你,沖突減少。就算和妹妹溝通失敗,你也至少體會到一些父母讓你包容妹妹的無奈與良苦用心。
祝你成功,和妹妹做一對開心的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