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自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來,沿著《指南》所倡導的“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精神與理念,多年來圍繞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支持幼兒游戲自主性策略、游戲中的深度學習、游戲課程化等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實踐研究、審慎思考和完善調整。在研究中,努力從兒童的立場出發(fā),為幼兒提供具有兒童視角的游戲生活的機會,并通過觀察、識別、共同反思與下一步的計劃,回應和支持兒童的學習,促進兒童的學習向縱深發(fā)展。
一、基于問題的分析與診斷
在探索、實施游戲課程的過程中,我們透過“放任型”“散漫型”或“導演型”“作秀型”的游戲現(xiàn)象進行反思:我們的實踐是否讓每一個幼兒都在游戲和探究中受益,獲得富有意義的學習?每位教師是否適時適宜地為兒童的游戲與學習提供“支架”?幼兒是否在游戲中獲得了深度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這些問題的存在,反映了兩個核心問題:
1.教師在兒童觀、課程觀存在的“兒童立場不足”的問題。兒童立場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欠缺對兒童的傾聽、對兒童已有經(jīng)驗分析不足、兒童的表達成人化、兒童參與欠缺深入、成人對兒童游戲的操縱仍然存在、不能促進幼兒主動建構意義等。
2.教師在游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專業(yè)能力欠缺的問題。教師的能力欠缺,主要表現(xiàn)為:不會觀察、缺乏對觀察內容的篩選和描述的能力、缺乏對兒童的能力經(jīng)驗進行識別和分析的能力、缺乏隱性的支持兒童進一步探究的能力、缺乏與兒童的互動和共同反思的能力等。這些能力都是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欠缺。
二、針對問題架構具備兒童立場的游戲課程框架
1.以兒童哲學為底色,為游戲課程筑基。我們說,哲學始于驚奇。兒童天生好奇、好問、樂于探究,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睜開了驚奇的眼睛,用自己的方式去發(fā)問、探究、理解、闡釋世界。很多教育家、哲學家都認為: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兒童天生愛智慧、兒童是成人之師、兒童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赤子,所以基于兒童立場的游戲課程的形成首先要始于兒童的問題、兒童的理論、兒童的好奇,課程的過程也要和兒童保持共同思考、傾聽兒童的闡釋、與幼兒一起去解決問題和發(fā)現(xiàn)意義。同時,課程需要通過過程性的記錄,讓兒童看見自己是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這樣從“自我認知”和“元認知”兩個層面幫助兒童認識自我、自我與世界的關系、用幸福的生命狀態(tài)與世界相處。
2.建構生長性、形成性的“莖·英”課程形態(tài)?!扒o·英”課程形態(tài)中的“莖”是指課程像“根狀莖”沒有起點和終點,向四處發(fā)散,且相互交錯,指向任意的地方和方向,莖里面的每一條脈絡就像一個課程故事,顯示出課程發(fā)展的脈絡。但是,這個課程脈絡之中人的形象比較模糊,因此,用“英”來清晰這條課程脈絡中人的形象,“英”是蒲公英的樣子,蒲公英上每一個白色的小傘代表一個參與在課程故事里的兒童,他們的學習與發(fā)展脈絡用兒童學習的故事來呈現(xiàn)。如果用一個數(shù)學公式來描述“莖·英”課程形態(tài)的話,即:“莖·英”課程形態(tài)=(1個課程故事+M個學習故事)N這樣的課程樣態(tài)既能展現(xiàn)出課程的逐步走向深度的發(fā)展脈絡,又能看見課程中一個又一個清晰的學習者形象,還能呈現(xiàn)出課程的整體面貌。
3.規(guī)劃游戲課程的實施路徑。在課程的實施路徑上,我們采取“傾聽、對話、記錄、回顧、支持、行動”的循環(huán)交織模式,這與安吉游戲課程中“觀察、評價、分享”的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實施過程中加強對與兒童“對話”和為兒童提供“支架”的強調。在按照實施路徑建構游戲課程的過程中,要注重在生活和游戲情境中捕捉課程及課程的生長點,注重在過程中培養(yǎng)兒童的思維、語言、美感和學習品質。
4.創(chuàng)設豐富的環(huán)境,讓兒童的學習過程可見。在課程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班級環(huán)境,在環(huán)境中讓兒童的學習過程可呈現(xiàn)、可回顧、可反思、可重述,多維度、多元化的讓思維、語言、藝術表達等交織、并進、形成??梢姷膶W習過程呈現(xiàn)策略包括:
(1)問題墻:展示兒童的好奇、問題和思考;(2)學習故事冊:利用敘事的形式觀察、記錄、解釋、評價游戲中的兒童,他在游戲中做了什么?怎樣做的?做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怎樣的語言、經(jīng)驗、能力、學習品質?設計如何支持兒童下一步的學習?……成人在觀察記錄評價中發(fā)現(xiàn)兒童,兒童在講述中認識自我,成人和兒童一起建構意義;(3)游戲中的兒童照片墻:記錄和呈現(xiàn)兒童探究、專注、創(chuàng)造、投入、主動、喜悅的高光時刻;(4)表征墻:讓兒童的游戲過程、探究過程、思考過程具有多元表達、表征、呈現(xiàn)、交流的機會和空間;(5)小組分享回顧記錄或視頻:基于幼兒的問題,運用布魯姆分類法中的高水平提問擴展幼兒游戲和共同游戲反思,促進幼兒思考的深度和多元化及有意義的學習發(fā)生;(6)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檔案:將具有代表性的兒童學習過程的圖片、故事、作品、視頻等,匯集成冊,讓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被多元呈現(xiàn),與孩子和家長共同見證兒童成長的喜悅與震撼;(7)課程展覽:藝術化布展,將每一個參與到課程中的成人、兒童在課程形成過程中的智慧、喜悅、藝術表達,用展覽的方式展示出來,讓每一個人在展覽中看見自己的獨特、看見自己被尊重、看見自己潛在的巨大能力,讓每個人感到有成就、很幸福。
三、實踐探索取得的效果
1.教師的教育觀、課程觀更具有兒童立場。在實踐中,園所從觀念到行為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教育觀上,將“兒童”擺在了C位,相信兒童的能力、相信兒童天生熱愛學習、相信兒童能夠主動探究、相信兒童能認真投入并堅毅勇敢等;在價值觀上,認同了生活和游戲對兒童學習和發(fā)展的獨特價值,理解了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和個體差異性,更加尊重兒童、地位更加平等、行為更加民主;在課程觀上,摒棄了“教材本位”“知識本位”的以“教”為中心的課程觀,開始向“兒童本位”以“學”為中心的共生課程轉型。
2.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穩(wěn)步提升。在實踐中,通過扎實深入的教研活動,引領著教師開始喜歡上了讀專業(yè)書,開始將反思看成一種習慣,開始愿意和同伴討論、對話,而拒絕當一個沉默者、旁觀者,開始越來越喜歡傾聽和觀察孩子,開始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孩子都很能干,在日復一日的觀察記錄分析中,對理論的理解也更深,對專業(yè)知識的運用也更加熟練,有的老師說“真是越理解、越熱愛”,隨著她們專業(yè)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還帶來了對孩子、對職業(yè)、對學前專業(yè)更加熱愛的增值效應。
3.促進了師幼關系、親子關系、教師家長關系的和諧。在實踐中,兒童觀、價值觀也融入到園所方方面面的關系中,園所管理更加平等、開放、民主。教師將看到的孩子的優(yōu)長記錄到故事中,教師看到一個個有能力的兒童,對孩子的愛與日俱增;將孩子的學習過程展示和反饋給家長,讓家長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的優(yōu)勢、看到了教師的關注和愛、看到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家長與教師的關系也充滿了信任和愉悅。
四、實踐過程中的審思與展望
在實踐探索游戲課程的過程中,筆者心中描繪了一幅“立足人本、扎根文化、融通中外”的宏大藍圖,雖然實施的過程不能完全實現(xiàn),但它是筆者富有烏托邦精神的教育理想。經(jīng)過深沉地審視與反思,我們發(fā)現(xiàn)研究中還存在以下諸多方面有待改進的問題:
1.在哲學對話的研究上,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讓孩子之間、師幼之間通過智慧的對話增強對事物多元意義的理解;2.在師幼共同反思上,教師對支持兒童解決問題時的關鍵性提問的把握還不夠精準,反思還不夠深入;3.在多種表達方式上,教師更重視兒童的語言表達和繪畫表達,在表達的方式上單一,在一百種表達方式的探究上有所欠缺;4.在評價方面,教師撰寫的學習故事、課程故事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在故事的運用和再次解釋方面還不夠重視等。
在研究中,團隊教師逐漸養(yǎng)成了“終身學習、終身研究、終身思考”的習慣,我們期待在研究和實踐兒童立場的游戲課程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持續(xù)提升園所教育“質量”和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形成一支具有觀察力、游戲力、支持力、反思力、創(chuàng)新力、研究力的教師隊伍;期待切實能實現(xiàn)《指南》中提出的:“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的美好愿景。
注:本文系2019年天津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幼兒園游戲課程化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CJY-ZD-1901108)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