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雪 陳昆
導讀:馬鈴薯芫荽異種同播節(jié)水節(jié)肥分收技術從異種、同播、節(jié)水、節(jié)肥、分收5個技術層面提高馬鈴薯、芫荽產量和品質,該技術可顯著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實現馬鈴薯和芫荽產量的雙豐收及效益的雙回報。
芫荽生長中期
芫荽收獲期
馬鈴薯芫荽異種同播節(jié)水節(jié)肥分收技術包括5個技術層面,分別為異種、同播、節(jié)水、節(jié)肥、分收,該技術可實現馬鈴薯和芫荽的共生。馬鈴薯的高壟為壟溝內種植的芫荽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使芫荽提早出苗和出苗整齊。馬鈴薯澆水后,高壟中部分隨水外溢到壟溝內的肥料可被芫荽吸收利用。芫荽的刺激性氣味具有一定的驅蟲作用,可以減少馬鈴薯蟲害的發(fā)生,進而減少馬鈴薯感染病毒病的概率。近幾年的試驗研究也證明,馬鈴薯和芫荽共生的田塊馬鈴薯感染病毒病的概率顯著降低。同時,壟溝種植芫荽后,可減少壟溝內雜草的生長并減少地表水分的散失。另外,馬鈴薯和芫荽異種同播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質量、降低土壤鹽害、調整土壤酸堿度,在提高馬鈴薯和芫荽品質、產量的同時,又促進了土壤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當前,有關馬鈴薯芫荽異種同播節(jié)水節(jié)肥分收技術方面的試驗研究,在國內外尚未見報道。為使該技術在全國尤其是馬鈴薯密集種植區(qū)得到推廣,以有效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本文從整地施肥、選種切塊、適時播種、肥水管理、病蟲防治、適期采收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并著重探討不同栽培適期的技術要點、技術難點和主攻方向,總結出一套系統(tǒng)的栽培技術方案,以促進種植戶實現馬鈴薯和芫荽產量的雙豐收及效益的雙回報。
選擇前茬為非茄科蔬菜的地塊進行馬鈴薯種植[1]。種植前,每667 m2施馬鈴薯用高鉀復合肥1袋(50 kg)、氮磷鉀平衡肥(17-17-17)1袋(50 kg)、生物菌肥2袋(100 kg)、腐熟雞糞3 m3,同時667 m2將50 mL 50%辛硫磷乳油稀釋800倍進行全田噴霧,最后用旋耕機旋耕2~3遍,既使肥料在土壤中分布均勻,又能有效殺滅地老虎等地下害蟲。
首先要選擇脫毒馬鈴薯種薯,以減少后期病害的發(fā)生,為優(yōu)質高產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其次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本地區(qū)種植的馬鈴薯品種。最后,根據銷售市場確定種植品種,以利于后期上市。適宜在豫東地區(qū)種植的馬鈴薯品種較多,常用的主要有荷蘭15號、華薯1號、鄭商薯10號等。
播種前15天切塊催芽[2]。薯塊大小合理是減少用種量、節(jié)約成本和獲得高產的前提,過小后期生長勢弱,降低單產,過大用種量隨之增大,成本增加,適宜的單個薯塊質量為30 g左右。馬鈴薯切塊要點為:先用切刀切去尾芽,然后在靠近芽眼約1 cm的位置向下斜切,每個薯塊上有2~3個芽眼。切口靠近芽眼,可以刺激薯芽的快速萌發(fā),以促進提早出苗。當切到病薯、壞薯時,要立即用0.1%高錳酸鉀溶液對切刀消毒,然后再進行下一步的切塊。切塊后,用馬鈴薯專用拌種劑進行拌種,拌種后無需晾曬直接裝箱進行催芽,這種方法較為簡便實用。催芽室內濕度保持在75%~85%,溫度保持在18~20℃。當薯塊芽長1.5~2.0 cm時,即可播種。
馬鈴薯和芫荽在同一時期播種,是二者分期采收的關鍵,否則會出現馬鈴薯地上部已封壟,而芫荽尚未達到上市時間的情況,不僅影響芫荽采收,還會因采收芫荽損壞馬鈴薯枝條進而影響馬鈴薯的產量。
露地地膜覆蓋的馬鈴薯,要求10~15 cm土層溫度保持在6℃以上時播種,豫東地區(qū)一般是3月5~10日播種。決定馬鈴薯單產的因素主要有2個,一個是單株產量,另一個是667 m2種植株數。為此,提高單產就需要在單株產量盡可能高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增加種植株數。豫東地區(qū)早春馬鈴薯種植一般采用高壟覆膜密植栽培,株距24~25 cm,行距60~63 cm,每667 m2種植4 000株左右。播種后用封溝機開溝覆土,壟高20~25 cm,溝寬17~21 cm,覆土后每1 hm2用33%二甲戊靈乳油等封閉除草劑2 250 mL對水225 kg,對全田進行噴灑,其后用覆膜機對壟面進行覆蓋。覆蓋地膜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壟內溫度,還具有保墑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有利于馬鈴薯秧苗健壯。
芫荽與馬鈴薯同一天播種。芫荽播種前,為促進其提早萌發(fā)出苗,需用木板將芫荽種子搓開,然后將種子放置于50℃溫水中燙種,期間要不停攪拌,待水溫降至25~28℃時停止攪拌,浸泡12~16 h,然后撈出種子稍加晾曬,以利于播種。用芫荽專用播種機在壟溝內播種芫荽,每條溝播種4行。播種后鋪設滴灌帶,并進行澆水,待水浸濕壟內土壤后停止?jié)菜?/p>
馬鈴薯播種后15~20天陸續(xù)出苗,此時期管理的重點是及時破膜放苗和間苗。馬鈴薯破土出苗時,如果發(fā)生1個薯塊萌發(fā)不止1個薯芽的情況,應去弱留壯。芫荽在此時已萌發(fā)2~3片真葉,此時外界環(huán)境溫度不高,土壤水分蒸發(fā)量小,土壤含水量還處于芫荽生長的適宜范圍內,無需澆水。另外,芫荽此時的需肥量也較低,亦無需施肥。
馬鈴薯發(fā)棵期的管理重點是促進馬鈴薯第2階段的生長,使地上部形成較大的生物量,為后期豐產奠定基礎。馬鈴薯出苗后,進行第2次澆水,使壟內含水量達到70%~80%時停止?jié)菜?。澆水后馬鈴薯第7~12片葉陸續(xù)快速生長,并逐漸成為功能葉片,莖稈粗壯,匍匐莖伸長,并逐漸形成小的塊莖。此時,可選用0.3%~0.5%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噴霧[3],每8~10天噴灑1次,至4月底即可全部封壟。
第2次澆水后不久豫東地區(qū)便進入4月,此時外界溫度基本處于13~23℃,芫荽會快速生長并蓋嚴壟溝,至4月18~21日即可達到25~30 cm的高度,此時,馬鈴薯尚未完全封壟,便于芫荽采收,采收后澆水以促進馬鈴薯封壟。
此時期的管理重點是促進薯塊的快速膨大。技術要點是噴施0.3%~0.5%的磷酸二氫鉀葉面肥,防止葉片早衰,促進地上部光合產物向塊莖轉移和積累。馬鈴薯塊莖膨大期對養(yǎng)分和水分需求較大,此時結合澆水沖施高鉀水溶肥(15-8-22)150 kg/hm2,土壤含水量60%~65%,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易造成莖塊腐爛[4]。馬鈴薯生長后期易發(fā)生晚疫病,可用25%甲霜靈粉劑5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每隔10天噴施1次,效果較好[5]。
馬鈴薯收獲前7~10天停止?jié)菜?,以促進馬鈴薯表皮的木栓化,利于后期儲藏。當馬鈴薯大部分功能葉黃化時,即可進行采收[6]。
春季地膜覆蓋,每667 m2馬鈴薯用肥約600元,種薯約450元,機械燃油、地膜、水電、人工300元,地租1 000元,總成本2 350元。667 m2總產量3 750 kg,其中0.15 kg以上商品薯3 425 kg,商品薯按當前地頭收購價2.0元/667 m2,可賣6 850元;0.15 kg以下的馬鈴薯325 kg,價格按當前地頭收購價0.8元/kg,可賣260元,馬鈴薯合計7 110元,去除成本2 350元,667 m2馬鈴薯凈收益4 760元。
套種的芫荽每667 m2可收獲300 kg,4月中下旬正值蔬菜價格高峰期,此時上等芫荽價格一般在6.0元/kg,中等芫荽價格一般在4.0元/kg,下等芫荽價格一般在3.0元/kg,按中等芫荽價格4.0元/kg計算,每667 m2套種的芫荽產值為1 200元,去除芫荽種子、人工100元,芫荽凈收益1 100元/667 m2。馬鈴薯和芫荽合計凈收益5 860元/667 m2,其中僅芫荽1茬可使凈收益提高17.88%,經濟效益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