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奉珍
通過進行情境設置,學生能借助豐富的畫面與具體的事物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具體的理解、對疑難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對文本藝術進行深度鑒賞、對語文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從而讓語文教學高度真實化、優(yōu)美化、情感化、思想化。因此,教師要將情境教學與語文學科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緊密的聯(lián)系,不斷拓展情境設置的方式與方法,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觀察能力、想象力等多種思維能力,獲得良好的語文學習效果。情境設置是近年來十分常用的語文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能運用多媒體中的圖片與視頻等資源,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具體展現(xiàn),讓學生生動理解文本,深入探究疑難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引入課堂,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能力,能對語文知識生動理解與靈活運用。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情境的設置,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具有生動性與趣味性。下面,筆者就具體談一談情境設置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
一、按照段落設置情境,具體理解文本內(nèi)容
小學生普遍缺乏良好的理性思維能力,同時在閱讀中存在著急于求成的不良習慣,難以對文本內(nèi)容形成具體認識。因此,在進行文本閱讀時,教師可以按照段落依次設置情境,讓學生對多媒體中的圖片與視頻進行具體觀賞,對照文本中的相應內(nèi)容描述畫面情境,以此幫助學生具體梳理文本內(nèi)容,提高閱讀效果。
例如,在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教師可以按照段落設置情境,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比如,在閱讀第一段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呈現(xiàn)出眾人祭奠魯迅先生的圖片。學生能對第一段中“許多人都來追悼他,向他致敬……”等內(nèi)容獲得具體理解。又如,在閱讀第二段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呈現(xiàn)出古典名著《水滸傳》的封面圖片。學生能結合相應的文字,總結出本段主要講述的是魯迅先生輔導自己閱讀《水滸傳》的經(jīng)歷。同樣,教師還可以播放出一個人用鼻子觸碰墻壁、受傷的人獲得救助等圖片。學生能對其他段落的內(nèi)容進行具體總結。另外,在學生閱讀完文本后,教師還可以在多媒體上同時展現(xiàn)出與各個段落有關的圖片,讓學生根據(jù)圖片內(nèi)容敘述文本內(nèi)容,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產(chǎn)生更為明確的認識。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能按照文本段落依次設置情境,讓學生將文字內(nèi)容與畫面內(nèi)容進行具體聯(lián)系,感受語文閱讀的生動性,產(chǎn)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段落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轉折突出渲染的作用和影響,就小學生本身的學齡特點來看,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為欠缺,想讓學生從更深層次對閱讀素材展開分析和研究往往是較為困難的。而如果將文本素材劃分成不同的段落,讓學生從不同段落的背景出發(fā),并做出相應的分析和考量,是較為符合小學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的,能減少學生在段落分析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讓學生對文本素材的分析更加仔細、更加深入,通過段落分析強化文本整體感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素材的理解和認知能力,而通過段落情境的設置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段落的分析和研究,讓學生對閱讀文本素材的剖析更加深入,收獲和成長更多。
二、在提問中設置情境,深入探究疑難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中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多樣。學生由于知識修養(yǎng)的不足,在閱讀中經(jīng)常會遇到很多的疑難問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設置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對文本中的重要事物的特點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進行具體的認識和深入的理解,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的流暢性,強化學生的閱讀信心。
例如,在閱讀《伯牙鼓琴》時,教師可以在提問中設置情境,豐富學生的知識修養(yǎng)。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自由提出問題。比如,一些學生會對文本中的古琴與現(xiàn)代鋼琴的概念產(chǎn)生疑惑。對此,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與古琴有關的文化節(jié)目,學生能在視頻情境中觀賞古琴的構造特點和演奏效果,并能感受到古琴具有音韻悠遠、高雅寧靜的特點,從而對文本中人物的品質和思想追求進行側面理解。又如,一些學生會對“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中的“巍巍”和“湯湯”等形容詞的含義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呈現(xiàn)出泰山巍峨聳立、長江浩蕩奔流的視頻,學生借助這些景象能對這些詞匯的含義更具體地理解,有效豐富語言積累。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借助情境的設置具體回答學生的疑難問題,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提升學生的探究動力。
學會質疑可以讓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有效地解決問題,在提問中設置情境,能讓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問題解決探索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會進一步加強對文本素材的理解和認知,進而強化對文本素材的感悟能力,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教學內(nèi)容作出合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合理的疑問,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和指路人的角色,并不是知識的給予者和答案的饋贈者,教師需要讓學生自主探討分析得出問題的結論,這樣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探討和分析,自身的思維得到有效成長,能力得到了有效發(fā)展,對學生的未來學習和閱讀也可以起到較好的幫助和影響,教師需要高度關注和重視。
三、在鑒賞中設置情境,深度體會文本藝術
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要具有詩情畫意的特點。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審美鑒賞能力,對文本的藝術特色進行深度感受。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對文本意境進行情境的設置,讓學生結合多媒體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對文本所采用的藝術手法的獨到之處進行深度鑒賞,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人文情懷。
例如,在閱讀《海上日出》時,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設置引導學生對日出景象進行鑒賞,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比如,在閱讀“轉眼間,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道紅霞”一句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太陽從云層中射出霞光,江岸上水波蕩漾的視頻。以此幫助學生生動體會文本語言的優(yōu)美性。又如,在閱讀“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這一句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入自然界,對日出景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并讓學生思考“太陽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能將太陽看作勇敢解決困難,頑強拼搏、追求理想的斗士。并能感悟到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積極解決各種問題。由此,學生一方面能體會到文本語言深刻的思想性,另一方面能培育自身堅強的意志品質。通過這樣的教學,教師讓學生進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對文本的藝術特色進行深度鑒賞,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
四、在游戲中設置情境,生動展開文本表演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很多的故事性文本。這些文本普遍具有情節(jié)生動、人物形象立體的特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背景的營造和角色的扮演,對故事情境進行生動表現(xiàn),有效培養(yǎng)學生樂觀活潑的精神品質和良好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時,教師可以在游戲中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展開生動表演。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細致閱讀本文的各部分故事,進行表演情境的設定。比如,對完璧歸趙這一則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大家喜歡扮演哪個角色呢?故事發(fā)生在怎樣的場所中?藺相如和秦王分別做出了怎樣的舉動呢?”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首先可以播放出具有沉重緊張氣息的音樂,襯托故事的驚險性,其次,可以分別做出相應的動作和神態(tài)展開表演。比如,表演藺相如的學生可以表現(xiàn)出正襟危坐和堅貞不屈的神態(tài)。表演秦王的學生可以表現(xiàn)出高傲自滿的神態(tài)。同時,學生可以根據(jù)表演的需要,對文本中人物的語言進行適當?shù)男薷?。表達出“秦王,我是為了趙國的尊嚴而來的,為了和氏璧,我無所畏懼!”等話語,從而對藺相如的形象進行更為生動的塑造。又如,對負荊請罪這一則故事,一名學生可以扮演廉頗,做出下跪請罪的動作和羞愧謙卑的神態(tài),揭示廉頗的心理活動。一名學生可以扮演藺相如,攙扶起表演廉頗的學生并說出“廉頗將軍,我們都是趙國的大臣,讓我們一同為趙國而努力吧!”等話語,生動體現(xiàn)藺相如的寬容大度。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以故事表演的方式進行情境的設置,對文本內(nèi)容獲得更為生動的理解。
總之,游戲化教學較為契合與小學生個體興趣和學齡特點,通過游戲的有效構建可以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提高,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五、在生活中拓展情境,靈活進行知識運用
廣泛運用語文知識描述生活現(xiàn)象,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據(jù)所見到的情境對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行聯(lián)想與運用,從而讓學生以生活為視角,對所學知識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重要性的認識。
例如,在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主拓展情境,展開相應的學習活動。比如,在進行行詩歌背誦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來到池塘邊,對池塘中的水和陽光等景象進行欣賞;還可以讓學生在下雨的天氣對遠處的群山進行眺望。由此,學生能對“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詩句獲得深刻的記憶。又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漫步在自然環(huán)境中,并對詩歌進行有感情的誦讀。學生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進行感受,能以悠然舒緩的語氣誦讀詩句,并感受內(nèi)心的寧靜與豁達。從而深度體會古詩詞對個人精神品質塑造的重要作用。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然情境將作品擴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以此進一步強化學生熱愛自然的品質。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拓展情境,進行廣泛的知識運用,不斷提高文本理解的深刻性。
六、在作業(yè)中設置情境,有效提高復習效率
長期以來,學生的語文作業(yè)主要以背誦和抄寫的方式完成,這就造成學生的作業(yè)過程過于枯燥,語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生活環(huán)境進行情境的設置,對課堂知識進行生動回顧,能有效提高復習的效率,不斷拓展作業(yè)的展開形式,強化語文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學習《草原》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作業(yè)中設置情境,提高復習的效率。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人際交流情境進行本課知識的回顧。比如,可以讓學生與家長一同進行交流,講解一次有趣的旅游故事。學生可以將作者游覽草原的過程作為素材,從而進行這樣的概括和表述:“剛剛到達草原時,作者看到了草原上碧綠的草野和成群的牛羊。過了一會兒,只看到遠處有很多人民在賽馬,作者被這熱鬧的場景深深吸引。到了傍晚后,作者和草原人民一起飲用奶茶和其他食品,體會了草原獨特的飲食文化。”由此,學生能在交流情境中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充分回顧,提高記憶的效率。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休閑情境進行本課知識的回顧。比如,一些學生對唱歌有著濃厚的興趣,因而可以選擇演唱與草原有關的歌曲。從而在演唱的過程中,對作者游覽草原的過程和見到的風景進行想象,增強對課堂知識的記憶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將情境設置作為作業(yè)的重要形式,有效減輕學習壓力,強化學習趣味性。
七、在網(wǎng)絡中搜索情境,拓展語文學習方式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網(wǎng)絡也越來越成為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搜索網(wǎng)絡中的文化節(jié)目,在觀看的過程中深入體驗情境,收獲豐富的知識,產(chǎn)生深刻的感觸,有拓展語文學習的方式,綜合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夏日絕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網(wǎng)絡中搜索相應的情境,對詩歌進行廣泛的拓展學習。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詩歌是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詠嘆秦漢之際的英雄人物項羽的作品。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搜索《百家講壇》中的《王力群讀史記》等講座。學生受節(jié)目中呈現(xiàn)的畫面感染,對項羽的人生經(jīng)歷會有更為生動的認識。尤其對“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兩句,學生可以借助學者繪聲繪色的講解,對項羽烏江自刎的場景進行充分的想象,體會項羽堅強不屈的精神。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索與李清照有關的文化視頻,對李清照寫作詩歌的背景進行了解。學生借助視頻中的畫面,能沉浸在北宋與南宋交替的時代中,體會到李清照對于國家衰亡的深痛感觸,從而感受李清照寫作本首詩歌時的心境。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利用網(wǎng)絡資源搜索相應的情境,展開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習的深度。
綜上所述,情境設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秉承畫面美、情感美、思想美的教育理念,廣泛運用多媒體資源與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與聯(lián)想力,進行多樣的情境設置,讓學生能具體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探究文本知識、欣賞文本藝術、感悟文本思想,促進語文能力獲得綜合提升。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