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時光悠悠,歷史在千年的流淌中匯成一道洪流。往事幾經(jīng)淘洗,只剩下殘章斷簡,片語只言。那些歷史中的過客被雨打風(fēng)吹過,好像只給后人留下了模糊的背影。然而,他們也曾無比鮮活,如同你,如同我。
提起秦始皇,你會想到什么?
或許在人們既有的印象里,秦始皇的形象正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中所寫的,一派威武與豪邁之氣。但是,歷史上的他也曾經(jīng)狼狽不堪,面對荊軻的刺殺時驚慌失措,再無半點兒帝王的威儀。
這兩種形象迥然不同,給我們的想象留下了充足的空間:真正的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電影《荊軻刺秦王》中,導(dǎo)演塑造了一個與人們的既有印象截然不同的嬴政。影片中,嬴政的形象甚至可以用“丑陋”來形容。他怯懦猥瑣、瘋癲乖張,經(jīng)常歇斯底里地大聲喊叫。但與此同時,他的身上又有著王者的特質(zhì):胸懷大志、心狠手辣、不達(dá)目的決不罷休。
初看之下,這樣的形象或許令人難以接受。可是我們也應(yīng)該記得,成就不世之功的秦始皇,也曾是一個寄人籬下、流落異鄉(xiāng)甚至慘遭父親拋棄的孩子。正如嬴政在劇中的臺詞:“我生下來就是人質(zhì),誰幫過我?趙人把口水吐在先王的臉上,馬鞭抽在我的身上,那時秦人在哪兒?歷代先君在哪兒?沒有飲食,沒有衣服,秦人給了我什么?”看到這里,我們便會覺得那些矛盾的特質(zhì)出現(xiàn)在他身上,似乎無比順理成章。
同樣,這部電影的場景也并不精致,與現(xiàn)在的古裝影視劇相比更顯簡陋粗糙。但是,那塵土飛揚(yáng)的街市、昏暗壓抑的宮殿,還有這位有些丑陋的秦始皇,或許才更接近歷史真實。
真正的嬴政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我們已經(jīng)無從得知。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嘗試還原,而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以旁觀者的角度,展示了中國最后一位封建王朝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
溥儀自小出生在貴族家庭,不記事時便在他人的安排下,莫名其妙地成了皇帝。從紫禁城到天津,從偽滿洲國到監(jiān)獄,他在時代潮流的裹挾中不斷向前走,同時經(jīng)歷著掙扎、漂浮與時代的劇變。他親身經(jīng)歷了那些我們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大事件,卻又似乎和我們一樣只是旁觀者。
影片里的溥儀沒有什么大智慧,眼界狹隘,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會犯厚此薄彼、欺軟怕硬的毛病。看著看著,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他是一個皇帝,甚至?xí)X得他比紫禁城外的我們更加平凡。同樣地,我們也時常會忘記,皇帝首先是一個人,之后才是皇帝。他面對著太多的選項,也在迷茫中做了一些昏庸、可恥的決定。在歷史的洪流中、在人民的呼聲中,他最終意識到,皇帝這個無法擺脫的身份,帶給他的更多是無奈。
在整部電影的最后,年邁的溥儀買了一張故宮的門票,回到紫禁城的龍椅旁,放走了兒時的那只蛐蛐兒,這一幕似乎象征著他與自己一生的和解。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分v述了從1925年到1949年間,楊家三兄妹各自的生活與經(jīng)歷。從黃埔軍校到北伐戰(zhàn)爭,再到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電視機(jī)前的我們仿佛也走入了那一段崢嶸歷史,和主角們一同成長。
這部電視劇的主角們身上糅合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劇情的刻畫也沒有局限于宏大的歷史進(jìn)程,而是關(guān)注了他們每個人的生活和遭遇。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最堅定的革命者也有柔軟的親情,有古板卻慈愛的父母、親密的兄弟姐妹和瑣碎的家務(wù)事。他們也有愛情,哪怕戰(zhàn)火紛飛,哪怕最終天各一方,甚至天人永隔。他們也有痛苦,因為破碎的生活,因為淪喪的國土,因為殘酷的戰(zhàn)爭。當(dāng)然,他們更有理想,不會被時間、挫折和名利輕易改變。
在百年前風(fēng)雨飄搖的中國,真正支撐起這個國家的并非一群生來無畏、無所不能的超人,而是一個個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苦難、流血與犧牲之后,最終成長起來的奮斗者。劇中,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每個人共勉———“理想有兩種:一種,我實現(xiàn)了我的理想;另一種,理想通過我而實現(xià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