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揭曉,一個個發(fā)光發(fā)熱的名字和感人的故事讓人紅了眼眶。從2002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經走過二十個年頭,網(wǎng)友紛紛感嘆:時代會變,感動卻永遠不會變!這幾年,中高考作文持續(xù)體現(xiàn)美育體育、文化自信、弘揚正能量和主旋律等主題內容。與其去背誦生硬刻板的政論文章,不如就用文采斐然的感動中國頒獎詞。對中學生來說,每年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不僅是學習的榜樣,也是最鮮活、最有感染力的作文素材。為了便于大家摘抄和引用,圍繞每一位2021年度人物,作文君用最精簡的語言進行了人物介紹,并附上了央視的頒獎詞,還給出了所適用的作文話題。希望能夠幫大家積累素材,增加作文“閃光點”。
Part 1
N o . 0 1 百歲科學家楊振寧:用50年回應鄧稼先千里同途之約
頒獎詞
站在科學和傳統(tǒng)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xiàn)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熱點寫作主題】愛國情 報國志中外交流 科技報國
【人物事跡】
2021年9月22日,在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上,楊振寧回憶了自己1971年首次訪問新中國時,好友鄧稼先寫信給他,盼望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如今,在會上,楊振寧回應鄧稼先:“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p>
無論是1954年的楊-米爾斯理論,還是1956年的宇稱不守恒定律,都讓楊振寧毫無爭議地躋身世界頂級物理學家之列。然而,一個學科的發(fā)展,不是一位領軍人物的單打獨斗。用楊振寧的話說:“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個圓,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xiàn)在又回來了。”從1971年中美關系緩和開始,到2003年回國定居,楊振寧一直努力搭建中國與外界科學交流的橋梁。為國招攬學術人才、籌集學術資金、激活學術資源……奔波異國他鄉(xiāng),始終心系家國,并未屢見報端,貴在孜孜不倦。十幾年前,他給自己的書取名為《曙光集》;時至今日,他的《晨曦集》出了增訂版。他用后半生踐行了和好友鄧稼先的約定:見證曙光黎明。(更多寫作素材請閱讀《意林·作文素材(高考版)》2021年第11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當代物理學第一人楊振寧100歲專題》。)
【速用示范】
愛國之情是再樸素不過的情感,強國之志是再基本不過的抱負,報國之行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有人說,35歲拿諾貝爾物理學獎并不是楊振寧的巔峰。是啊,頂級物理學家的貢獻不是一個方程所能衡量的,楊振寧的價值也不是一個歸國人才的稱號所能概括的。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影響力,早就寫進了楊振寧一個世紀的歲月里,寫在了中國科技進步的注腳里,寫在了功在世界、心懷家國的雋永篇章里。
N o . 0 2最美家庭模范張順東、李國秀夫婦:身殘志堅的脫貧攻堅奮斗者
頒獎詞
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
【熱點寫作主題】身殘志堅 逆境 脫貧攻堅 強弱之變
【人物事跡】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是昆明市東川區(qū)烏龍鎮(zhèn)坪子村芭蕉箐小組村民,他們擺脫貧困的奮斗事跡感人至深。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兩條腿,可他的一只手,有力氣也有“頭腦”;她的一雙腳,能切菜煮飯、能寫字繡花、能取貨找零?!盎槭肿恪钡?9年中,他們相互扶持,將一雙兒女養(yǎng)大,又用辛勤勞作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他們說:“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他們創(chuàng)造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書寫了世間最美家庭的模樣,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全國道德模范”“云嶺楷模”等多項殊榮。
【速用示范】
毛澤東曾言:“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闭\哉斯言,弱者不自暴自棄,不妄自菲薄,而是自強不息、篤行不怠,也能與幸福撞個滿懷。你看,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一雙腳,但他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胼手胝足地奮斗,將黯淡無光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反觀某些比他們強的人,自甘“躺平”,庸庸度日,將有滋有味的日子過成了白開水。由此觀之,弱者可由奮斗變強,強者可由怠惰變弱。
N o . 0 3“中國飛人”蘇炳添:百折不撓,超越傷病更超越自己
頒獎詞
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沖出亞洲的速度。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強大的祖國。
【熱點寫作主題】青年擔當 超越自己 拼搏
【人物事跡】
2021年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100米半決賽中,1989年出生的“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成為中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隨后,他在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位列第六名,再一次創(chuàng)造歷史。
曾經有人提問,100米短跑提高0.1秒有多難?蘇炳添回答稱,自己提高0.08秒用了3年。2011年,蘇炳添在全國田徑錦標賽上跑出10秒16,打破了塵封13年的全國紀錄。2012年,他成為中國第一位晉級奧運半決賽的短跑選手。2013年,蘇炳添跑出了10秒03。盡管成績一次次提高,蘇炳添卻始終突破不了10秒的門檻。2014年,他決定做出改變。他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更換了起跑的前后腳位置,并重新規(guī)劃了百米跑的節(jié)奏,在保持起跑優(yōu)勢的同時,把更多能量用在中后段。2015年國際田聯(lián)鉆石聯(lián)賽,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沖破10秒大關,成為亞洲第一個跑進10秒的選手。從日本短跑名宿伊東浩司在1998年的曼谷亞運會上跑出10秒整以來,黃種人花費了17年,才跨過這道速度的門檻,國內媒體紛紛稱贊蘇炳添是短跑的“亞洲之光”。在2018年國際田聯(lián)比賽中,蘇炳添再次沖破10秒大關,跑出9.91秒的成績,徹底粉碎了長期籠罩在短跑界的人種論。(更多寫作素材請閱讀本刊2022年第1期《蘇炳添在暨南大學建校115周年大會上“凡爾賽”發(fā)言:很開心讓母校成為“983”大學》。)
【速用示范】
古人有言:“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立長志者,不期速成,從一點點開始,堅持進步,必會離目標越來越近。蘇炳添的一點點進步是中國人的一大步,也是亞洲人的一大步。這一點點是突破極限的挑戰(zhàn),建立在日復一日的訓練與自我突破上。作為中國人,在短跑這一弱項上,0.01秒的突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我們相信,隨著國力的增強、訓練理念的進化、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學習,中國速度不會停留在9秒83,因為中國速度沒有極限。
N o . 0 4 “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中國核動力事業(yè)的拓荒者
頒獎詞
歷經磨難,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傾聽,于花甲年重啟。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你如同你的作品,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人物事跡】
彭士祿,中國工程院首批資深院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逝世,享年96歲。
彭士祿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之子。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犧牲,父母雙亡的彭士祿在敵人的追殺之下艱難長大。新中國成立后,彭士祿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lián)的名額。留學期間,美國核潛艇下水。如此背景下,彭士祿服從國家安排,由原來學化工機械改學原子能核動力。1962年,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fā)。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沒有圖紙、沒有專家援助,彭士祿等人只能從美國商店內的核潛艇模型中“自教自學”,通過邊學習邊實踐,默默攻關。最終,這些“門外漢”悄無聲息地站到了核動力科學研究的前沿。1970年,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74年,這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zhàn)斗序列。之后,彭士祿從軍工轉入民用領域,投入核電站的研究和創(chuàng)建工作,為大亞灣以及秦山核電站建設做出貢獻。(更多寫作素材請閱讀《意林·作文素材(高考版)》2021年第5期《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去世:為祖國富強而獻身,足矣》。)
【速用示范】
凡事若依賴他人終究會受制于人,只有自力更生,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科技成果,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底氣十足,立于不敗之地。20世紀60年代,面對蘇聯(lián)拒絕為中國研制核潛艇提供援助的境況,面對帝國主義的虎視眈眈,彭士祿等科研人員臨危受命,克服種種困難,硬是制造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為祖國安全鑄造了一面“銅墻鐵壁”,為國家走向富強創(chuàng)造了條件,中國也因此在世界上有了更多話語權。
N o . 0 5長津湖幸存老戰(zhàn)士朱彥夫:“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頒獎詞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zhàn)。一直在戰(zhàn)斗,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熱點寫作主題】英雄戰(zhàn)斗到底 自強不息
【人物事跡】
朱彥夫被稱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參加過上百次戰(zhàn)斗,三次立功,十次負傷,在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zhàn)役中,朱彥夫是他們連的唯一幸存者。經過47次手術、93天的昏迷,朱彥夫失去了雙手雙腳,僅剩下視力0.3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勞簿上度過一生。他回到家鄉(xiāng),用殘肢夾著粉筆,教鄉(xiāng)親們認字;他拄著拐、拖著假肢,一步一步帶村民們走上致富之路。60歲時,他執(zhí)筆寫下《極限人生》,將他和戰(zhàn)友曾經的故事捧給了世人……槍桿子、鋤桿子、筆桿子,他把人生書寫得如此精彩。
【速用示范】
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敝鞆┓蚓拖駣W斯特洛夫斯基筆下的保爾·柯察金一樣,把自己的整個生命都獻給了祖國最壯麗的事業(yè)。這事業(yè)一半是革命,一半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他一直在戰(zhàn)斗,一生在堅守,生命當如此熊熊燃燒,持續(xù)發(fā)光發(fā)熱。
N o . 0 6中國香港媒體人陳貝兒:分享扶貧故事,宣傳中國形象
頒獎詞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熱點寫作主題】時代青年脫貧攻堅 理解與交流
【人物事跡】
陳貝兒是中國香港TVB的一位主持人,2021年她和團隊拍攝了脫貧攻堅紀錄片《無窮之路》,用真實的鏡頭帶著觀眾走進了貧困山區(qū)。陳貝兒在節(jié)目《無窮之路》中穿梭全國六個省區(qū),包括四川、云南、寧夏、海南、廣西及貴州,由全國最南部的熱帶雨林,走到云貴高原大峽谷,踏進大西北戈壁沙漠,進入川藏高原,深入十個貧困縣,了解各地民生,分享成功脫貧的故事??诒d道的《無窮之路》除了在香港本地取得理想收視成績,海外觀眾亦好評如潮。借溜索穿過偏見,她用紀錄片見證國家脫貧奇跡。
【速用示范】
紀曉嵐曾言:“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标愗悆阂灾袊愀勖襟w人的視角看內地扶貧,五人團隊歷時三個月,穿梭全國六個省區(qū),深入十個曾經深度貧困的地區(qū)。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他們真實地用腳丈量每一寸土地,了解各地民生,向觀眾介紹各地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任何事,只要沉下心來,專心致志地去做,就一定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
N o . 0 7高原醫(yī)學專家吳天一:高原生命的保護神
頒獎詞
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為心里有放不下的夢。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辟了一條路。
【熱點寫作主題】無私奉獻大愛 醫(yī)者仁心 民族團結
【人物事跡】
吳天一,高原醫(yī)學專家,我國低氧生理和高原醫(yī)學的主要學術帶頭人,投身高原醫(yī)學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chuàng)“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1958年,吳天一剛下朝鮮戰(zhàn)場又來到了青藏高原。因目睹戰(zhàn)友痛苦去世,他開始了高原病學的研究,一干就是60多年。調研期間,他遭遇車禍,全身14處骨折;長期奔波中,他耳膜穿孔、雙眼白內障,還患有慢性高原心臟病……但他的付出,讓青藏鐵路建設的14萬筑路大軍無一人因高原病死亡。這一奇跡讓他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更多寫作素材請閱讀本刊2021年第19期《“馬背上的好曼巴”吳天一:高原醫(yī)學事業(yè)“拓荒者”》。)
【速用示范】
吳天一認為,科研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新。他是這么想的,更是這么做的。他到達青海的時候,國內的高原醫(yī)學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吳天一克服自身頭痛、胸悶、失眠等高原反應,頻繁出入高寒地帶,爬冰臥雪,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數(shù)據(jù)。投身高原醫(yī)學研究60余年,吳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chuàng)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創(chuàng)新不是口頭上嚷嚷就能出來的,更要靠扎扎實實的行動。
N o . 0 8清華博士江夢南:雙耳失聰,自強不息的青年學生
頒獎詞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尋常。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里,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熱點寫作主題】自強不息逆境 堅定理想
【人物事跡】
因一場意外半歲時失聰,她不能像常人一樣交流,在前26年的人生中,江夢南處于一個模糊混沌的聽覺世界里,優(yōu)美的音樂、婉轉的鳥叫……對她來說都是極其陌生的。但這個“聽力過人”的女孩,借助自己對聲音震動的靈敏,以及讀他人唇語的能力,不僅在念書時因成績優(yōu)異跳了一級,還考上了重點大學。2018年,她又考入清華大學,成為生物信息學博士。一時間,“湖南郴州宜章失聰女孩江夢南逆襲清華”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從無聲的世界里突圍,她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更多寫作素材請閱讀本刊2018年第14期。)
【速用示范】
是羽翼漸豐的雄鷹,注定要搏擊長空;是扶搖直上的大鵬,注定要背負青天。那些打不倒、壓不垮我們的,都會滋養(yǎng)、茁壯我們。且看蘇子被貶黃州,“望美人兮天一方”,卻“一蓑煙雨任平生”。仕途的不暢成就了曠古絕今的蘇東坡。且看失聰女孩江夢南于無聲中突圍,成為清華大學生物信息學博士。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她,也如鮮花般怒放。道阻且長,那就以勤奮泛舟;荊棘遍布,那就以毅力披荊。我們留給世界的是堅定執(zhí)著的背影,世界回饋我們的必然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歡欣!
N o . 0 9航空科學家顧誦芬:矢志報國的飛機設計專家
頒獎詞
像靜水深流,靜水里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熱點寫作主題】家國情懷 民族自強 扶持后輩
【人物事跡】
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是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我國飛機空氣動力學研究的開拓者。在“一張白紙”的背景下,他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我國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布局和全機的設計。
7歲時,顧誦芬目睹日軍的轟炸機轟炸北平,從此,“造中國人自己的飛機”這個念頭,深深扎根在他心中。1956年,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沈陽飛機設計室成立。作為首批核心成員,顧誦芬與同伴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他們接到的首項任務是設計我國首架噴氣式飛機。顧誦芬負責其中的氣動布局設計。他跑去北京找資料,在所得資料的基礎上思考出一套可以進行氣動力設計計算的方法,完成了設計所需數(shù)據(jù)的計算。1958年7月,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噴氣式飛機“殲教-1”首飛成功。1965年,殲-8戰(zhàn)斗機項目啟動,這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首架雙發(fā)高空高速殲擊機。項目啟動初期,總設計師黃志千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與另外幾名骨干臨危受命,接過了總設計師的重擔。他們接連攻克了抖振、跨音速機體振動、發(fā)動機頻繁停車、機體溫度過高等技術難題,為殲-8最終設計定型做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雖年逾九旬,他依然堅持學習,有時也翻譯一些資料,盡可能給年輕人一些幫助。顧誦芬的學識與品德,影響著一代代航空后來人。(更多寫作素材請閱讀本刊2022年第1期《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王大中:以身之力,詮釋愛國》。)
【速用示范】
持續(xù)前進,厚積薄發(fā),水滴十年石終穿。書寫人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堅定科學理想,朝夕不倦,經歷數(shù)十年耕耘,致力于飛機設計領域,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以非凡的成就書寫了壯麗的人生。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對他最好的獎賞。而在顧誦芬等科學前輩的引領下,中國的科學事業(yè)會在年青一代手中更加輝煌。
N o . 1 0中國航天追夢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
頒獎詞
發(fā)射,入軌,著陸,九天探夢,一氣呵成。追趕,并跑,領跑,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環(huán)宇問天,探月逐夢,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中國航天必將行穩(wěn)致遠。
【熱點寫作主題】敢于挑戰(zhàn)努力拼搏 航天夢
【人物事跡】
從1970年中國發(fā)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在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xiàn)實?!氨倍啡恕滨謪枈^發(fā),“探火人”篤行不怠……航天人,好樣的!九天探夢一氣呵成,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更多航天寫作素材請閱讀《意林·作文素材(高考版)》2021年第8期《2022年備考熱詞:神舟十二號——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航天精神這五大點值得學習》,以及本刊2021年第23期《中國太空計劃·神舟十三號》等。)
【速用示范】
太空探索的進步不僅映照著“可上九天攬月”的豪情,也進一步增強了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和底氣。中國航天人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讓中國贏得了世界的驚嘆和點贊?;仡櫸覈暮教焓聵I(yè)發(fā)展史,一代代航天人接續(xù)奮斗、攻堅克難,才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發(fā)展。如今,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飛天夢圓,凝結著中國航天人堅持走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的汗水和智慧,體現(xiàn)著中國科技強起來的決心和勇氣。
(摘自微信公眾號“鵬語文”、《人民日報》等)
Part 2時評范文
感動中國,致敬勇毅前行的中國人
□佚 名
他們的感人事跡就像是全體中國人的“年度奮斗縮影”,就像是一場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巡禮”,激勵著每一個國人在前進的道路上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他們讓我們感悟之后,繼續(xù)前行。
感悟寬廣深厚的家國情懷。(看似尋常之筆,實是整體構思的結果:該句與下一段的首句分別領起所在段落,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歸為兩大類,使全文概括性強,條理明晰。)“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蔽锢韺W家楊振寧為華人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同時資助中國學子和學者赴美深造,80多歲高齡時為清華學生親自授課,用50年的實際行動履行著與鄧稼先先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鄭重約定;(巧妙化用詩句,高度贊頌了楊振寧奮斗終生、奉獻終生的高尚品行,同時表達了對先輩鄧稼先的敬愛之情。)經歷過長津湖戰(zhàn)役、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朱彥夫,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著“極限人生”、踐行著“初心使命”,完成了戰(zhàn)友們沒能完成的任務;矢志報國的飛機設計專家顧誦芬和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他們隱姓埋名幾十年,把畢生精力撲在國防工業(yè)前沿,為筑牢國家安全特別是領空領海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香港媒體人陳貝兒,從海島熱帶雨林到大西北戈壁沙漠,把內地扶貧故事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她的《無窮之路》,也是一條通往美麗中國的無“窮”之路。(節(jié)目名稱《無窮之路》一語雙關,既暗扣陳貝兒不止步、無窮盡的執(zhí)著精神,又指向脫貧目標是無“窮”,這里將其含義明晰化,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正是他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帶著對民族、對國家、對事業(yè)的無限忠誠,才能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以行動堅守著中國情懷,用實踐傳遞著中國力量。
感悟自我超越的精氣神兒?!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边h去的2021年,我們認識了太多勇于追逐夢想、敢于超越夢想的普通人。(借用經典名句,引出下文“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并點明其共同的精神內涵——自強不息。)他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撥動我們感動的心弦。人生雖無常,學業(yè)無止境,從小失聰卻依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大學的湖南女孩江夢南,以對夢想無止境的追求實現(xiàn)人生逆襲,就像是一朵遲開的鮮花,怒放在世人眼前,美麗而芬芳;身殘志堅的殘疾人夫婦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一只手、一雙腳”,“互為手足”的29年中,他們相濡以沫養(yǎng)育一對兒女成長,敢闖敢干實現(xiàn)了脫貧致富;“中國飛人”蘇炳添,超越年齡和體能局限、超越傷病、超越自己,以32歲“高齡”跑出亞洲最快速、跑出人生新高度,他以實際行動證明著只要有超越的決心,就沒有什么是超越不了的;高原醫(yī)學專家吳天一60余年堅守著“心中放不下的夢”,志氣比氧氣重要,目標比海拔還高,為高原醫(yī)學開辟了一條神奇的天路;“敢上九天攬月”的中國航天追夢人,為國家立志,為科學先行,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將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夢想化作現(xiàn)實,讓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在茫茫太空。(分述“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與前后文共同完成了總分總的構段方式,結構清楚完整。)我們感動于這些敢于超越、勇于超越的身影,感悟著始終為夢想執(zhí)著奮斗,超越自我的精氣神兒。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他,這份感動中蘊藏著無窮的精神寶藏;感動中國,感動你我他,這份感動中包含著無盡的實踐動力。(運用對稱句,總述“感動中國”人物是精神寶藏,是實踐動力,是啟航的號令,令人深思,催人奮進。)我們再一次感動在春天的中國里,我們再一次在感動的春天里啟航,在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與前進動力,以虎虎生威的雄風、生龍活虎的干勁、氣吞萬里如虎的精神踏上新征程,再創(chuàng)新輝煌!
(摘自“紅網(wǎng)-芙蓉國評論”,點評教師: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