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宏宏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河南 洛陽 471000)
冠脈內粥樣斑塊增厚或脫落導致冠脈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壞死,即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現為持續(xù)而劇烈的胸骨后疼痛,硝酸甘油含服不能完全緩解,需及時到院治療,多數患者同時伴發(fā)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1]。近年來我國的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不斷增加,死亡率也有上升趨勢。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見的病因是冠脈粥樣硬化基礎上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緊急閉塞,持續(xù)時間在20~30分鐘以上,多因不穩(wěn)定的粥樣斑塊潰破,繼而出血和管腔內血栓形成,導致管腔閉塞[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屬于在再灌注心肌治療,可復通被血栓阻塞的冠脈,使心臟血流與供氧恢復,未完全壞死的心肌得以修復,縮小梗死病灶,減輕心肌重塑,對急性心肌梗死療效明確[3]。藥物洗脫支架與涂層球囊可限制和預防支架內再狹窄的形成,本文觀察并對比研究了兩種對抗支架內再狹窄的方法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效果的影響。
選取我院于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的59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29)。對照組男13 例,女16 例;年齡45~68 歲,平均56.7±7.4 歲;發(fā)病時間2~10 h,平均5.3±2.1h。觀察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43~66 歲,平均55.8±7.5 歲;發(fā)病時間2~11 h,平均5.5±2.3 h。兩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及家屬了解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中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4],梗死是由原發(fā)性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符合PCI 介入治療適應癥[5];靶血管直徑在2 mm 以上;2 個以內支架即可治療。排除標準:左主干病變或完全閉塞性病變者;嚴重三支病變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合并肝、腎、腦、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礙者;有精神病史者。
患者原有抗心絞痛藥物不停用,術前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嚴密觀察患者血壓、血氧飽和度、心率和呼吸等指標,并持續(xù)給予吸氧治療,速度控制在2~ 5 L·min-1,確?;颊哐躏柡投仍?7%以上,建立靜脈通道后開始PCI 介入治療。
術前患者口服300 mg 阿司匹林腸溶片(規(guī)格:0.3 g,湖南爾康湘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1160)和300 mg 氯吡格雷(規(guī)格:75 mg,Sanofi aventis groupe,國藥準字:J20180029)。兩組患者均選用Juakins 型作為引導導管,引導鋼絲選用柔軟鋼絲,經股動脈穿刺進入,將導管送入病變所在的冠狀動脈開口處,在X 線透視指引下送入導管鋼絲,越過病變部位送至冠狀動脈遠端,用普通球囊擴張血管阻塞部位。
觀察組根據患者阻塞血管直徑選擇藥物涂層球囊直徑,球囊直徑與血管直徑比值約為0.8~1.0,將藥物涂層球囊置入阻塞部位完成手術。
對照組根據患者阻塞血管直徑選擇藥物洗脫支架直徑,支架直徑與血管直徑比值約為1.1~1.2,將藥物洗脫支架置入阻塞部位完成手術。
術后兩組患者均采用硝酸酯類藥物和鈣通道阻滯劑進行后續(xù)治療。比較術前及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心功能活動能力、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血栓前體蛋白、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以及靶病變血管直徑。
1.3.1 心功能活動能力分級[6]
心功能活動能力Ⅰ級為體力活動不受限制,一般活動不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Ⅱ級為體力活動輕度受限,一般活動引起乏力、心悸、氣急等癥狀;Ⅲ級為體力活動明顯受限,輕度活動即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Ⅳ級為體力活動嚴重受限,任何活動都會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
1.3.2 MACEs 發(fā)生率
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出現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復發(fā)心絞痛、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死亡及術后3 個月冠脈再狹窄,計算發(fā)生率。
1.3.3 血生化指標[7]
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3 mL 空腹血,3000 rpm 離心20 min 后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血清血栓前體蛋白和AngⅡ的水平。
1.3.4 靶病變血管直徑
CT 血管造影測量靶病變血管直徑。
數據使用SPSS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前心功能活動分級無明顯差異(P>0.05),與手術前相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心功能活動為I 級占比均明顯提高,III 級占比均明顯降低(P<0.05),但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心功能分級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活動能力比較(例)
觀察組MACEs 發(fā)生率為6.67%(3/30),其中嚴重心律失常1 例,冠心病死亡1 例,在狹窄1 例,對照組觀察組MACEs 發(fā)生率為31.03%(8/29),其中復發(fā)心絞痛2 例,嚴重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1 例,冠心病死亡1 例,再狹窄2例,觀察組患者MACEs 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026,P=0.044)。
治療后兩組靶病變血管直徑、血栓前體蛋白水平和AngⅡ水平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患者靶病變血管直徑明顯小于對照組,血栓前體蛋白水平和Ang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注:與手術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急性心肌梗死常由于病變冠脈內的粥樣斑塊上出現血栓,心臟缺血缺氧所導致[8]。PCI 介入治療是通過導管疏通阻塞冠脈恢復心臟血供,目前常用的支架有藥物洗脫支架及藥物涂層球囊,兩種支架均有減少冠脈再狹窄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活動能力較對照組稍好,說明涂層球囊較藥物洗脫支架擁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分析原因為藥物涂層球囊的置入對阻塞冠脈有支撐作用,提升心臟供血供氧能力,心肌收縮力增強,從而恢復心臟正常泵血功能,患者的活動能力也有所提高[9]。從結果中還能看出,觀察組患者靶病變直徑較對照組短,血栓前體蛋白、AngⅡ低于對照組患者,說明對藥物涂層球囊治療效果較好,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在藥物涂層球囊治療中能夠將增值藥物更精準、均勻的輸送至血管壁,減少藥物釋放盲區(qū),維持血管幾何形狀,從而減少異常血流形態(tài),縮小靶病變直徑,促進實驗室指標改善,術后MACEs 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表明應用藥物涂層球囊進行介入治療術后不良反應較少,涂層球囊介入術后無異物留存于血管內,因此減少了內皮的炎癥反應,也減少了形成支架內血栓的風險,再狹窄發(fā)生率低[10]。
綜上所述,使用涂層球囊的介入治療可降低MACEs 發(fā)生率,并且治療效果以及預后較藥物洗脫支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