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憑祥市人民醫(yī)院 廣西 憑祥 532600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造成肝病患者死亡主要因素,是一種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據(jù)調(diào)查,全世界有7100萬人伴慢性HCV感染[1]。截至2012年,中國HCV感染在100萬例左右,在持續(xù)8年數(shù)據(jù)調(diào)查中顯示,HCV增長率為22.65%,多數(shù)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逐漸發(fā)展至慢性丙型肝炎(CHC),而CHC是引起肝硬化與肝細胞性肝癌主要致病原因,上述疾病均有較高患病率、病死率[2]。因此加強HCV所致的相關(guān)肝臟疾病檢測對改善預后,延長患者生存期至關(guān)重要。血常規(guī)檢查是臨床常見檢查方式,血常規(guī)檢查中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R)與多癌癥進展、治療預后等均有密切相關(guān)的聯(lián)系,其也參與了心血管疾病進展[3]。但目前關(guān)于血常規(guī)檢查應(yīng)用于HCV感染所致肝臟疾病中的研究文獻較少。故本文就本院選取的110例HCV感染所致肝臟疾病患者進行分析,研究血常規(guī)檢查的臨床效果,闡述如下。
將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110例HCV所致肝臟疾病患者納入研究,其中50例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研究1組),6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硬化患者(研究2組),同期選擇40例體檢中心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所有參與研究人員均知情同意。入組標準:研究1組、研究2組均符合WS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4]相關(guān)疾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伴多器官功能衰竭;(2)與患者溝通存在障礙;(3)近期存在手術(shù)、外傷等應(yīng)急情況。其中研究1組50例,男、女各29、21例,年齡在20~65(45.31±5.24)歲;研究2組60例,男、女各37、23例,年齡在20~65(45.11±5.37)歲;對照組40例,男、女各28、12例,年齡在20~65(45.39±5.39)歲。3組一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
3組入院后均給予血常規(guī)檢查,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收集血液學指標檢測標本與病毒核酸定量檢測標本,以真空干燥采血管收集肝臟功能生化指標。若無法及時檢測則放入-20℃環(huán)境中保存,3日內(nèi)完成檢測。其中血液學指標檢測選擇克曼COULTER LH755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o)、血小板計數(shù)(PLT)、淋巴細胞數(shù)(Lymph)、NLR、PLR。HCV-RNA病毒載量(VL)使用實時熒光定量PCR儀ABI7500檢測,以熒光信號的改變實現(xiàn)HCV-RNA定量檢測。肝臟功能生化指標檢測使用羅氏Cobas E702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經(jīng)過酶法檢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
研究1組、2組均采取相應(yīng)的治療方式,其中將研究1組分為HCV清除(A組)23例,HCV未清除(B組)27例;研究2組分為HCV肝硬化清除(C組)20例,HCV肝硬化未清除(D組)40例。(注:HCV清除標準:HCV低于相關(guān)方式學檢測下限持續(xù)≥12周,血清HCV-Ab陽性,HCV RNA陰性)。
觀察各組血液學指標檢測結(jié)果,其中包括Neo、PLT、Lymph、NLR、PLR、AST、ALT。
以SPSS 20.0程序處理,±s表達計量數(shù)據(jù),2組采取t檢驗,多組間采取F檢驗,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達。
研究1組、研究2組Neo、PLT、Lymph、PLR指標均低于對照組,NLR、AST、ALT指標均高于對照組,研究1組Neo、PLT、Lymph、PLR指標均高于研究2組,NLR、AST、ALT指標均低于研究2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各組血液學指標檢測結(jié)果[±s]
表1 對比各組血液學指標檢測結(jié)果[±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與研究1組相比,bP<0.05。
組別 n Neo(*109/L) PLT(*109/L) Lymph(*109/L) NLR PLR AST(g/L) ALT(g/L)研究 1 組 50 3.45±1.11a 197.86±41.25a 1.77±0.32a 2.06±0.43a 116.92±25.62a 41.36±10.21a 45.22±10.19a研究 2 組 60 2.70±0.16ab 79.38±23.62ab 0.99±0.31ab 3.33±1.09ab 81.37±20.16ab 59.37±12.53ab 49.37±10.26ab對照組 40 3.51±0.94 235.61±50.12 2.01±0.44 1.92±0.43 125.63±27.91 16.38±2.11 18.55±4.37
A組、B組、C組、D組Neo、PLT、Lymph、NLR、PLR、AST、ALT指標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治療后各組血液學指標[±s]
表2 對比治療后各組血液學指標[±s]
注,與A組相比,aP<0.05;與B組相比,bP<0.05;與C組相比,cP< 0.05。
組別 n Neo(*109/L) PLT(*109/L) Lymph(*109/L) NLR PLR AST(g/L) ALT(g/L)A 組 23 3.36±1.11 218.93±40.18 1.79±0.25 2.00±0.24 129.36±30.27 18.53±2.39 18.66±2.42 B 組 27 3.59±1.12a 179.63±40.22a 1.70±0.25a 2.16±0.24a 101.24±21.36a 61.25±15.76a 68.92±2.35a C 組 20 2.81±0.41ab 94.21±20.47ab 1.12±0.11ab 2.75±0.51ab 85.24±21.47ab 34.61±8.51ab 23.51±5.33ab D 組 40 2.60±0.21abc 63.52±18.93abc 0.85±0.13abc 3.39±0.49abc 75.39±21.54abc 72.51±13.62abc 60.27±17.85abc
HCV屬于黃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屬,是一種嗜肝病毒,HCV感染發(fā)病較為隱秘,若不盡早采取有效的診斷、治療措施,極易發(fā)展為CHC、肝硬化,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恢復[5-6]。故針對CHC感染患者,需盡早采取有效的診斷措施,以及時發(fā)現(xiàn)HCV感染所致肝臟疾病類型,并采取針對性、個性化治療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恢復質(zhì)量。
血常規(guī)檢查是臨床常見檢查方式,其在多種疾病診斷中均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可有效反映機體血液系統(tǒng)各方面情況,進而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近年來,有研究發(fā)現(xiàn),血常規(guī)檢查各項指標與HCV感染所致相關(guān)肝臟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具有密切相關(guān)的聯(lián)系[7]。Neo是機體防御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機體非特異性抗感染過程相關(guān),此類細胞具有較強的吞噬殺菌功能;PLT主要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血小板數(shù)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細胞,可有效保護毛細血管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質(zhì)量與數(shù)量在機體正常止血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其是較為常見、重要的細胞,Lymph主要是指外周血中淋巴細胞數(shù)量。PLR主要是由PLT、Lymph作比獲得,可同時反映出血小板、淋巴細胞的變化狀況;NLR主要是由Neo與Lymph作比獲得,可同時反映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變化狀況。相關(guān)研究顯示,PLR、NLR聯(lián)合使用,可用于HCV抗病毒治療的檢測,也可用于HCV感染所致相關(guān)肝臟疾病病情發(fā)展階段檢測,以此為臨床治療提供相應(yīng)的理論依據(jù)[8]。本文研究顯示,研究1組、研究2組Neo、PLT、Lymph、PLR指標均低于對照組,NLR、AST、ALT指標均高于對照組,研究1組Neo、PLT、Lymph、PLR指標均高于研究2組,NLR、AST、ALT指標均低于研究2組,由此得出HCV感染所致相關(guān)肝臟疾病使用血常規(guī)檢測,可有效反應(yīng)肝臟組織損傷程度;同時本文研究顯示,A組、B組、C組、D組Neo、PLT、Lymph、NLR、PLR、AST、ALT指標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血常規(guī)檢測應(yīng)用于HCV感染所致相關(guān)肝臟疾病中,可指導臨床治療,預測患者預后恢復情況。
綜上所述,在丙肝相關(guān)肝臟疾病診斷中采取血常規(guī)檢查具有較高的應(yīng)用價值,以為指導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