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芳
貴港市港北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西 貴港 537100
急性腦梗死主要指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局部腦組織區(qū)域血供不足,腦部持續(xù)缺血缺氧可對腦組織造成不可逆損傷[1]。本病初期癥狀不顯著,患者送醫(yī)時腦神經(jīng)已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腦神經(jīng)支配的各項機體功能發(fā)生障礙。臨床將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出現(xiàn)的單側肢體功能障礙稱為偏癱,其屬于腦梗死常見后遺癥,既往西醫(yī)主要通過藥物改善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調節(jié)血脂水平等治療干預以達到疏通血管、減少血栓形成的目的;但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仍存在明顯障礙,生活能力低下再加上每日繁瑣的康復鍛煉導致其容易喪失健康信念[2]。故本研究對我院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開展健康信念理論結合中醫(yī)特色康復護理,分析其實施效果,內容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就職醫(yī)院康復科44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為觀察對象,此項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常規(guī)組男12例、女10例,年齡46~64歲,均值(55.03±3.87)歲;試驗組男11例、女11例,年齡45~65歲,均值(55.07±3.8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3]:均符合急性腦梗死臨床診斷標準;均已進入恢復期;均知情同意加入。
排除標準:針灸、推拿不耐受者;精神失常或配合度極差者;存在惡性腫瘤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常規(guī)組:常規(guī)指導患者開展上肢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肩關節(jié)與下肢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的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等康復鍛煉,注意鍛煉以循環(huán)漸進的方式開展。
試驗組:(1)中醫(yī)特色康復護理:①針灸理療:采用針刺透穴方式,選取患者內關、天泉、丘墟、大椎、肱中、曲澤、少海、孔最、尺澤、商丘、列缺、通里、血海、合谷、后溪、伏兔、絕骨、梁丘、三陰交、足三里、陽陵泉及陰陵泉等穴,沿皮使用無菌針灸針快速刺進穴位展開透穴深刺,采用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15min。②穴位推拿:選取患者委中、天宗、合谷、肩井、曲池、環(huán)跳及手三里等穴位,運用推、按、搓、拿、擦等手法進行推拿,患者四肢及顏面部予以重點推拿。(2)健康信念干預模式:①感知教育:護士依據(jù)情志相勝法中“喜勝悲”的規(guī)律為患者開展心理干預,組織科室恢復期患者共同開展康復訓練,鼓勵其分享自身康復經(jīng)驗及體會;病室內播放情景喜劇片或組織患者參與猜謎語等集體活動,以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告知患者維持良好情緒的重要性,防止出現(xiàn)精神抑郁或激動生氣;或中指指腹對患者太沖穴及檀中穴進行適度按揉以排解郁悶,保持心平氣和。②行為益處教育:這一階段護士依據(jù)患者實際病情合理采取中醫(yī)特色康復技術實施干預,并鼓勵患者堅持完成各項訓練以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使其明確康復訓練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中途放棄的危害(可能造成永久性癱瘓、還可能導致家庭經(jīng)濟負擔加重),確保其能夠正確意識到腦梗死恢復期堅持功能鍛煉的必要性。③減少制約因素、提升自我效能:對患者現(xiàn)狀予以準確評估,通過交流詢問明確患者健康信念低下的制約因素并開展相應對策,例如針對心煩失眠者,可采用中藥泡腳的方式以保障其睡眠質量,針對情緒低落者,家屬多給予安慰及支持,以確保患者堅持健康行為。
(1)借助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估治療前后肢體功能,得分越高肢體功能越好;中醫(yī)證候積分: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積分測評標準對患者證候予以評估,其中0分、2分、4分及6分分別對應證候的無、輕度、中度及重度,積分越高患者證候越嚴重;Barthel指數(shù)量表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數(shù)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強[4]。(2)運用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評價兩組干預前后患者健康信念,共包含障礙、益處、易感性、嚴重性、自我效能及健康動力6項內容36個條目,分值越大提示患者健康信念越強[5]。(3)護理滿意度: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84分為基本滿意,85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
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1.0,(±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意義。
兩組干預前肢體功能、中醫(yī)證候積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P>0.05),試驗組患者干預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其FMA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中醫(yī)證候積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n=22)
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中醫(yī)證候積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n=22)
組別 FMA(分) 中醫(yī)證候積分(分) Barthel指數(shù)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常規(guī)組 26.46±2.17 53.72±3.11 5.06±0.93 3.54±0.42 39.45±2.71 51.31±4.27試驗組 26.45±2.15 62.84±3.69 5.05±0.91 2.43±0.36 39.49±2.68 63.28±2.56 t 0.015 8.864 0.036 9.412 0.049 11.277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兩組干預前健康信念各項評分比較(P>0.05),試驗組患者干預后障礙、益處、易感性、嚴重性、自我效能及健康動力得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健康信念比較(±s,分,n=22)
表2 兩組患者健康信念比較(±s,分,n=22)
組別 障礙 益處 易感性 嚴重性 自我效能 健康動力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常規(guī)組 14.36±1.64 21.19±1.72 17.27±1.75 20.45±1.86 12.13±0.82 17.08±1.47 15.23±1.14 18.15±1.53 17.87±1.15 22.84±1.92 20.72±1.20 23.85±1.61試驗組 14.32±1.65 24.95±2.36 17.21±1.74 24.47±2.53 12.17±0.75 22.19±1.39 15.36±1.08 21.94±1.41 17.85±1.16 26.02±2.83 20.85±1.14 26.37±1.79 t 0.081 6.039 0.114 6.005 0.169 11.847 0.388 8.544 0.057 4.361 0.368 4.910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n(%)]
祖國醫(yī)學認為,腦梗死歸屬“中風”范疇,痰濁瘀血內蘊為標、脾腎虧虛為本;恢復期患者以氣虛血瘀為主,故中醫(yī)主張治療以祛瘀通絡、活血益氣為原則[6]。健康信念模式可激勵個體采取行動,并提出明確的行動路徑,以增強其采取行為的能力感。
黃益軍[7]等學者報道中認為,健康信念模式配合中醫(yī)特色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提高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其運動功能及心理狀態(tài)改善。針灸屬于中醫(yī)特色康復護理技術,其主要借助針具對患者穴位、經(jīng)絡或痛點進行刺激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用于腦梗死治療中可發(fā)揮舒經(jīng)通絡、平衡陰陽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干預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其FMA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為對恢復期患者機體氣海穴實施針刺,可起到溫經(jīng)通絡、益氣補血的作用;足三里實施針刺具有益肝補腎、祛瘀通絡、調和氣血的功效;大椎穴實施針刺發(fā)揮行血通絡、益氣溫陽的效果;上述針灸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中醫(yī)證候,促使其肢體功能恢復,穴位推拿具有解痙化瘀、氣血通暢的作用,可加快肢體血液循環(huán),防止患肢肌肉發(fā)生萎縮,從而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干預后障礙、益處、易感性、嚴重性、自我效能及健康動力等健康信念得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充分說明護理人員重視主觀心理過程對個體行為的主導作用,向患者強調不良行為或未配合康復護理的嚴重性;并積極說明健康行為的益處,幫助其解決在開展健康行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均能夠讓患者感到有信心且有能力通過堅持以改善自身不良情況(如肢體活動障礙、生活無法自理等),從而有助于其健康信念增強。
綜上所述,健康信念理論結合中醫(yī)特色康復護理在臨床合理應用后,不僅能夠顯著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還可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增強患者健康信念,有助于護理滿意度提升,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