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娟
(韶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韶關,512000)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學的發(fā)展,孤獨癥疾病的防治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1]。孤獨癥患病以兒童為主,屬于較為嚴重的神經發(fā)育遲緩。從嬰兒期到幼兒期,都存在一定的癥狀[2]。主要表現(xiàn)為溝通障礙、異常動作、社交障礙和興趣狹窄[3]。這些患兒通常伴有精神障礙,易出現(xiàn)睡眠問題,嚴重影響其正常社交。作為孤獨癥患兒的主要癥狀,睡眠問題始終是困擾患兒父母的難題[4-5]。有研究表明,50%~80%的孤獨癥患兒存在睡眠問題,這些睡眠問題會引起更多其他問題,影響預后。本文主要探討孤獨癥兒童的臨床癥狀與睡眠情況的相關性,旨在為改善孤獨癥兒童的臨床癥狀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韶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孤獨癥兒童50例作為觀察組,另選同期于韶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體檢正常的兒童5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42例,女8例;年齡3~6歲,平均年齡(5.24±2.09)歲。對照組中男43例,女7例,年齡3~6歲,平均年齡(5.13±2.17)歲。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觀察組患者納入標準:1)均符合《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早期識別篩查和早期干預專家共識》中孤獨癥的診斷標準[6];2)病歷信息完整;3)父母或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對照組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3~6歲;2)身體健康,無明顯疾??;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神經或精神疾?。?)伴其他可能影響睡眠結構的疾?。?)因諸多原因無法配合本研究。
1.4 研究方法 1)采用兒童睡眠情況問卷調查表對所有兒童的睡眠情況進行調查,其中包括入睡困難、入睡前煩躁、入睡前需拍抱、睡眠不踏實、間斷性睡眠、夢游、夢魘、夜驚、睡眠打鼾、遺尿、睡眠呼吸暫停低氣綜合征、口呼吸、睡眠出汗等,統(tǒng)計2組上述癥狀的人數(shù)。2)對問卷調查中患兒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調查,自制調查問卷,包括入睡困難、入睡前煩躁、入睡前需拍抱、睡眠不踏實、間斷性睡眠、夢游、夢魘、夜驚、睡眠打鼾、遺尿、睡眠呼吸暫停低氣綜合征、口呼吸、睡眠出汗等13個癥狀,按照0~100分記錄,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兒癥狀越嚴重。3)調查2組兒童的不良行為因子,自制調查問卷,問卷分為9個行為因子:抑郁、社會退縮、體訴、多動、攻擊、違紀、交往不良、強迫性、分裂樣,按照0~10級評分標準,10分代表睡眠質量差,1分代表睡眠質量好。4)對孤獨癥兒童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父母情況、分娩情況等。
2.1 2組兒童出現(xiàn)睡眠癥狀人數(shù)比較 觀察組出現(xiàn)不良睡眠癥狀人數(shù)多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兒童出現(xiàn)睡眠癥狀人數(shù)比較
2.2 50例孤獨癥兒童的臨床癥狀與睡眠癥狀的相關性分析 將孤獨癥兒童的臨床癥狀作為因變量,將表1中的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對孤獨癥兒童的臨床癥狀與睡眠情況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孤獨癥兒童的臨床癥狀與口呼吸、睡眠出汗存在相關性(均P<0.05)。見表2。
表2 孤獨癥兒童的臨床癥狀與睡眠情況的相關性分析
2.3 2組兒童睡眠癥狀評分比較 2組兒童13項睡眠癥狀評分比較,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2組兒童睡眠癥狀評分比較分)
2.4 2組兒童行為因子評分比較 2組兒童抑郁、社會退縮、體訴、多動、攻擊、違紀、交往不良、強迫性、分裂樣等行為因子評分比較,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2組兒童行為因子評分比較分)
2.5 孤獨癥兒童睡眠障礙單因素分析 通過單因素分析顯示,父母關系、家族精神病史、新生兒窒息史、新生兒體質量與孤獨癥兒童睡眠障礙的關系密切,可能是孤獨癥兒童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5。
表5 孤獨癥兒童睡眠障礙的單因素分析[例(%)]
潘秋飛和張宇[7]研究發(fā)現(xiàn),1至3歲的孤獨癥兒童的睡眠問題與許多因素存在相關性。在隱性時期應盡快對孤獨癥兒童進行臨床診斷,并應及時進行有效干預,以改善兒童的睡眠狀況,從而減少疾病對兒童及其家庭生活的影響。何麗娟和姚曉波[8]研究的單因素分析表明,孤獨癥兒童的親子關系正常占比小于正常兒童;有窒息史、黃疸史和家族精神病的兒童占比顯著高于正常兒童。以孤獨癥兒童是否出現(xiàn)睡眠障礙作為因變量,并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結果表明孕期藥物使用史、窒息史、新生兒黃疸和家族精神病是孤獨癥兒童睡眠障礙的高危因素。
韓盼盼等[9]在控制了年齡、性別等影響因素之后,分析了孤獨癥兒童的睡眠習慣問卷評分與尿中6-羥基硫酸褪黑素水平間的相關性,即褪黑素6-羥硫酸鹽的含量越低,孤獨癥兒童的睡眠問題越嚴重,這主要是由于睡眠抵觸(例如無法自行入睡等),睡眠焦慮(例如害怕黑暗等),異態(tài)睡眠(例如夜游癥等),睡眠呼吸障礙(例如打鼾等)和日間困倦(例如白天活動中容易疲勞和嗜睡)的癥狀更為顯著。在對年齡和性別等影響因素進行控制后,對照組兒童的6-羥基硫酸褪黑素水平與睡眠習慣問卷總分和異態(tài)睡眠明顯負相關,孤獨癥組的相關系數(shù)大于對照組,即兒童睡眠習慣問卷評分與孤獨癥組中6-羥基硫酸褪黑素水平的相關性強于對照組,表明孤獨癥兒童的睡眠問題可能與6-羥基硫酸褪黑素的分泌減少存在相關性。
在考慮了體內和體外許多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后,異常的睡眠結構仍表明與孤獨癥存在緊密的關系[10]。對于異常的睡眠結構,建議進行有效的干預以縮短兒童的睡眠潛伏期并減少其夜間醒來的次數(shù)[11-12]。對于存在睡眠抵觸的患兒,可調整入睡時間并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幫助患兒入睡前做一些放松的、利于入睡的活動,其中有洗澡、換睡衣、講故事等[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現(xiàn)睡眠問題的人數(shù)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孤獨癥兒童的臨床癥狀與口呼吸、睡眠出汗存在相關性,提示孤獨癥兒童與睡眠障礙存在一定的關系。孤獨癥兒童的睡眠障礙與其孤獨癥癥狀存在較大的相關性,患兒父母及醫(yī)務工作者應結合患兒的臨床癥狀及時治療,可從其睡眠問題入手嚴密觀察其心態(tài)變化,阻遏孤獨癥癥狀的持續(xù)惡化。本次調查顯示,父母關系、家族精神病史、新生兒窒息史、新生兒體質量可能是導致孤獨癥兒童睡眠障礙的相關影響因素,2組兒童13項睡眠癥狀評分比較,觀察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抑郁、社會退縮、體訴、多動、攻擊、違紀、交往不良、強迫性、分裂樣2組評分比較,觀察組均較高,可見孤獨癥兒童臨床癥狀與睡眠情況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孤獨癥兒童的睡眠情況與其孤獨癥癥狀存在較大的相關性,睡眠質量越差的兒童,其癥狀評分與行為因子評分越高,二者正相關,可通過家庭對兒童個人心理方面開展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