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尹建平,畢廣劍,楊 東,馬俐康
(1.中北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太原 030051; 2.河南北方紅陽機電有限公司, 河南 南陽 474650;3.晉西工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太原 030027)
聚能裝藥戰(zhàn)斗部是當今破甲彈最常用的戰(zhàn)斗部,可通過聚能效應,壓垮藥型罩,形成高溫、高壓、高速且穿透力強的侵徹體,對裝甲進行毀傷。為了提高聚能射流的速度以及侵徹能力,在截頂藥型罩結構基礎上,結合雙層藥型罩,設計一種截頂輔助雙層藥型罩,即去掉藥型罩頂端處藥型罩,加上輔助藥型罩,剩余藥型罩部分設計為雙層藥型罩的結構,可以有效提高射流速度。目前,針對截頂輔助藥型罩的研究,主要對其結構設計及結構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對超聚能射流的形成機理進行深入研究,提高射流速度和動能;對雙層藥型罩的研究主要在于內(nèi)外罩的聲阻抗匹配及材料的選擇使用,來提高射流的毀傷能力。
本文結合截頂輔助藥型罩和雙層藥型罩結構,設計一種截頂輔助雙層藥型罩,針對藥型罩錐角、輔助藥型罩厚度以及輔助藥型罩材料3個因素,對其結構參數(shù)進行正交優(yōu)化設計,分析各因素對射流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并得出最優(yōu)方案。
本文中截頂輔助雙層藥型罩的基本結構參數(shù)如下:戰(zhàn)斗部裝藥口徑100 mm,裝藥長度150 mm,殼體厚度3 mm,輔助藥型罩直徑為40 mm,藥型罩總壁厚2 mm,依照相關文獻[10]設計為外罩為鋁,內(nèi)罩為銅的雙層藥型罩結構,內(nèi)外罩均為 1 mm厚,藥型罩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截頂輔助雙層藥型罩結構圖
模型主要由炸藥、殼體、主藥型罩、輔助藥型罩和空氣5部分組成,通過AUTODYN有限元軟件對射流成型進行數(shù)值模擬仿真計算,整體采用Euler算法對射流成型進行仿真計算。建立長為600 mm、寬120 mm的空氣域,網(wǎng)格單元大小為0.5 mm×0.5 mm,在空氣域邊界添加“FLOW OUT”邊界條件,消除爆轟產(chǎn)物在邊界的反射影響,計算單位采用mm-mg-ms,起爆方式采用中心點起爆模式。藥型罩的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有限元模型圖
為觀測射流成型過程中的各種參數(shù)及能量分布狀況,在軸線上設置17個高斯點,高斯點1坐標為(180,0),后續(xù)的高斯點間隔20 mm設置1個,共設置17個高斯點,排列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高斯點分布圖
截頂雙層藥型罩的裝藥選用COMP B炸藥,殼體選用4340鋼,雙層藥型罩外罩采用沖擊阻抗較低的鋁,內(nèi)罩采用沖擊阻抗較高的銅,輔助藥型罩分別依據(jù)不同方案,選用鎳、鉭、鉬、鎢4種材料,以上材料均在AUTODYN材料庫中選用。具體的材料模型及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模型及參數(shù)Table 1 Material model and parameters
本文采用正交優(yōu)化的方法進行方案設計,正交優(yōu)化的因素為藥型罩錐角,輔助藥型罩厚度,輔助藥型罩材料共3個變量,不考慮各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每個因素選取4個水平值。錐角的選取范圍為55°~70°,每組間隔5,分別為55°、60°、65°、70°;輔助藥型罩厚度的選取范圍為3~6 mm,每組間隔1 mm,分別為3 mm、4 mm、5 mm、6 mm;輔助藥型罩材料分別選取鎳、鉭、鉬、鎢4種材料。所以截頂雙層藥型罩結構參數(shù)優(yōu)化應為3因素4水平正交優(yōu)化問題,正交優(yōu)化方案設計如表2所示。
表2 正交優(yōu)化方案設計Table 2 Orthogonal optimization design
本文采用的截頂雙層藥型罩,是以截頂式輔助藥型罩為基礎,在主藥型罩上采用雙層的鋁-銅藥型罩,使用AUTODYN仿真軟件模擬射流成型過程。以方案2為例,分析其射流成型過程,設置一組截頂單層銅藥型罩作為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相關結構參數(shù)保持不變。
利用AUTODYN對截頂輔助單層銅藥型罩進行數(shù)值模擬,得到不同時刻的成型過程,射流成型如圖4所示:10 μs時刻炸藥的爆轟波未到達藥型罩;在20 μs時刻,爆轟波到達輔助藥型罩,同時,輔助藥型罩改變爆轟波的傳播形態(tài),并壓垮主藥型罩;在26 μs時刻,主藥型罩繼續(xù)被壓垮,在軸線上形成較短射流;30 μs之后,射流隨之被逐漸拉伸,形成頭部細長的射流形態(tài)。輔助藥型罩位于射流的尾部,同時有少部分銅向尾部運動。
圖4 截頂單層藥型罩不同時刻射流形態(tài)圖
截頂輔助雙層鋁-銅藥型罩成型如圖5所示,過程如下:10 μs時刻,爆轟波未傳播至藥型罩;20 μs時刻,爆轟波同時到達輔助藥型罩和主藥型罩,開始逐步壓垮,主藥型罩頂部上的銅已經(jīng)閉合;26 μs時刻,爆轟波首先作用在沖擊阻抗較小的外層鋁罩上,再傳播到內(nèi)層銅罩上,增大內(nèi)層銅罩上的壓力值,增加射流速度;30 μs時刻之后,射流同樣由于速度梯度逐漸拉伸,頭部有少許部分拉斷,輔助藥型罩處于射流尾部,外層鋁都形成杵體部分。在50 μs時刻,截頂輔助雙層藥型罩的射流成型效果要優(yōu)于單層藥型罩。
圖5 截頂雙層藥型罩不同時刻射流形態(tài)圖
聚能裝藥戰(zhàn)斗部形成的射流頭部速度越高、射流動能越大,其侵徹能力越強,因此射流頭部速度和射流動能是衡量射流侵徹能力的主要條件。本文將頭部速度和動能作為射流性能的評判指標。
對于數(shù)據(jù)結果的處理,在本文中采取極差分析的方式。將正交優(yōu)化設計的16組方案中,水平數(shù)相同的方案數(shù)據(jù)相加除以4,獲取4個水平的平均計算結果,記為、、、,各水平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即為極差。通過比較各因素極差的大小來確定3個因素對射流速度或動能的影響程度。
對于不同方案的射流速度分析,本文選取50 μs時刻下的射流進行分析,通過設置的高斯點獲取更為準確的速度數(shù)據(jù),調(diào)取速度數(shù)據(jù)曲線圖,獲取射流頭部速度。16組方案的具體射流頭部速度數(shù)據(jù)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方案下射流頭部速度(m/s)Table 3 Head velocity of jet under different schemes(m/s)
對射流頭部速度采取極差分析,相關水平的平均值以及各因素對射流頭部速度的極差如表4所示。
表4 射流頭部速度極差分析Table 4 Velocity range analysis of jet head
由表4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3個因素對射流頭部速度的影響程度,按照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材料、厚度、錐角。射流頭部速度隨各因素的變化趨勢可通過上表分析出:射流的速度在水平范圍內(nèi),隨著錐角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平均值即60°時,達到最大值;隨著輔助藥型罩厚度的增加,速度逐漸升高,在平均值即6 mm時,達到最大值;對于輔助藥型罩材料的選擇,射流速度在平均值即鉭材料達到最大值。速度最優(yōu)方案組合應為:錐角60°、輔助藥型罩厚度 6 mm、材料為鉭。
射流的動能越大,表明射流的侵徹能力越強,射流的動能也是重要指標之一。針對50 μs時刻下射流的動能進行分析,根據(jù)上文截頂輔助雙層藥型罩射流成型過程分析,發(fā)現(xiàn)射流成型后,主要是內(nèi)層銅材料形成射流的有效部分,因此本文僅觀測銅在50 μs時的動能,進行比較分析,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方案下銅射流動能(kJ)Table 5 Copper jet flow energy under different schemes(kJ)
對射流動能采取極差分析,相關水平的平均值以及各因素對射流動能的極差如表6所示。
表6 射流動能極差Table 6 Range analysis of jet flow energy
由表6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3個因素對射流動能的影響程度,按照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錐角、材料、厚度。射流動能隨各因素的變化趨勢可通過上表分析出:射流動能在水平范圍內(nèi),隨著錐角的增大而減小,在平均值即55°時,達到最大值;隨著輔助藥型罩厚度的增加,動能緩慢減小,在平均值即3 mm時,達到最大值;對于輔助藥型罩材料的選擇,在平均值即鎳材料達到最大值。動能最優(yōu)方案組合應為:錐角55°、輔助藥型罩厚度為3 mm、材料為鎳。
結合對射流頭部速度和射流動能2個指標的分析,可以得出射流動能中錐角因素的影響最大,因此選取動能中的錐角最大水平值即55°;輔助藥型罩厚度在速度中影響程度排列第2,在動能中排列最后,因此選取在射流頭部速度的最大水平值即6 mm;輔助藥型罩材料在速度中的影響程度最高,在動能中的影響程度排列第2,因此選取材料在速度中的最大水平值即鉭。經(jīng)過正交優(yōu)化設計并綜合射流頭部速度和射流動能分析,設計優(yōu)化方案為:錐角55°、厚度6 mm、材料為鉭。
通過對優(yōu)化后的方案進行建模仿真計算,得到在50 μs時,該方案下射流的頭部速度為9 769.3 m/s,射流動能為661.35 kJ。對比分析可知,該方案速度均高于設計的16組方案,動能也處于前列水平。
1) 對射流頭部速度進行分析,得出對速度影響的重要程度因素應為材料、厚度、錐角;重新組合尋找速度最優(yōu)的方案,即為:錐角60°、輔助藥型罩厚度6 mm、材料為鉭。
2) 對射流動能進行分析,得出對動能影響的重要程度因素應為錐角、材料、厚度。
3) 結合射流頭部速度和射流動能,經(jīng)過整體綜合分析,得到使藥型罩性能達到最佳的結構參數(shù):錐角55°、厚度6 mm、材料為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