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高敏 李娟
【摘 要】自然科學論著研習單元因其選文閱讀難度大、研習要求高等原因,已成為當前選擇性必修教學的難點之一?;诖耍獪蚀_把握該單元的教學定位,合理確定單元教學目標;要依據文本體式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從“讀得懂”這一篇提升到“懂得讀”這一類;要根據單元研習任務因“類”組織研習,充分發(fā)揮自然科學論著獨特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自然科學論著,文本體式,因體閱讀,因類研習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任務群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 “研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論文、著作,旨在引導學生體會和把握科學與文化論著表達的特點,提高閱讀、理解科學與文化論著的能力,開闊視野,培養(yǎng)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1]在整體設計本單元的教學時,要聚焦這些學習要求,并結合單元研習任務,精心設計學習活動以落實學習目標?!白匀豢茖W論著研習”作為“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任務群的一部分,安排在高中語文國家課程的最后一個學習單元,被賦予了重要的教學任務。在科學技術深刻地影響著國家綜合實力及人才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科學精神”的背景下,教師要高度重視本單元的教學在形成高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作用與價值。
然而,當前“自然科學論著研習”的教與學卻存在著不愿教、簡單教、慣性教、功利教,以及讀不懂、不愿讀、不會讀等問題。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個方面:一是因為自然科學論著與在必修教材學過的實用性文本相比,具有兩強(專業(yè)性、理論性強)、三多(專業(yè)概念及術語、背景知識、思維方法多)等特點,較難讀懂;二是單元研習任務難度較高;三是考試評價對此類文本涉及不多?;诖?,筆者認為要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該研習單元的教學定位,依據文本體式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根據研習任務類型因“類”組織研習,進而助推學生的深度學習。
一、準確把握單元教學定位
在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和選擇性必修教材里,自然科學論著研習單元的教學要求是較高的,三篇選文的閱讀難度也是較大的。要想順利開展教學活動,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準確定位單元教學目標無疑是最重要的。那么,教師如何把握單元教學定位呢?由于必修與選擇性必修教材是貫通關系[2],選擇性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以下簡稱“選擇性必修單元”)的“自然科學論著研習”是對必修下冊第三單元(以下簡稱“必修單元”)“知識性讀物”學習的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學生對自然科學類文本閱讀已有一定的基礎。因此,要基于學生必修學習的已有基礎,同時基于必修“學習”與選擇性必修“研習”的差異,重點對本單元的兩個學習提示及單元研習任務進行深入分析與合理定位。
本單元兩個學習提示是對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語要求的具體詮釋。兩個學習提示都有三段內容。第一段都有釋義解難的作用:第一個學習提示是介紹《自然選擇的證明》和《宇宙的邊疆》的文體特征和表達風格;第二個學習提示是介紹科學史的含義,表面看是釋義,其實也是介紹文體和表達特征。第二段分別闡釋了兩類文章的閱讀技巧,強調在分析文本過程中體會作者是如何構建邏輯結構的。第三段各自表述有所不同:第一個學習提示強調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提示學生要注意比較;第二個學習提示闡述讀科學史的作用,提示學生要主動辯證思考,不僅突出了思維訓練,也強化了文化理解。
本單元的研習任務是落實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語研習要求的具體體現。本單元共設計了三項大任務,每項大任務下設置兩個子任務。第一項大任務從語言建構與運用角度分別設計了把握概念間關系和理解復雜長句兩個子任務,涉及如何掌握讀懂這一篇的方法。第二項大任務從歸類閱讀方法的角度設計了寫論文摘要和運用多種手段介紹論文內容兩個子任務,深化了讀懂這一類的方法。第三項大任務從拓展閱讀和研習的角度設計了撰寫讀書報告和修改文章兩個子任務,注重聯(lián)系現實與延伸運用。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把本單元的教學核心目標定位為:
第一,著力于“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的提升。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強調:“‘語言建構與運用帶有語文課程的本質規(guī)定性,也是語文課程的基礎,教材的使用要立足于語言文字的運用?!盵3]本單元選文在觀點表達上都有獨特的語言特點,或語言凝練,或句式復雜,或語句意蘊豐富。教師要針對本單元選文特點,精心設計梳理概念和把握概念間的關系、把握句子的基本成分或結構層次、梳理文章結構層次及撰寫論文提要等言語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專題研習,這樣不僅能豐富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經驗,也能帶動其他三方面素養(yǎng)的提升。
第二,著力于思維品質的提升。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這三者在本單元的選文里都有呈現,而且對這三者的理解也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教師可在揭示概念間的關系、理清判斷與推理的邏輯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并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與邏輯性,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
第三,著力于閱讀自然科學論著一般方法的歸納與運用。本單元的文章都是自然科學論著的節(jié)選,都有著與原著一致的表達體式和邏輯結構。指導學生從基本概念、觀點和研究方法入手,用多種方式梳理文章內容,掌握閱讀自然科學論著一般方法與策略并運用于日常同類文本的學習中。
第四,著力于科學精神等人文主題的深化理解。針對本單元選文特點,教師須指導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辯證分析各種科學活動或現象,自覺感受論著中體現的理性、嚴謹的科學精神,并內化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尤其為祖國科學進步而自豪的理想信念。
二、關注閱讀方法,依“體”指導閱讀
對于高二年級學生來說,三篇選文閱讀難度都很大。如何讀懂?單元導語和學習提示都強調,要抓住關鍵概念、理清邏輯關系。筆者認為,僅關注這些還不夠。關鍵概念、邏輯關系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抽象的,他們在文章中找不著、理不清。因此,閱讀的關鍵是要教給學生如何準確抓住關鍵概念、理清邏輯關系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文本體式和閱讀方法。948A108D-8E6F-4CCB-A7D0-9D02CFA49BFF
文本體式影響閱讀方法的判斷,古已有之。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里提出文學鑒賞的“六觀”說,將 “位體”放在首位,可知文體辨析對于閱讀的重要性。關于文本體式,王榮生教授認為:“文本體式即文本類型,包含文學作品(詩歌、小說、戲?。?、實用性文章、散 文、文言文?!盵4]不同的文本體式都包含作者不同的表達目的,張志公先生認為文學作品“主要訴之于情”,實用性文章“主要訴之于理”。實用性文章訴之于理的“理”是指觀點、原理、規(guī)則等需要人們接受、了解或應用的表達內容。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訴理”的立場。依據文本體式開展閱讀活動,就是要引導學生準確地選擇適合的閱讀方法,解讀文本內涵,把握作者的“訴理”立場。
本單元的三篇選文都是從自然科學論著里節(jié)選的,作者的主要意圖是“訴之于理”,因此在文本體式上屬于實用性文章,只是這三篇文章就不同的“理”采用不同的“訴”的方式罷了。《自然選擇的證明》“立”“破”結合,是為了論證自然選擇學說的科學性,駁斥特創(chuàng)論; 《宇宙的邊疆》帶有科普性,是為了介紹宇宙組成的相關知識,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敘評結合,是為了肯定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的學術貢獻和科學意義。通過上述梳理可以發(fā)現,這三篇文章在“訴理”方面都有一個立場,就是“勸說”大家相信作者的觀點。
關于閱讀方法,王榮生教授根據閱讀取向、閱讀目的將閱讀方法區(qū)分出五種類型:“第一種是快速閱讀,也就是跳讀,目的是快速獲取信息,了解字面意思;第二種是理解性閱讀,也叫分析性閱讀,目的是理解作者說了什么;第三種是批判性閱讀,是用理性標準來評估閱讀材料,多用于閱讀議論性文章和媒體文章;第四種是操作性閱讀,目的是把文本與自己關聯(lián)起來;第五種是研究性閱讀,是抱著解決問題的目的而采用的閱讀方式?!盵5]基于本單元三篇文本的內容及表達方式,主要適合用前三種閱讀方法。因為三篇選文都是論文,都有勸說閱讀者相信作者觀點的寫作意圖,所以需要通過跳讀的方式,快速獲取信息,了解字面意思,知道文章表達的大概意圖;再通過理解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這兩種閱讀方法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結合跳讀獲得的信息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和理性評估,以準確理解文意甚至產生自己獨特的閱讀感悟。
比如,在教學《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時,教師可進行如下指導:第一步,跳讀。提示學生從分析文章題目入手,可判定本文是就天文學方面的學術爭議進行介紹。據此,指導學生圍繞“文章是對哪些學術爭議進行介紹的”,以勾畫學術名詞或介紹學術定義及內容的句子、體現時間發(fā)展脈絡的詞語或句子的方式,快速閱讀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同時初步了解文章表達特點并印證對題目的分析。第二步,理解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設計“把握相關學術爭議的內容及意義”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在跳讀基礎上,結合文章表達特點對相關學說進行梳理,概括學說的基本觀點、歷史貢獻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理解“渾蓋之爭”的本質;分析作者對這些學說內容的評點,理解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三、根據學習任務,因“類”組織研習
由于本單元的文本基本概念、學術術語多,內容邏輯性強,閱讀難度大,為了指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教材在單元研習任務里設置了六個比較具體的任務作為開展專題研習活動的示例。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是逐一按照任務順序帶領學生完成,那么這個學習過程很可能是膚淺的,成果是碎片化的,這與本單元的研習初衷也不相符。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習目標對單元學習任務進行整合歸類,使之具有統(tǒng)整性,讓學生在研習過程中實現核心主干知識結構化和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那么,如何分類呢?筆者認為應有效結合課程標準、教材分析、單元導讀及學習提示的相關表述,將本單元學習的大概念確定為“科學概念的鏈條與邏輯推理的脈絡”;再結合語文實踐活動的類型,將單元研習任務分為閱讀類、表達類和探究類三種。這樣,本單元的六個學習任務就整合為三項:把握自然科學論著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撰寫自然科學論文提要和介紹交流,進行課題研究和撰寫讀書報告。這三項任務就是三個專題,各有側重點,但都由“如何理清科學概念的鏈條與邏輯推理的脈絡”這條主線串聯(lián)。這樣就形成一條清晰的學習鏈,并力求學習結果互為驗證、可以檢測,最終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到。在明確單元研習任務分類的基礎上,教師在單元教學中如何有效因“類”指導呢?筆者認為應重點把握以下兩方面。
第一,關注任務的共性要求。這三項任務的共性要求有四個。一是關注“閱讀”,都把閱讀作為基礎。因此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根據任務的階段性目標開展不同形式的閱讀活動。比如,任務一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初步獲取文章信息,那么就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文本體式合理選擇跳讀。上文提到《自然選擇的證明》 《宇宙的邊疆》《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都是“勸說”大家相信作者的觀點,那么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跳讀的方式在文中勾畫能證明作者主要觀點的句子。二是關注“活動”。只有在研習中設計適切的活動,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提升素養(yǎng),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任務二是通過嘗試自主提取關鍵概念、總結內容并撰寫提要和筆記等。這項學習任務的難度較大,教師應根據學情,精心設計能激發(fā)競賽意愿的學習活動來促使學生完成此項任務。三是關注學習任務群的基本要求,即要注意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前面舉的兩個例子都體現了以上要求。這樣的整合便于學生在語言、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綜合發(fā)展。四是要注意總結歸納并聯(lián)系現實進行拓展練習。選擇性必修的研習單元就是專題研習,這樣的學習是由“面”到“點”,由“個別”到“類別”,是某一項內容的深度學習。因此,歸納總結形成一般規(guī)律并在現實中拓展運用,是專題研習的必然要求。
第二,關注學習任務的個性化研習方法。三項任務有不同的目標,因此要準確界定學習重難點,選取適切的研習方法。比如,任務二是表達類,其中一個子任務是要求學生運用文字、圖片、圖表、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對自然科學論著的內容進行概要式介紹。在本單元的三篇選文里,《自然選擇的證明》因為太抽象,理論性太強,顯然不適合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而另外兩篇則比較適合。任務三是探究類,旨在引導學生借助課內所學,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或話題進行拓展性研究或探討。任務的設計更加注重聯(lián)系現實,符合選擇性必修課程專題研習的特征。在這項任務上,教師可提供多種選題,尤其要選取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科學發(fā)展成績作為研習的專題,讓學生充分搜索文獻資料,探究祖國科學進步的動因,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民族自豪感。下面以閱讀類任務(任務一)為例,對如何運用個性研習方法作簡單詮釋。948A108D-8E6F-4CCB-A7D0-9D02CFA49BFF
方法名稱:巧借時機,給學生搭建文本閱讀的臺階。
背景說明:這類任務旨在引導學生把握自然科學論著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這是本單元的基礎性任務。它不僅要求厘清概念之間及概念與觀點、判斷之間的關系,把握文章思路,明白作者建構文本內部邏輯結構的方法,還要求從這幾篇自然科學論文的閱讀中提煉自己的閱讀經驗,并歸納、整合成閱讀這一類論著的閱讀策略,甚至還要比較自然科學論著與社會科學論著閱讀方法的異同。因此,完成這個任務的關鍵是做好閱讀引導,指導學生適時用好適合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中,一提到閱讀策略或閱讀方法,教師就習慣性地讓學生梳理歸納把握文意。這種方法較好,但得用在合適的時機才會見效。本單元的選文概念多、邏輯性強,學生對這些概念也是陌生的,而且往往會因此存在閱讀障礙。教師要變換思路,不是先對文章的概念進行梳理,而是給學生的梳理歸納搭建一個幫助閱讀的臺階,即幫助學生先弄清楚概念是什么、作用是什么。以《自然選擇的證明》為例設計任務如下:
任務1:要求學生用跳讀方式閱讀課文,盡可能把文中的概念詞標注出來,并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
任務2:學習趙占良的《概念教學芻議(一)——對概念及其屬性的認識》和《概念教學芻議(五)——概念在認知活動中的作用》,了解概念是什么及概念有什么作用,先自主研習,再小組交流確定答案。
任務3:帶著從第二個任務了解到的關于概念的知識精讀課文,厘清概念之間及概念與觀點、判斷之間的關系,并在小組內交流。
這項任務設計充分運用了中國經典的教育經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任務1是為了讓學生進入“憤、悱”的狀態(tài),任務2是給學生提供走出“憤、悱”狀態(tài)的“及時雨”,任務3既是給學生提供證明自己的機會,也是對整個學習任務完成效果的檢測。
搭建這樣的閱讀臺階,看似增加了學習內容和任務,但有利于解決學生心中長存的困惑,讓學生因疑而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進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5.
[2]王本華. 以“研習”為主,打通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與選擇性必修教材: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介紹[J]. 課程·教材·教法,2021(11).
[3]溫儒敏.“學習”與“研習”:談談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的編寫意圖和使用建議[J]. 中學語文教學,2020(8).
[4][5]王榮生. 閱讀教學教什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4,22.
【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習任務群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CHE210129)階段性研究成果】948A108D-8E6F-4CCB-A7D0-9D02CFA49B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