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新僑中學 陳進益
在“雙減”背景下,傳統(tǒng)的作業(yè)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其科學性和適配性也受到了質疑,這也說明,教師應對作業(yè)模式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提升自身設計和布置作業(yè)的質量,深度挖掘作業(yè)的育人功能。本文從關注概念、引領探究、鏈接生活、梯度設計和錯題整理等五個角度分析和解讀了“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的作業(yè)設計策略,將“雙減”的相關思想和理念融于作業(yè)中,切實改善物理教學中的弊端、減輕師生的教與學負擔。
“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教育工作中應全面關注物理學科的概念性知識,在作業(yè)中檢驗學生的概念掌握情況,讓他們厘清不同概念間的邏輯關聯(lián)、準確辨認易混淆和理解錯誤的知識點,從而推動他們在實踐探索或者現實生活中精準地應用物理知識。如,在滬科版“內能與熱機”的章節(ji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準確了解“內能”“熱傳遞”“做功”“熱量”等基礎性概念的外在表征以及它們之間的結構關聯(lián),教師可在作業(yè)中融入以下內容:
1.在下面的選項中,關于內能的說法正確的有( )
A.靜止物體的內能一定比運動物體的內能小
B.如果一杯水和一桶水的溫度相同,那么他們的內能也相等
C.隨著物體溫度的提高,其內能也一定隨之增加
D.冰塊的溫度為0℃,其內能也為零
E.當發(fā)生熱傳遞現象時,內能由溫度高的物體傳遞到溫度低的物體
從上述作業(yè)中總結經驗,教師以舉一反三的理念設計作業(yè),在“溫度與物態(tài)變化”的教學中,還可以設計基礎性的概念作業(yè),而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要對作業(yè)的形式進行變換,以下面的作業(yè)內容為例:
1.根據你在“溫度與物態(tài)變化”章節(jié)中學習的基本概念,補充圖中( )內的空缺。
在基礎性的概念作業(yè)中,教師融入了圖文結合的思想,改善了傳統(tǒng)作業(yè)中的刻板性和僵化性,學生完成作業(yè)的熱情明顯增強,他們對于物理概念也理解得更為透徹,由此出發(fā),初中生不僅能更為扎實地掌握物理知識,也能在腦海中建構網格化的知識系統(tǒng),“雙減”的價值和作用由此體現。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其邏輯性和抽象性都較強,依據“雙減”政策中的相關要求,教師在設計物理作業(yè)時,應重視引領學生展開探究,以物理實驗作為作業(yè)的主要形式,落實操作性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
比如,在“平面鏡成像”的教學體系中,教師以引領學生科學探究為主要形式,在作業(yè)任務單中給出實驗操作的條件,讓學生明確實驗的要求,進而在家中或者課后開展實驗操作,由此,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也掌握了物理實驗的基本步驟和解讀信息的技能?;谝陨闲枨螅處熞灾摹跋灎T成像”物理小實驗作為課后作業(yè)的內容,具體涉及的內容以及題干信息如下所示:
1.如圖1所示,在水平的桌面上放置了一張白紙,并在白紙上豎立起一塊玻璃板,將A蠟燭點燃,這時可以看到蠟燭A的成像,隨后,將另一根點燃的蠟燭B放置在玻璃板的另一側,移動蠟燭B,使其與蠟燭A的成像完全重合,而蠟燭B所處的位置也就是蠟燭A成像的位置,請你在白紙上分別標記A、B兩點的位置,展開實驗活動。
在實驗中,你需要解決如下問題:
?從實驗中總結經驗,你可以發(fā)現當蠟燭A逐漸遠離玻璃板時,它的成像會
玻璃板,其成像的大小會 。
?蠟燭A的成像與蠟燭B完全重合,這個現象說明了怎樣的道理?
在這個作業(yè)中,教師給出了基本的條件和實驗的步驟,學生需按照教師提供的前提展開實驗,在此基礎上,學生利用本課學習的內容,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基本理論,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夯實了課內學習的基礎,并能利用物理理論解釋基本的物理現象,由此,學生的探索精神不斷增強。
再者,以“浮力”一章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為學生設計實驗類型的課后作業(yè),通過“作業(yè)任務單”引領學生自主搜集實驗材料、開展實驗活動,鍛煉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實驗認知能力,這與上面分析的實驗作業(yè)略有不同,其實踐性質更強,具體以下面的分析為例:
“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作業(yè)任務單
〖你需要準備的材料?〗
20cm3的銅塊和鐵塊各一塊、兩個大小完全相等的量杯、彈簧測力計、細線、酒精和水。
〖你的實驗步驟是?〗
第一步:在兩個量杯中倒入相同高度的水和酒精
第二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20cm3鐵塊的重力,并將其一半體積放置在裝有水的量杯中,觀察測力計的示數,在實驗表格中記錄數據,此后將鐵塊完全淹沒在水中,再次觀察測力計的示數,最后,將其完全沉浸在裝有酒精的量杯中,再次觀察測力計的示數和記錄數據。
第三步:換用20cm3的銅塊,重復第二步的實驗過程,分別進行測量并記錄相關數據。
〖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
?從實驗數據中可知,物體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怎樣用公式表示“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由上述作業(yè)出發(fā),學生不僅掌握了實驗探究的基本方法,他們也能在此過程中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形式,并能應用物理公式“F浮=ρ液V排g”,表示“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其物理探究和應用能力明顯加強。
“雙減”政策中要求教師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的作業(yè),而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作業(yè),則成了教師的首要選擇。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應從現實生活中提取趣味化的物理現象,讓學生將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判斷不同生活現象中蘊含的物理概念,加強學生的生活化學習意識。
如,以“浮力”一章的教學內容為參考,教師根據現實生活設計如下所示的趣味化作業(yè),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樂趣和蘊含的無限魅力。
1.如下圖2所示,圖中大魚和小魚開展了對話,你認為哪條魚的說法正確呢?說出你的看法
2.如圖3中,將雞蛋分別放入了淡鹽水、濃鹽水和純凈水中,你知道它們分別對應哪個杯子嗎?說一說你的理解。
圖3
作業(yè)“1”和作業(yè)“2”將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展現出來,以趣味化的情景和生活化的場景作為提問的內容,學生對于作業(yè)的刻板印象明顯減弱,他們完成作業(yè)的熱情以及參與物理探究的興趣顯著增強。在此種作業(yè)模式中,學生改變了以往被動式的學習方式,轉而主動地分析和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由此,學生既減輕了負擔,又增強了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
梯度設計可以從幾個角度入手:首先是作業(yè)目的。教師針對設計作業(yè)的目的,根據初中物理的實際教學要求,按照“開發(fā)學生思維潛力”“激發(fā)學生認知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等角度,精選篩選作業(yè)的內容,使學生在完成具有不同目的的作業(yè)時能達成既定的目標。其次是作業(yè)類型。在物理教學中,不同的教學階段對于學生的知識掌控力度的要求有所不同,與其相對應的,在不同階段也具有多樣化的作業(yè)類型,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要按照預習前導作業(yè)、新課鞏固作業(yè)、課后復習作業(yè)、總結反思作業(yè)和實踐探究作業(yè)等分類設計。再次是作業(yè)數量。在“雙減”背景下,對義務教育階段作業(yè)設計的總量提出了根本要求,為了落實其基本要求,教師應對作業(yè)的數量進行合理安排,以“學困生減少量”“中等生穩(wěn)定量”和“優(yōu)秀生精簡量”為原則,設計物理作業(yè),保證處于各層次水平的學生能獲得科學合理的作業(yè)。最后,作業(yè)難度。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其思維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他們能接受的作業(yè)難度也有所不同,在設計作業(yè)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設計和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yè),由此,學困生能增強學習信心,優(yōu)秀生也能強化挑戰(zhàn)欲望和探究熱情。比如,以“聲的世界”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針對學困生、中等生和優(yōu)秀生三個群體,設計難度梯級遞進的物理作業(yè):
【學困生】
?結合生活經驗回答下列問題
1.音調高指的是聲音的 高,而響度大指的是聲音的哪一方面呢?
2.在人還未對聲音做出反應的時候,動物中的貓、狗等已經豎起了耳朵,這說明了什么?
【中等生】
?在一次百米賽跑的賽場上,甲乙兩名計時員為同一個運動員計時,甲計時員在聽到發(fā)令槍聲開始計時,而乙計時員則在看到發(fā)令槍的白煙后就馬上開啟計時,那么:
1.兩位計時員誰的計時更準確?
2.假設兩名計時員具有相同的反應速度,他們兩個所記錄下的時間大約相差多少?
【優(yōu)秀生】
?一位同學在前往山區(qū)旅游時,面對著山崖大喊出:“我來啦!”,他乘坐的汽車以65km/h勻速直線前進,假設他5s后聽到了自己的回聲,那么他吶喊的時候,距離對面的山崖有多遠?
以上三種作業(yè)的難度呈現出梯級遞升的狀態(tài),學困生、中等生和優(yōu)秀生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解答作業(yè)中提出的問題,而且,學困生和中等生也可以在完成所屬層級的任務后,挑戰(zhàn)更高難度的作業(yè),進而達成夯實物理知識基礎、提升物理學習能力的目的。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初步接觸物理知識,對于那些難懂的物理概念和習題,學生很容易出現畏懼心理,也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和錯題,而這些疑難問題和錯誤就為作業(yè)設計提供了資源和素材。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隨堂檢測以及階段性測試等不同階段,搜集和整理學生的易錯題、學習難題等等,將其記錄在冊,按照不同的章節(jié)和習題的種類進行排版,并在設計作業(yè)時,選取其中的習題作為作業(yè)中的內容,以此落實精準性的作業(yè)設計理念,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深度探究思維,由此,學生的物理綜合實力也能有所加強。此外,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整合錯題和難題,激發(fā)他們的科學精神和自主學習意識。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基礎性、操作性、趣味性和層次性等物理作業(yè)中,教師融入了“雙減”政策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其科學性和適配性明顯增強,在作業(yè)的有效輔助下,學生對物理教學的排斥感不斷減弱,他們能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物理資源和現象,進而探索出物理學知識的本質規(guī)律,由此,學生對物理概念、公式的了解程度愈漸加深,他們也能靈活地利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增強了理性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