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黃梅戲搖籃》
丁永泉(1892 — 1968 年)黃梅戲演員,藝名丁玉蘭,俗稱丁老六,安徽安慶郊區(qū)廣濟圩丁家嘴人。1905 年13 歲師從葉炳遲學閨門旦、青衣。18 歲正式登臺,后又步行百里專程到太湖縣向黃梅戲最早的女演員胡普伢學戲。1926 年與葛大祥等人首次將本來只能在山野鄉(xiāng)村演唱的黃梅戲艱難地引進城市,1935 年與琚光華的雙喜班演員曹祥、王劍鋒、查文艷、柯三毛(劍秋)、鄭紹周等先后到上海九畝地的舒樂茶園、丹桂茶園和民國路的月華樓等處與揚劇、評劇等同場演出,直至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才回到安慶城市演出,從此擴大了黃梅戲的影響。
丁永泉飾老旦
丁永泉為人忠厚,扮相俊秀,嗓音圓潤,行腔流暢,情感真摯細膩,吐字清晰,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不墨守陳規(guī),勤于鉆研,勇于革新。曾率先刪改唱詞道白中不健康語言,剔除唱詞中過多的虛詞、襯詞,學習并適當選用兄弟劇種中一些符合角色表演和人物的程式動作,改進了服飾。他主演的《烏金記》《羅帕記》《雞血記》《岳洲渡》《張朝宗告漕》等在唱腔運用上也同先輩們一樣勇于改革,如他在飾演《漁網(wǎng)會母》中青衣黃氏的唱段原來30 多句的【二行】板,為了適應人物情感的需要改為由慢到快并把最后十幾句改為快板的【三行】。建國后整理改編的《女駙馬·洞房》中大段成套唱腔就借鑒了這一腔體結(jié)構(gòu)。1953 年丁永泉調(diào)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后在安徽藝術(shù)學院和安慶市黃梅戲?qū)W校任教。1954 年和1956 年華東戲曲會演和安徽省戲曲會演獲獎,當選合肥市人大代表。曾流傳著“黃梅戲在建國前數(shù)丁老六,建國后數(shù)嚴鳳英?!彼逃优?、學生學戲很嚴,常說:“不要光講究演得好,戲好不如德好”“要艱辛地學,不要把祖師爺留下的飯碗在你們手上砸了!”“文革”中,他在病床上受造反派無知的錯誤批斗,指責他唱的戲都是毒草,他義正辭嚴地反駁道:“伢子們啊,你們現(xiàn)在是生活在幸福的時代,我們那個時代只有那些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