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茜茜,徐君杰
(浙江省溫嶺市中醫(yī)院·浙江 溫嶺 317500)
周圍性面神經炎是神經系統(tǒng)常見多發(fā)病,又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癱。本病起病急,臨床常表現(xiàn)為額紋消失、口眼歪斜、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眼裂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等癥狀[1-2],好發(fā)人群為20~40年齡段,且男性多于女性,每年大約有4萬新發(fā)患病人群[3-4]。其發(fā)病與神經性損傷、神經血管壓迫及耳源性疾病等有關[5-6]。若延誤治療或失治誤治,可使病程遷延,影響面神經功能恢復,并可能形成頑固性面癱或遺留后遺癥,甚至發(fā)生并發(fā)癥[7];因此,應盡早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本文以針刺聯(lián)合自擬通痹牽正湯治療本病,效果較理想,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88例作為觀察對象,將88例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2 組。對照組44例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齡(41.26±6.92)歲;平均病程(1.82±0.24)周。觀察組44例患者中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齡(41.87±5.83)歲;平均病程(1.79±0.25)周。2 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診斷標準 符合《神經內科疾病診療指南》[8]中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者;2)單側面癱者;3)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診斷標準者;2)外傷性面部神經損傷者;3)顱內感染及中樞神經病變引發(fā)的面神經功能障礙者;4)并發(fā)肝腎功能不全、癲癇、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者;5)嚴重心血管疾病或腫瘤患者;6)精神障礙者;7)對所用藥物過敏者;8)妊娠或哺乳期女性;9)有針刺禁忌癥者。
2.1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針刺加通痹牽正湯治療,對照組僅口服通痹牽正湯。急性期2 組均配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9]。1)針刺:(1)取穴頰車、翳風、絲竹空、牽正、承漿、地倉、四白、魚腰、攢竹、陽白、瞳子髎、口禾髎、雙合谷穴,恢復期加雙足三里。臨床可視患者具體病情和階段加減取穴。(2)刺法: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一次性無菌不銹鋼毫針進行針刺,面部穴可施以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平補平瀉;合谷穴急性期用瀉法,手法宜重,恢復期用平補平瀉法;足三里用補法。留針 30 min。發(fā)病1周內(急性期)輕刺淺進,取穴不宜過多,進針深度約2~5 mm;1周后可增加進針深度,并連接6805-D電針儀,頻率2 Hz,調整連續(xù)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宜,留針時間30 min。2)通痹牽正湯:由白芷10 g、全蝎(去毒)5 g、羌活10 g、僵蠶10 g、制白附子5 g、防風10 g、黃芪15 g組成,氣血虛者加用白術、黨參、當歸;血瘀者加用紅花、桃仁、蜈蚣、赤芍;風寒阻絡者加用細辛、荊芥、生姜;痰多者加半夏、陳皮;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2 組患者均治療2周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2.2 療效標準 依照面神經功能分級(H-B)[10]判斷療效。痊愈:H-B分級為Ⅰ級;顯效:H-B分級為Ⅱ級;有效:H-B分級為Ⅲ、Ⅳ級;無效:H-B分級為Ⅴ、Ⅵ級。
2.3 觀察指標 1)對比2 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根據(jù)顏面麻木、面部抽搐、眼瞼閉合不全、口眼喎斜癥狀的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計0、2、4、6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2)對比2 組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采用面神經功能評分(HB)[11]評價,分額紋、眼裂、閉眼、鼻前庭活動、鼻唇溝、示齒、口眼歪斜、鼓腮及吹口哨、舌前2/3味覺、聽覺、耳后疼痛10項評估內容,每項按正常、輕度異常、中度異常、重度異常分別計0、1、2、3分,總分3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3.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HB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HB評分比較分)
面神經炎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病,為顏面部表情運動肌群功能障礙性疾病[12]。其發(fā)病與嗜神經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因素有關。面神經急性感染引起的炎癥反應使面神經發(fā)生水腫受壓,營養(yǎng)血供障礙,而致面神經麻痹,出現(xiàn)周圍性面癱[13]。本病屬中醫(yī)“口眼歪斜”“口僻”范疇,勞作過度,衛(wèi)外不固,衛(wèi)氣不能散于皮部和經筋,致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襲面部筋脈,面部氣血痹阻,經筋乏于濡養(yǎng),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面部筋肉拘急攣縮,縱緩不收而現(xiàn)僻,正如《諸病源候論》所云:“虛體感受風邪,風邪侵入足陽明之筋,足陽明之筋上行于口,經筋患側偏虛,而風邪乘虛侵入使經脈急而不調,故令口僻也”。《醫(yī)學入門》也云“風邪初入反緩,正氣反急,致使口眼歪斜”。根據(jù)經絡循行規(guī)律,手足陽經均走頭面,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而導致面癱。
本文所取頰車、翳風、絲竹空、地倉、四白、攢竹、陽白、瞳子髎、口禾髎、合谷、足三里穴,均為手足三陽經穴位,涵蓋了近取、遠取及對癥取穴的選穴原則,即可局部疏通筋脈氣血,又可整體調和陰陽,扶正祛邪。其中口禾髎、四白、地倉、頰車屬足陽明胃經,乃多氣多血之經,即可治療口眼歪斜、口噤、眼瞼目閏動、面肌痙攣、流涎、頰腫、牙關不利等證,又可益氣養(yǎng)血;攢竹屬足太陽膀胱經,可治眼瞼下垂、口眼斜、目視不明、流淚等目疾;瞳子髎、陽白屬足少陽膽經,主治頭目疾?。霍栾L、絲竹空屬手少陽三焦經,治耳鳴、口、眼瞼目閏動等五官諸疾;承漿穴屬任脈經,主治口、流涎、齒痛等口疾;牽正穴為經外奇穴,專治口;魚腰穴也屬經外奇穴,主治目疾;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外感證和五官證,急性期用瀉法強刺激,有除邪祛風通絡之功;恢復期加足三里穴,用補法可大補氣血,扶正固本。諸穴配伍共奏扶正祛邪,榮養(yǎng)經筋,舒筋活絡之效,面癱自愈。現(xiàn)代研究證實,針刺可改善血流動力學異常,改善面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面神經元損傷,提高神經元存活率,改善神經元形態(tài),促進突觸再生,抑制神經元凋亡,激活神經功能,抑制免疫抑制及神經炎癥反應,促進面神經損傷的修復,達到調節(jié)控制,治療面癱的目的[14-15]。所擬通痹牽正湯也針對病機而設,方中防風、白芷、羌活祛風散寒解表,勝濕止痙;僵蠶、全蝎、白附子息風止痙,解毒散結,化痰通絡,其中白附子善祛頭面之風,僵蠶祛絡中之風,全蝎為祛風通絡止搐要藥,三藥力專效宏,直達頭面病所;黃芪扶正固表,方藥配伍簡捷,共收通痹牽正之功。研究結果顯示針刺聯(lián)合通痹牽正湯協(xié)同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恢復面神經功能,提高療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