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有很多節(jié)日裝飾,無非是圍繞著迎接春天的主題出現(xiàn)。
古代,以青色為春天的象征。立春日,百官穿青衣戴青幘(頭巾),立青色旗幟,叫作立春幡,以示迎春。
古代婦女還要在立春日戴春勝于發(fā)髻上。春勝又叫幡勝、彩勝,以彩綢或彩紙剪成燕子形或幡形?!肚G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以戴之……”《歲時風土記》載:“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驊矣诩胰酥^,或綴于花枝之下。”這種風俗后來又移到花朝節(jié)中去了。但這且不管它,單說為何要剪彩為燕呢?原來,春神句芒在神話中就是一個鳥神,剪彩燕便是由祭句芒變異而來的。直到清代,《點石齋畫報》還記述,民間立春有一種放鳩鳥之習俗,認為“而農(nóng)事方起,此鳥飛鳴于桑間,云五谷可布種也。故曰布谷”。其實也是由此類古俗演變而來,但離《荊楚歲時記》所記的原初面貌很遠了。
春季天氣回暖,燕子等候鳥飛回北方,也就等于春天回歸,所以遠古以鳥為春神。
《荊楚歲時記》又記,當時人們在立春日貼“宜春”二字,以祈求吉祥,后來演化為春帖(不同于春聯(lián))。用長尺余、寬三四寸的紅紙裁成,上書吉語與詩詞?!盾嫦獫O隱叢話》載:歐陽修有“不驚樹里禽初變,共喜釵頭燕已來”,鄭毅夫有“漢殿斗簪雙彩燕,并和春色上釵頭”,都是立春帖子詩。民間則多在立春前后,貼“牛馬平安”“出門平安”等吉祥語。
立春節(jié)的節(jié)日食物也很有特點。古代要吃韭菜、蘿卜等較辛辣的菜,以迎新春。
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春季正月時人們要用韭菜祭拜先祖。這大概源于漢代的“五辛盤”。據(jù)晉人周處說,元旦這天人們要吃五辛盤,盤中有五種辛辣的菜:蔥、蒜、姜、韭、蘿卜。后來才發(fā)展為立春日也吃生菜、迎新春。五辛盤也就稱為春盤。據(jù)《摭言》說,晉代已經(jīng)有春盤,放蘿卜、芹菜等。唐代杜甫《立春》詩也說:“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笨梢姰敃r春盤已經(jīng)很普遍了。后來春盤越造越精細,成為今天蔬果雕刻藝術的起源之一。
為何迎春要吃辛辣菜呢?據(jù)說是因為辛菜有發(fā)五臟氣之功效。春天人們容易產(chǎn)生困倦之意,這是由現(xiàn)代醫(yī)學證實了的。吃辣菜去春困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至今廣西一些地方在打春時還要吃蛋,吃酸蘿卜、酸姜等酸味,也說是可去春困。立春日更流行的是吃春餅。據(jù)《四時寶鏡》說,唐代立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并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卜為之裝飾,置奩中?!贝猴炇怯冒酌胬又瞥傻谋★灒砹松藖沓?。有的還卷上臘肉、腌肉、粉絲、雞蛋等,至今仍很流行,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力。又有春卷、春繭等食物。春卷是薄面皮包菜餡,炸制而成。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就寫到薄皮春卷、子母春卷。
立春日過后,民間開始準備春耕,備種,修農(nóng)具,積肥……還要用好草料喂牛。
繁忙的農(nóng)耕很快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