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
農歷二月初二,又稱春耕節(jié)、青龍節(jié)、春龍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褒垺敝傅氖嵌诵撬拗械臇|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zhí)ь^”。
在農耕文化中,“龍?zhí)ь^”標示著陽氣生發(fā),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龍是神話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來象征祥瑞。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zhí)ь^”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避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正月一個月沒有理發(fā),到了“龍?zhí)ь^”這一天,大大小小的理發(fā)店都擠滿了人,這一天小孩理發(fā),叫做“剃喜頭”,借“龍?zhí)ь^”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fā),辭舊迎新,好運連連。
當然,這也是古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福。在這一天同樣也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美食。除了要剪頭發(fā)之外,還有著吃“龍食”的傳統(tǒng)習俗。人們將食物賦予龍的寓意,化身龍的影子,認為吃龍食沾龍氣,從而迎來一年的好運和福氣。這些習俗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盼。
吃龍須——龍須面
很多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捏出的面細如發(fā)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這種面條細如發(fā)絲,宛如龍須,所以在農歷二月二這一天吃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吃龍耳——餃子
餃子的形狀似元寶,有的形狀似耳朵,“龍?zhí)ь^”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在醫(yī)學不發(fā)達的時代,人們一旦染病后不太容易治好,而人們認為龍是吉祥的化身,“龍?zhí)ь^”會鎮(zhèn)住一切病害,吃了“龍耳”,就會保佑自己身體健康,祛除百病。所以,到現在還流傳著“二月二吃水餃,百病懼龍體外跑”的俗語。而且在“龍?zhí)ь^”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
吃龍膽——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qū),人們有在龍頭節(jié)這一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為“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包入糖餡、豆餡、菜餡等。油炸后色澤金黃,吃起來里香外脆,非??煽?。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吃龍鱗——春餅
立春之日講究吃春餅,而在二月二這一天同樣講究吃春餅,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餅則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據說,這個習俗源于清代,餅內卷入醬肘子、豬頭肉、樟茶鴨等肉食以及韭菜、蘿卜、豆芽等蔬菜,營養(yǎng)豐富,象征富裕美滿。
挑龍頭——豬頭
二月二吃豬頭,叫“挑龍頭”。古時候,豬頭不能隨便吃,一般都是祭祀的貢品。一般農戶人家,過小年時殺豬宰羊,從這一天起,每天的飯菜都要見點肉,等到正月過完,豬肉基本上也都吃光了,最后就剩下一個豬頭留到二月二吃。因為二月二之后就開始春耕,龍王管降雨,所以人們要把最好的“豬頭”供奉給龍王吃。
吃龍眼——元宵
這天所有的吃的菜肴都要和“龍”聯系起來,餛飩代表的是“龍眼”。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多吃幾顆,讓眼睛更明亮,看清前進的道路。而在四川,元宵象征著“龍眼”,且元宵有團團圓圓的意思,也算是討個好的彩頭。
揭龍皮——蔥餅
“二月二,刮大風,拾干棒兒,攤煎餅”山西呂梁地區(qū)龍頭節(jié)這天吃煎餅或蔥油烙餅。蔥花餅外酥里嫩,一片片撕著吃,稱之為“揭龍皮”。有些地方也把二月二吃的餅叫“龍鱗餅”。
啃龍骨——油條
撒子、麻花、油條等長長的條狀,在滾油里炸制時,猶如金龍出海,翻江倒海。這一天吃這些東西謂之為“啃龍骨”。
食龍子——米飯
真的非常佩服我國古人的智慧,就連一碗再平常不過的米飯,在龍頭節(jié)這天也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由于米飯粒粒分明,形如龍子,因此而得名,寓意多子多福。
吃龍蛋——雞蛋
雞蛋象征著“龍蛋”,“龍?zhí)ь^”這一天都會煮一個雞蛋,家里大人小孩都要吃,因為蛋的形狀都相似,所以雞蛋在這一天叫“龍蛋”,寓意著家人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吃龍豆——炒豆子
在北方、特別是西北部地區(qū),這一天都會吃炒蠶豆(或者黃豆),不僅口感酥脆,而且寓意美好,諺語云:“龍?zhí)ь^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得病地豐收。”
我國幅員遼闊,民俗風情各不相同,除了上述的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龍頭節(jié)美食外,還有一些地方的食物講究,也頗有意思。
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撐腰糕
江浙滬地區(qū)的人們在二月二這天保留著吃“撐腰糕”的習俗,有“把腰撐住”的寓意,意思是吃了糕,當年里就不會腰酸背痛了。
芥菜飯
這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wèi)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yī)少藥,皮膚?。ㄈ缃戬彛┗颊叨?,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
爆米花
相傳,當年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玉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有條黃龍卻違背了旨意。玉帝得知后,把它打下凡間,壓在舍利塔下,玉帝說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開花”。人們?yōu)榱苏三埻?,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天,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所以家家戶戶崩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炒面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鄉(xiāng)一帶,每逢農歷二月初二,到了中午開飯的時間,家家戶戶都吃炒面條。炒面條是將面條扯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與肉絲、油豆腐絲、春筍絲、青菜等混合在一起炒。因炒熟的面條外形像蟲,寓意大家合力把蟲炒熟并全吃掉了。
面旗子
淄博老百姓則有吃炒面旗子的傳統(tǒng)習俗。所謂面旗子,就是切成長3厘米、寬2厘米的菱形面片,將晾干后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熱炒制成炒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