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兄姐弟三人十幾歲時,父親葉圣陶將他們的文章審閱一遍,剔除若干篇,整合后題名《花萼集》。書名中蘊含著葉圣陶的良苦用心?;ㄝ啵沧魅A萼。棠棣樹之花,萼蒂兩相依,有保護花瓣的作用,古人常用“花萼”來比喻兄弟有愛。幾年后,兒女們的文章又結集成《三葉集》出版。
葉圣陶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先驅,一生都在思索“何為教”“怎么教”的問題。他將三個孩子分別命名為至善、至誠和至美,蘊含著他對教育的至高追求,也寄寓著他對孩子們的深切厚望。
葉至善小學時,曾經(jīng)因為成績不佳留級三次,后來他發(fā)奮讀書,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考取了一所以學風嚴格、學生成績出類拔萃而聞名的省立中學。但葉至善僅在這所學校讀了一年,便又因為4門課程不及格而被迫留級。入學一年便要留級,這給了葉至善極大的打擊,他的母親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到他的成績單不免絮叨責備,可父親葉圣陶卻從未有什么太大的反應。葉圣陶認為,考試成績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標準,所以他并不太在意孩子們的考試成績。雖說不關心考試成績,可葉圣陶卻很了解孩子。至善最不愿死記硬背,平時考試的內(nèi)容有很多需要背誦默寫的部分,他這樣考試自然不會及格。從日常的相處與閑雜時候的交談中,葉圣陶能感覺到至善的知識面很寬,懂得不少,表達能力也不錯。因而他對至善說:“不要哭,也不要思想上背包袱,還是換個學校吧?!?/p>
至善進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一所中學,課業(yè)很輕松,在學習之余,還有時間做很多他感興趣的事,他不僅對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還看了很多課外書籍,甚至還發(fā)展了唱歌和吹口琴的愛好。這樣順其自然、因材施教,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興趣,也提升了文化素質(zhì),非常成功。
葉圣陶喜愛看書,家中書籍種類很多。他鼓勵孩子們多看書,只要感興趣,他的書架上什么書都可以拿去看。他所做的便是要求孩子們每日都讀點什么,至于要讀什么便是他們自己的事了,他還要求孩子們都寫點東西,你對花草感興趣便寫花草,喜愛蟲鳥便寫蟲鳥,即便你“天賦異稟”、所愛獨特,愛寫別人相罵,只要你愿寫,都悉聽尊便。孩子們讀完書,還要跟他講講都學了些什么,寫完還要幫忙改一改。這“改”也是非常的自由。葉圣陶就文章的修改對孩子加以引導,給孩子們提供思路,卻不具體說哪里不好,要改成什么,總是保持著對孩子獨立思考的尊重。兄姐弟三人在父親長期的指導下,都有了很深的文字功底。
“養(yǎng)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葉圣陶對此深信不疑,他說,“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睍r時有習慣,處處有習慣,在學校養(yǎng)成時常鍛煉、勤學好問的習慣,脫離了學校還應保持這些習慣。在生活中既要養(yǎng)成于自身發(fā)展有益的習慣,也要養(yǎng)成保持健康的習慣。習慣不嫌多,但唯有“不養(yǎng)成習慣的習慣”和“妨害他人的習慣”不能有。
…………
葉圣陶的“不教為教”,是正確引導,不去多加干擾,尊重孩子的興趣、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八^教師之主導作用,其意在引導,并非一切由教師主動,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只聽教師講說?!?/p>
(作者何雪,節(jié)選自《光明日報》2022年2月11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