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林,羊禮榮,夏崟
(池州市人民醫(yī)院兒內(nèi)科,安徽 池州 247000)
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是由支原體感染所致的支氣管炎性病變,可在任何季節(jié)發(fā)生,易于傳播流行[1]。該病以干咳、發(fā)熱、肌肉疼痛、胸悶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若未得到及時干預,可進展為閉塞性細支氣管炎,損害腎臟和消化系統(tǒng),甚至則危及患兒生命[2]。對于MPP,西醫(yī)主要采取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予以抗感染干預,短期療效確切,但不良反應較多[3]。在MPP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炎癥反應和免疫功能紊亂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5]。超短波具有抗菌、抗炎、促進炎癥吸收的作用,在炎癥性疾病的臨床輔助治療中廣泛應用,能夠有效緩解病情,有助于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恢復[6-7]。因此,本研究擬探討阿奇霉素輔以超短波干預對MPP的臨床療效,并通過檢測炎癥因子、免疫功能變化探討可能的作用機制。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池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6例MPP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8]中有關小兒MPP的診斷標準;(2)年齡3~12歲;(3)病程≤2周。排除標準:(1)非支原體感染所致的肺炎;(2)心肝腎功能異常者;(3)伴自身免疫性疾病者;(4)接受免疫調(diào)節(jié)劑治療者;(5)過敏體質者;(6)伴其他感染性疾病者。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8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予以退熱處理,并予以止咳化痰干預。對照組予以阿奇霉素干混懸劑(輝瑞制藥)口服,10 mg·kg-1·d-1,每天給藥1次,用藥5 d后停2 d,連續(xù)用藥14 d。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增加超短波干預,采用上海產(chǎn)CDB-10型超短波治療儀,參數(shù)設置:波長為7.37 nm,頻率為40.68 MHz,最大輸出功率為250 W。治療時,患兒采取側臥位,將兩塊電極(10 cm×15 cm)置于胸背部,無熱量至微熱量,15min/次,每日1次,持續(xù)治療5 d后停2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7~14 d。
1.3.1 癥狀消失時間 記錄兩組退熱時間及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肺部陰影消失時間。
1.3.2 炎癥因子 在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采集患兒外周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行血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0(IL-10)的測定,CRP測定方法為免疫比濁法,TNF-α、IL-10的測定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盒為南京建生生物工程研究所產(chǎn)品。
1.3.3 免疫功能 采用流式細胞儀對患兒外周血CD3+、CD4+、CD8+水平進行測定,并計算CD4+/CD8+。
1.3.4 安全性評價 記錄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并行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監(jiān)測,以評價治療方案的安全性。
參照文獻[9]進行療效評價。痊愈:患兒在治療3 d以內(nèi),體溫得以恢復正常,5 d以內(nèi)咳嗽消失,10 d以內(nèi)肺部啰音和陰影消失;顯效:患兒在治療3 d內(nèi),體溫得以恢復正常,7 d以內(nèi)咳嗽明顯緩解,10 d以內(nèi)肺部啰音減輕,肺部陰影基本消失;有效:患兒在治療7 d以內(nèi)體溫恢復正常,10 d以內(nèi)咳嗽癥狀明顯緩解,肺部啰音和陰影減輕;無效:療程結束時,患兒發(fā)熱仍存在,咳嗽無緩解,肺部啰音和陰影仍存在。合計痊愈、顯效、有效為總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3.75%vs.77.0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退熱時間及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肺部陰影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RP、TNF-α、IL-10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CRP、TNF-α、IL-10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觀察組(12.50%)與對照組(8.33%)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MPP是小兒肺炎的常見類型,約占小兒肺炎的25%~35%[10]。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以及抗生素的濫用加重,MMP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并且由于病原體耐藥性嚴重,治療難度較大。目前,阿奇霉素作為一種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已成為小兒MPP治療的臨床首選,對于小兒MPP的療效較確切,但存在胃腸道反應、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11]。因此,探尋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除了常規(guī)抗感染之外,物理療法也逐漸被應用于小兒MPP的治療中[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退熱時間及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肺部陰影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說明超短波聯(lián)合阿奇霉素治療小兒MPP療效顯著,能夠緩解患兒癥狀,與王芳等[13]報道類似。超短波是一種頻率為30~300 MHz的電磁波,作用于人體能夠產(chǎn)生明顯的熱效應與非熱效應,不僅可抑制病原體繁殖和炎癥侵襲,還不會對皮膚組織產(chǎn)生損傷[14]。因此,超短波作為小兒MPP的輔助治療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預后。
除了與病原菌感染外,炎癥因子的過度表達也促進了小兒MPP的發(fā)生發(fā)展[15]。TNF-α是反映小兒MPP機體炎癥的敏感指標,而IL-10是一種抑炎因子,能夠促進TNF-α等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發(fā)揮強大的抗炎作用。在機體受到病原菌感染時,TNF-α等促炎因子釋放增多,以利于病原菌清除,促進機體修復,且IL-10等抑炎因子的表達水平也隨即升高以平衡炎癥反應[16]。CRP是機體炎癥的重要指標,對患病機體有重要的防御作用,其檢測對于小兒MPP病情有評估意義[17]。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血清TNF-α、IL-10、CRP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超短波輔助治療可有效緩解MPP患兒的炎癥反應,緩解肺炎病情。究其原因可能在于:(1)擴張局部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促進炎癥因子和代謝產(chǎn)物的排除;(2)通過提高機體單核-巨噬細胞、抗體等的表達水平,有效控制病原體,促進炎癥吸收[18-19]。
小兒MPP的發(fā)生還與機體免疫應答有關,患兒血清、肺泡細胞炎癥因子表達增多,引起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發(fā)生改變,表現(xiàn)為有著激活信號的CD3+,以及對病原體有直接攻擊作用的CD4+表達降低,而對于免疫調(diào)節(jié)有抑制作用的CD8+表達增高[20]。本研究顯示,超短波治療能夠提高MPP患兒CD3+、CD4+及CD4+/CD8+水平,改善患兒免疫功能,從而增強免疫系統(tǒng)對病原體的抵御作用,促進病原體消除和病情緩解。
綜上所述,在接受阿奇霉素治療的基礎上輔以超短波治療能夠緩解小兒MPP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預后,促進炎癥消除和免疫功能恢復可能是其作用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