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廣袤,擁有高原、平原、盆地等不同地形以及喀斯特、丹霞等不同地貌,在多樣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生活環(huán)境影響下,不同區(qū)域的人民群眾在逐漸適應(yīng)生活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美食文化,而這些美食文化構(gòu)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美食越來越受到國際友人的關(guān)注,很多人不惜跨越重洋來品味中國美食的魅力,為中國打開一扇與世界溝通的窗戶。在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中國美食的跨文化傳播必然會加速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由林靜等編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介紹中國美食》一書,是美食類雙語讀物,是介紹中國美食文化與歷史發(fā)展的人文讀本。該書詳細介紹了中國不同地區(qū)的特色美食,并將每種美食背后的故事分享給讀者,同時修正了很多菜式的英文名稱,有助于實現(xiàn)美食文化的對外傳播。
該書共14章,第1章主要介紹北京吃食,包括北京烤鴨、老北京炸醬面、炒紅果、京醬肉絲等。第2章主要介紹天津美食,詳細概述了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等特色食物。第3章從羊肉泡饃、肉夾饃、岐山臊子面等特色美食出發(fā),闡述了中華美食發(fā)祥地——西安的主要飲食特色。第4章以論述“原汁原味的滬上印象”為主。第5章則以蘇揚美食為主,詳細介紹了鴨血粉絲湯、蟹粉獅子頭、大煮干絲、鹽水鴨等特色食物。第6章結(jié)合美食與美景,分析了浙杭美食的特色。第7章從炸紫酥肉、鐵鍋蛋、桂花皮絲等特色美食入手,闡釋了牡丹花城——洛陽的美食特色。第8~14章分別介紹了中國武漢、長沙、川渝、廈門、廣州、蘭州、齊魯?shù)鹊氐拿朗程厣4送?,作者對書中涉及到的每一種美食都標注了英文翻譯,以此實現(xiàn)對中華美食文化的傳播。
《用英語介紹中國美食》一書以中文和英文雙語形式向廣大讀者介紹中國不同地區(qū)的美食,糾正一直以來中國美食名稱在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迎合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傳播美食文化的需求。同時,作者對“烹飪”相關(guān)詞語的使用頻率較高,注重以多重結(jié)構(gòu)句型準確表達含義,有助于讀者更加方便地學(xué)習(xí)美食知識。通過該書內(nèi)容可以了解到,中國美食跨文化傳播中的英譯方式主要包括3種。
(1) 音譯法。音譯法是一種以音代義的翻譯方式。之所以會出現(xiàn)音譯法,一方面是因為中英文語言系統(tǒng)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很多美食的中文名稱難以用英文進行準確表達;另一方面是因為以音代義的方式更容易幫助他人理解其含義,更好地實現(xiàn)中華美食的跨文化傳播。例如,豆腐在中國是非常常見的食物,其以細膩的口感、軟糯的質(zhì)地深受廣大民眾青睞,成為制作美食的重要食材之一。但是,西方人的飲食以各類快餐式食品為主,而且食材較為單一,因此在英語美食類詞匯基本構(gòu)成中,沒有關(guān)于中國豆腐的直接譯本。在此情況下,中國人在翻譯時便采用音譯方式,以“doufu”代表豆腐,以便更好地傳播美食文化。除此之外,很多以原料、烹飪方式等基本信息命名的食物,在具體翻譯過程中也會采用音譯法。例如,腸旺面是以原料命名的典型代表,直接表明食物的原材料是豬腸、血旺以及面條。在翻譯這類食物名稱時采用音譯法,有助于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目前,關(guān)于腸旺面的英文翻譯有“Chang wang noodle”和“Changwang noodles”兩種,而這兩種翻譯都是以音譯法為基本翻譯方法。
(2) 意譯法。意譯法是指譯者在受到文化差異局限時,突破食物名稱字面意思的限制,采用意思相近的表達方式實現(xiàn)與原名稱含義相近的翻譯方式。在應(yīng)用意譯法翻譯食物名稱過程中,譯者需要準確掌握中西方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差距,以更加合適的英文詞匯或者短句表達食物名稱或者食物的基本特征。例如,擔擔面是中國非常有名的一種小吃,其做法多樣,有炒、煮等不同方式,同時將擔擔面配以不同的調(diào)料會有完全不同的風味,而且其價格低廉、老少皆宜。在諸多優(yōu)勢條件加持下,擔擔面一度成為“國民美食”。在跨文化傳播背景下,擔擔面也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譯者將擔擔面翻譯為“Noodle with a spicy and numbing sauce”,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意譯方式,直接用英文注釋擔擔面特色,便于西方友人理解。除此之外,中國人在翻譯川渝名小吃酸辣粉時,也使用意譯法。酸辣粉原本是一種以醋、辣椒為主要調(diào)料,以粉為主要食材煮制的一種食物,因味道鮮美深受大眾喜愛。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譯者將酸辣粉翻譯為“Hot and sour vermicelli”,即“酸辣粉條”。其中,“Vermicelli”一詞指意大利細面,這就使酸辣粉這種中式美食在傳播中被掩蓋在意式文化中。
(3) 零翻譯。所謂的零翻譯并不是譯者不對基本美食名稱進行翻譯,而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加入源語言文字符號,便于外國友人理解。這種零翻譯方式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頻率較高,例如“DIY”是“Do it yourself”的縮寫。借用這種翻譯方式能有效拉近中英在語言系統(tǒng)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進而為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提供便利。在美食跨文化傳播背景下,這種翻譯方式也被廣泛應(yīng)用于食品名稱翻譯中。例如,西安面食以勁道、口感細膩等特征聞名全國,而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西安面食逐漸走出國門,贏得周邊國家人民群眾的認可與追捧。西安面食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一味沿用“Noodles”的翻譯,而是采用“Mien”這一翻譯形式,主要是因為“Noodles”是對世界上所有國家面食的統(tǒng)稱,沿用這一翻譯難以凸顯中國面食特色。而“Mien”既是對源語言符號的沿用,也能彰顯中國面食特色。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美食的跨文化傳播初見成效,越來越多外國友人在美食的吸引下來到中國旅游、工作和生活。但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美食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依然存在翻譯不嚴謹、未充分考慮文化差異、漏譯錯譯等問題,造成了外國友人的理解困難。例如,桂林米粉經(jīng)常被寫作“Guilin rice noodle”,忽視單純單復(fù)數(shù)變化以及大小寫所代表的不同含義;紅燒獅子頭則翻譯為“BraisedLionHead”,這種忽視文化差異的逐字翻譯法不符合英文表達習(xí)慣,容易加大外國友人的理解難度。《用英語介紹中國美食》一書更正了部分美食名稱翻譯問題,這對于實現(xiàn)中國美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傳播至關(guān)重要。結(jié)合該書內(nèi)容,若要進一步提升中國美食跨文化傳播中的英譯水平,具體可從3個方面著手。
(1) 重視分類總結(jié)。中國不同地區(qū)的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不同的飲食習(xí)慣,例如,北方人以面食為主,而南方人則以米飯為主;山西、陜西等高原省份在飲食中傾向于選擇白菜、土豆、紅薯等可貯藏時間較久的食物,而南方人則以食用各種時蔬鮮菜為主。這種巨大的飲食差距導(dǎo)致中國美食豐富多樣,一日三餐有成千上萬個種類。因此,譯者在翻譯中國美食名稱時要注重分類總結(jié),對同一類食物使用相同的翻譯名稱。例如,白米飯和糯米飯雖然在制作過程以及口感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但其基本原料相似,因此在翻譯中應(yīng)將其歸為“米飯”類,以“rice”作為結(jié)尾,如“Plain White Rice”和“Glutinous Rice”。
(2) 重視中西文化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不同歷史背景中形成不同的文化內(nèi)容。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美食命名較為簡單,直接以薯片、漢堡包等命名,沒有過多贅述。但在中國,人們喜歡將文學(xué)與美食相結(jié)合,由此誕生了諸如“翡翠鴛鴦魚翅”等食物名稱。在翻譯這類美食名稱時,如果譯者忽視中西文化差異,僅使用簡單的逐字翻譯法,就容易造成外國友人的誤解。因為在大眾的一般認知中,翡翠是一種玉石,并不具有飲食功能。除此之外,很多中國美食名稱會觸及他國文化禁忌,因此譯者在翻譯中要注重通過意譯法等方式避開他國文化禁忌,以此減少對外交流中不必要的麻煩。例如,紅燒獅子頭是中國非常有名的美食,但獅子在英國是武力和威嚴的象征,在國民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譯者在翻譯紅燒獅子頭時要避免對“Lion”這一詞匯的直接引用。
(3) 采用多種方式翻譯中國美食。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拓寬了人們獲取翻譯信息的渠道,任何人只要擁有上網(wǎng)設(shè)備就可以在網(wǎng)絡(luò)中查閱中華各種美食的英文翻譯,也能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等方式獲取關(guān)于不同食物的官方翻譯,以實現(xiàn)中國美食名稱翻譯的標準化。因此,在信息化時代,譯者在翻譯中國美食名稱過程中要注重從多種渠道出發(fā),甚至可以通過與西方人直接交流等方式來獲取其對中國美食名稱的基本認知。
中華美食的對外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在跨文化傳播背景下,若要更好地實現(xiàn)中國美食的對外傳播,尤其需注重中華美食的翻譯問題,在具體翻譯過程中靈活應(yīng)用音譯法、意譯法、零翻譯等翻譯方式來精確傳達出中國美食名稱的文化內(nèi)涵。除此之外,譯者在翻譯中國美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分類總結(jié),還要重視中西文化差異,以此降低西方人理解中國美食名稱的難度,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