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研讀現(xiàn)當代文學(xué)作品 識社會變革發(fā)展歷程

        2022-05-01 16:17:26
        關(guān)鍵詞:語言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和當代文學(xué)的統(tǒng)稱,是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變革的產(chǎn)物。它伴隨中國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的洪流不斷發(fā)展,為中國文學(xué)開辟了嶄新的天地,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

        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專門設(shè)置了現(xiàn)當代文學(xué)作品內(nèi)容,所選的作品有小說、詩歌、散文、話劇,涵蓋了新文學(xué)的主要體裁,體現(xiàn)了現(xiàn)當代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多方面成就。研讀這些作品,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現(xiàn)當代文學(xué)發(fā)展的概貌,了解百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心理和時代精神。

        在本期雜志中,我們將帶領(lǐng)大家研習(xí)這些作品,并從寫作的角度進行相關(guān)的課外拓展,以期能夠通過社會歷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通過感受不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多角度、多層面地探究作品的意蘊;通過個性化解讀獲得鮮活的審美體驗。

        小說——國人的精神圖譜

        魯迅的《阿Q正傳》和沈從文的《邊城》都是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小說經(jīng)典名篇,它們風格迥異,各具特色。作家周作人曾說,《阿Q正傳》是一篇諷刺小說,它的主旨是“憎”,它的精神的是“負”的。然而這“憎”并不變成厭世,“負”的也不盡是破壞?!督夥湃請蟆吩u價《阿Q正傳》就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國人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格。沈從文的《邊城》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鄉(xiāng)土寫實小說的代表。文學(xué)評論家王德威指出,沈從文繼承了魯迅寫實主義傳統(tǒng)中的“抒情”面向,即一種“批判的抒情”。下面我們就以《阿Q正傳》為例,一起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探索其中蘊含的時代特點和民族心理。

        課本點擊

        阿Q正傳(節(jié)選)

        魯 迅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對于兩位“文童”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將來恐怕要變秀才者也;趙太爺錢太爺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錢之外,就因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獨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長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里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里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xiāng)下人呵,他們沒有見過城里的煎魚!

        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但可惜他體質(zhì)上還有一些缺點。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這雖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為不足貴的,因為他諱說“癩”以及一切近于“賴”的音,后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后來,連“燈”“燭”都諱了。一犯諱,不問有心與無心,阿Q便全疤通紅的發(fā)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總還是阿Q吃虧的時候多。于是他漸漸的變換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zhàn)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奠基人之一。“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觀察和表現(xiàn)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guān)注著“病態(tài)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nóng)民的精神“病苦”。

        寫作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革命并不徹底,沒有深入到農(nóng)村。廣大農(nóng)民在辛亥革命之后,仍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思想上沒有得到根本的啟蒙和解放。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對自己統(tǒng)治下的“臣民”進行瘋狂的鎮(zhèn)壓、兇狠的盤剝,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不反抗、無斗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tài)中,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奴才和順民。

        魯迅說,他之所以要寫《阿Q正傳》,是因為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在阿Q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yè)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內(nèi)傷。

        全文賞析

        《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經(jīng)典之作。從小說題目就可看出,它是模擬古代史傳而寫的。但與傳統(tǒng)史傳不同的是,本文是為小人物作傳,傳的主人公不僅身份低微,甚至連姓名都沒有。小說塑造了一個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鄉(xiāng)村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一生,揭露了國民劣根性,寄寓了魯迅對民族命運的深刻憂思。

        小說共有九章。第一章是序言,交代小說主人公阿Q名字的由來和身份。教材節(jié)選的第二、三章敘述了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刻畫出阿Q的“精神勝利法”。第四至六章寫阿Q笨拙可笑的“愛情”以及因此而產(chǎn)生的生計危機,由此而寫出阿Q短暫的“中興”,實則進一步塑造阿Q的典型形象,描繪他遭受的壓迫。第七至九章展現(xiàn)了阿Q朦朧的革命意識,但也因愚昧無知而導(dǎo)致了這個人物悲劇性的結(jié)局。

        阿Q是一個經(jīng)典的文學(xué)形象。他沒有家,沒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過活,處在社會最底層,受盡剝削和壓迫。他妄自尊大、目中無人,卻又欺軟怕硬、自輕自賤。他明明不名一文,卻又瞪著眼睛說:“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他進過幾次城,就既看不起城里人,又看不起未莊人。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卻在別人故意以此嘲笑他時又自欺欺人、自我安慰。他自己受到欺辱壓迫后,就轉(zhuǎn)而向更弱者發(fā)泄,去欺負小尼姑,嘩眾取寵、自鳴得意。百試不爽的“精神勝利法”體現(xiàn)出他自卑又自尊的皮囊下包藏著的愚昧麻木、卑怯狡猾。這一形象是有典型性的,他代表著在那個時代中受壓迫、受奴役的阿Q們?nèi)烁竦谋百v和性格的扭曲。

        魯迅通過阿Q刻畫出國民的靈魂,揭示出國民劣根性。正如魯迅自己所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p>

        學(xué)習(xí)札記

        魯迅小說的喜劇手法

        用喜劇的外衣包裹著一個悲劇的內(nèi)核是《阿Q正傳》最突出的特色。我們讀《阿Q正傳》,往往會因阿Q荒誕滑稽的言行而感到可笑。在其他小說中,魯迅也多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夸張的漫畫式描寫來記敘情節(jié)、刻畫人物。

        我們很容易就能從魯迅小說的語言中感受到他對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例如在《阿Q正傳》“優(yōu)勝記略”一章中,魯迅寫道:“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此處的“見識高”“完人”等說法,顯然是以反語諷刺阿Q的愚昧和落魄。而在“續(xù)優(yōu)勝記略”一章中,魯迅寫道:“然而阿Q雖然常優(yōu)勝,卻直待蒙趙太爺打他嘴巴之后,這才出了名?!边@里用的“蒙”這個動詞,有“受了恩惠”的意思,本是很莊重的書面語,但用在趙太爺給阿Q的耳光上,就顯出了諷刺意味。魯迅在小說中還常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語言辛辣而風趣,常常讓人忍俊不禁。這些精妙的語言,是我們在閱讀魯迅的小說時應(yīng)細細品讀的。

        魯迅用反諷、調(diào)侃的語氣敘述故事,卻在俏皮中顯出悲憤,在辛辣的諷刺中隱含同情。有學(xué)者指出:“阿Q的命運似乎說明:這在歷史上被奴役被迫害的中國群眾,也是非常善于奴役和迫害自己的同類的。”而像阿Q這樣的在悲劇氛圍中的喜劇人物,在魯迅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犊袢巳沼洝分械目袢?,《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采薇》中的伯夷、叔齊,都是如此。

        魯迅總是擅長用喜劇形式表達悲劇內(nèi)涵。在對阿Q們的諷刺調(diào)侃的背后,是對這些長期受奴役和受壓迫而變得麻木、愚昧的人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曾在《墳·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這樣定義喜?。骸跋矂⒛菬o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边@正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悲劇相對。事實上,魯迅刻畫這些人物,是寄寓了深刻的同情和悲憫的。他一方面對他們的麻木愚昧的劣根性進行辛辣的嘲諷,另一方面也如實寫出他們的悲慘生活和悲劇命運,以期“引起療救的注意”。正因如此,我們才稱魯迅為中國現(xiàn)當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

        散文——文人的生活美學(xué)

        散文是文學(xué)中頗具靈活性的寫作樣式之一。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用風格多樣的語言、豐富深邃的思想,呈現(xiàn)出散文作品的不同風貌——有的靈動輕盈,有的絢爛堂皇,還有的充滿詩意的靈性。但無論哪一種,都蘊含著對歷史、自然的厚重解讀,對人生、社會的深刻思考,以及對個體生活的獨特體悟。下面,我們以著名詩人馮至的散文《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為例,一起關(guān)注作品中作者如何與自然、生命、歷史對話,深入作者詩性的生命體驗,進一步品味語言藝術(shù)的豐富多彩,切實感受現(xiàn)當代中國作家對散文傳統(tǒng)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課本點擊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節(jié)選)

        馮 至

        其次就是鼠草。這種在歐洲非登上阿爾卑斯山的高處不容易采擷得到的名貴的小草,在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卻一年兩季地長遍了山坡。我愛它那從葉子演變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謙虛地摻雜在亂草的中間。但是在這謙虛里沒有卑躬,只有純潔,沒有矜持,只有堅強。有誰要認識這小草的意義嗎?我愿意指給他看:在夕陽里一座山丘的頂上,坐著一個村女,她聚精會神地在那里縫什么,一任她的羊在遠遠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樹,她從不抬起頭來張望一下,陪伴著她的是一叢一叢的鼠麴從雜草中露出頭來。這時我正從城里來,我看見這幅圖像,覺得我隨身帶來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了。這使我知道,一個小生命是怎樣鄙棄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擔當著一個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莊必定也曾經(jīng)像是這個少女,抱著自己的樸質(zhì),春秋佳日,被這些白色的小草圍繞著,在山腰里一言不語地負擔著一切。后來一個橫來的運命使它驟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跡。

        作者簡介

        馮至,原名馮承植,河北涿州人,現(xiàn)代詩人、學(xué)者、翻譯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xué)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1930年留學(xué)德國先后就讀柏林大學(xué)、海德堡大學(xué),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學(xué)位。馮至既受到西方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又接受中國儒家、佛家精神,其作品帶有強烈的生命意識與思考。詩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被稱為馮至作品的“三絕”,他也被魯迅認為是“中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

        寫作背景

        這篇課文選自馮至的散文集《山水》。馮至于1939至1946年期間,任云南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外文系德語教授。這7年間,他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都處于比較旺盛的時期,著有詩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以及學(xué)術(shù)論文、雜文等。當時的中國正處于艱難的抗戰(zhàn)時期,社會動蕩,朝不保夕,正如馮至在《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結(jié)尾所形容的處于“風雨如晦的時刻”。也正是在這樣的時刻,馮至得以在昆明少有人工痕跡的山水中得到精神汲養(yǎng),那些原始質(zhì)樸而自然的風貌讓他看到了“人”之外世界的厚重與從容,學(xué)會忍耐與生長。

        全文賞析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情感節(jié)制、思想深邃卻又充滿詩意的散文。

        文章中,作者別出心裁地使用了諸多陌生的生命意象。首先是鼠草的靜謐與從容。鼠草在歐洲是珍貴的,在這里又似乎是廉價的——因為多到“一年兩季長遍了坡”。然而實質(zhì)上這些不過是人額外賦予鼠草的價值,它的本質(zhì)只是一棵迎風生長的草,守著一份平凡的自然與寧靜,連帶人的生命也平靜從容了起來。而菌子是熱鬧的,這是生命的另一種姿態(tài),絢爛地生長,卻并不夸耀什么,可以被人們采擷,也可以靜靜地孤芳自賞。但人很難安于這種平靜的絢爛。人在野狗嗥叫、狂風呼嘯的夜晚,仿佛“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體驗的,物質(zhì)方面所獲得的,都失卻了功用”。天地自然的浩渺龐大,使人感覺到自己的肉體無比渺小。人的靈魂一時被驚醒,卻又很快被欲望所吞沒。于是麂子幾近消失。它們逃得過野狗的追逐,卻逃不過人的詭計。只有當它們成為又一個傳說的時候,人才重新“在它的兩角之間看見了幻境”,看見人在自然中逐漸消亡又逐漸復(fù)蘇的歷史。

        馮至之所以將人置于這些生命意象之中,是因為他在這些山水風物之中,以詩人的敏銳觸覺體悟到了生命的純粹性:生命的姿態(tài)可以是美的,是偉大而又高貴的,但同時這樣的美并沒有什么意義,因為那本就是生命本來的樣子,它們都會經(jīng)歷孕育、生長、枯萎的過程,其本質(zhì)都離不開平凡、寧靜與質(zhì)樸。正如文章所說:“我不能研究這個山村的歷史,也不愿用想象來裝飾它?!币驗樯c歷史的消失是一種自然,而擁有相同底色的生命能跨越時空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也是一種自然。

        學(xué)習(xí)札記

        如何讓文章更有內(nèi)涵

        所謂文章的內(nèi)涵,簡而言之就是文章所體現(xiàn)的情感、思想或價值。想要使一篇文章更有內(nèi)涵,意味著作者在構(gòu)思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必須時刻關(guān)注對內(nèi)容主題的闡釋;語言的錘煉與推敲本身,也應(yīng)當基于深厚的思想與深刻的認識之上。作為詩人的馮至,具有極為敏銳的詩性觸覺以及深厚的哲學(xué)底蘊,因而在《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一文中,將詩意與哲理近乎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鑄就了一篇極有內(nèi)涵的哲理散文。當然,對于普通的寫作者而言,同樣可以從馮至的文章中得到一些啟發(fā)與借鑒。

        1.融入想象與思考。比起將想象歸入一種寫作形式,它更適合被稱為一種思維方式。因此想象與思考本身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想象具有一定的理性,區(qū)別于全然非理性的胡思亂想,應(yīng)當有目的地將事物聯(lián)系到一起。馮至散文中的想象選擇將有所關(guān)聯(lián)的、值得比較的,又或者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勾連起來,形成看似松散實則錯落有致的網(wǎng)絡(luò)。他將人同人以外的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想象它們或絢爛或?qū)庫o的生命狀態(tài),一方面極力呈現(xiàn)生命的質(zhì)樸純粹,另一方面又將人的生命放置其中,對比出人對生命理解的局限,給予人的生命一面鏡子,進行反思與觀照。同時,作者在想象的過程中應(yīng)當帶動讀者的想象。馮至尤其擅長為讀者留白:長久地仰望有加利樹的靈魂會感到悚然,風夜中的嗥聲對老人、孩童和母親是一種威脅,在麂子的兩角間能夠看見幻境。讓他感到悚然的是什么?他為什么感受到威脅?那是怎樣的幻境?如此種種,更能引發(fā)每個擁有不同生命體驗的人對自我生命的理解與感悟。

        2.更高的視野與認知。馮至散文的深邃內(nèi)涵,還體現(xiàn)在他超越人類社會的更廣闊高遠的視野上。在《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一文中,他自然地將生命、歷史與自然三者并置,從更高的視角展現(xiàn)出對個體生命與人類歷史的全新理解。文中,作者拒絕研究和想象的山村,其實始終閃現(xiàn)在文章的各個角落。這一方面與寫作的背景有關(guān),那個遭遇浩劫而隱沒的山村與作者身處的時代有著某種共鳴;另一方面,作者試圖從自然的本質(zhì)出發(fā),還原歷史興衰的本質(zhì)與生命自然更迭的一致性,從中獲得安撫生命的力量,讓自己的精神得以繼續(xù)生長,學(xué)會等待與忍耐。

        話劇——時代的舞臺表達

        《茶館》在海外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是老舍最負盛名的文學(xué)著作,同時也是20世紀中國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這部話劇以老北京裕泰大茶館這個舞臺為核心,通過茶館的變化以及在茶館中活動的70多個各色各樣的人物,依次反映了老北京50多年的歲月里三個時代的真實社會風貌。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作者有意地在這個茶館中聚焦當時重要的政治事件,巧妙地展示出當時的人民與三個舊時代的矛盾沖突,以揭示“葬送三個舊時代”的創(chuàng)作意圖。

        課本點擊

        茶館(節(jié)選)

        老 舍

        宋恩子 等等!

        常四爺 怎么啦?

        宋恩子 剛才你說“大清國要完”?

        常四爺 我,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

        吳祥子 (對松二爺)你聽見了?他是這么說的嗎?

        松二爺 哥兒們,我們天天在這兒喝茶。王掌柜知道:我們都是地道老好人!

        吳祥子 問你聽見了沒有?

        松二爺 那,有話好說,二位請坐!

        宋恩子 你不說,連你也鎖了走!他說“大清國要完”,就是跟譚嗣同一黨!

        松二爺 我,我聽見了,他是說……

        宋恩子 (對常四爺)走!

        常四爺 上哪兒?事情要交代明白了?。?/p>

        宋恩子 你還想拒捕嗎?我這兒可帶著“王法”呢?。ㄌ统鲅袔е蔫F鏈子)

        常四爺 告訴你們,我可是旗人!

        吳祥子 旗人當漢奸,罪加一等!鎖上他!

        常四爺 甭鎖。我跑不了!

        宋恩子 量你也跑不了?。▽λ啥敚┠阋沧咭惶?,到堂上實話實說,沒你的事!

        作者簡介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現(xiàn)代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是我國“五四”以來新文學(xué)的開拓者之一,是享有世界聲譽的著名作家,曾被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因被迫害投湖自盡。

        老舍一生寫了約800萬字的作品。代表作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兒》《斷魂槍》,劇本《龍須溝》《茶館》等。他的作品以獨特的幽默風格、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寫作背景

        1956年,毛澤東主席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鼓勵文藝繁榮發(fā)展。同年8月,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憲法通過,歌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范圍內(nèi)的普選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從戊戌變法開始,一直寫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普選,其中第一幕的場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館。后來,老舍與曹禺、焦菊隱等藝術(shù)家就這部作品進行了探討,他們一致認為第一幕茶館里的戲非常精彩,建議以第一幕為基礎(chǔ)發(fā)展成一個戲。老舍便于1956年創(chuàng)作了劇本《茶館》。1957年7月初,《茶館》發(fā)表在《收獲》創(chuàng)刊號上。

        全文賞析

        《茶館》一經(jīng)問世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guān)注。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這部劇共分為三幕。老舍圍繞老北京裕泰大茶館這個舞臺,分別截取了舊中國三個時代的橫斷面,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zhàn)勝利以后的半個世紀里,老北京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會現(xiàn)狀以及生活在那幾個時代中各階層不同人物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變遷。

        課文節(jié)選的是三幕中的第一幕——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清末時期。此時,劇作中的主要人物都處于青壯年時期,裕泰大茶館也正熱鬧興隆,茶館老板王利發(fā)精神抖擻地穿梭于各色茶客之間,社會各階層人物也逐一登場:提著鳥籠、禮多人不怪的松二爺,喝茶從不付錢的算命先生唐鐵嘴,信洋教當洋差的馬五爺,說媒拉纖的劉麻子,要賣女兒活命的窮苦百姓康六,康六將要被賣給老太監(jiān)當老婆的年僅十五歲的女兒康順子,七十多歲的龐太監(jiān),主張實業(yè)救國的茶館房東秦仲義,正直敢言、痛恨洋人洋貨的常四爺,特務(wù)宋恩子和吳祥子,流氓頭子、負責說和的黃胖子……第一幕中,圍繞這些人物大致出現(xiàn)了以下情節(jié):馬五爺施威——康六賣女——常四爺罵洋貨——鴿子之爭——秦仲義夢想實業(yè)救國——秦仲義與龐太監(jiān)的交鋒——茶客對話——常四爺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龐太監(jiān)買妻。就這樣,各種身份殊異、性格鮮明的人物同處于一個舞臺空間之中,他們面目分明、鮮活生動,以富于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語言和禮俗,展示了那時社會的市井百態(tài)。他們彼此之間的沖突矛盾,匯集在一起就指向了人民與那個舊時代的矛盾,合起來就是一幅清末老北京真實社會風貌的巨幅畫卷。

        學(xué)習(xí)札記

        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從《茶館》看老舍話劇的藝術(shù)特色

        《茶館》是老舍戲劇創(chuàng)作的高峰之作。無論是情節(jié)構(gòu)思,還是人物形象,抑或是語言風格,《茶館》都體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1.構(gòu)思獨特,情節(jié)設(shè)計和推進形式新穎。“大茶館小社會”的獨特構(gòu)思不僅給劇中眾多人物的出場提供了一個獨特而集中的舞臺空間,也使得劇中的人物活動有了現(xiàn)實依托。正因為茶館是社會各色人物的聚集處,這里所發(fā)生的事情才有沖突出現(xiàn),且這些沖突又是真實可信的。同時,一幕戲劇中的故事情節(jié)并非完整,戲劇沖突也是散點式存在,但依托于人物之間的對話,戲劇沖突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故事情節(jié)也由此一幕幕推進,直到高潮和結(jié)尾。通觀全劇,這種巧妙的設(shè)計更能突出當時社會的尖銳矛盾,讓觀眾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的本質(zhì)。

        2.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恫桊^》這部劇作出場人物多而雜,而老舍用神來之筆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具體而言,老舍在人物塑造時秉承以下原則:主要人物(如王利發(fā)、常四爺、秦二爺)自壯到老,貫串全??;次要人物(如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父子相承;無關(guān)緊要的人物(如各位茶客)一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每個人物角色不僅說自己的事情,同時又與那個時代發(fā)生關(guān)系。這樣一來,劇中的人物不僅個性鮮明、多而不亂,而且人物的成長和經(jīng)歷又能自然而然地推動故事的發(fā)展,幫助揭示作品的主旨。

        3.個性化的京味語言。老舍善于從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發(fā),用符合人物個性的地道北京方言給角色注入靈魂。如“歇歇腳”“喝喝茶”這種旁白中出現(xiàn)的AAB式動詞疊加就寫出了老北京人來茶館喝茶時的休閑之意;再如最具代表性的北京話中的兒化音——松二爺在被特務(wù)押走時說:“嗻,還是黃鳥!我餓著,也不能叫鳥兒餓著!”兒化音的出現(xiàn)使得人物的形象立刻鮮活起來,其中所傳遞出的人文信息也更加豐厚。

        作為一個成熟的劇作家,老舍的話劇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故而能夠貼近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也是老舍的劇作藝術(shù)魅力所在。

        技法延伸

        寫作中語言的錘煉

        無論是作家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還是學(xué)生的作文寫作,語言的運用都是寫作中要仔細斟酌的重要方面。語言運用首先要做到規(guī)范、準確,在此基礎(chǔ)上追求新穎與獨特,富有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性。如何錘煉語言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推敲詞語

        錘煉語言,要推敲詞語。經(jīng)典作品中詞語推敲的事例大家已經(jīng)耳熟能詳,實際上當代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同樣重視推敲詞語。如散文家傅菲的散文作品《大地的理想》中的一段文字:

        路邊兩排柳樹,柳枝垂下來,可以想見的是,春風一日暖一日,迎春花還沒完全炸開花苞。柳枝芽細細地發(fā)青,枯黃的枝條水腫似的發(fā)脹、轉(zhuǎn)青,樹根的苔蘚往上爬,淌出水漬。山櫻花在山間飄蕩著白雪般的花瓣,柳條葳蕤,暖風和面,進村的人不自覺地唱起了歡快的歌謠。村前是幾千畝的田畈,在一個面上攤開,細雨中,素凈、灰白的稻茬像是另一種古老的時間。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對詞語的運用頗值得玩味。動詞的運用,如“迎春花還沒完全炸開花苞”中的“炸”字,使人不禁想象迎春花將在春風中恣肆綻放的景象;“在一個面上攤開”中的“攤”字,有化靜為動之效,給人以千畝田畈徐徐展開延伸向遠方的感受。形容詞的運用,如“細細”“葳蕤”“灰白”等,從形態(tài)、色彩等方面描繪事物的特點,使人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富有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又如2021年高考北京卷優(yōu)秀作文《這,才是成熟的模樣》中的一段文字:

        他頓了頓,又說:“我在這里看守儀器數(shù)據(jù)。”他決然地轉(zhuǎn)身,佝僂著背,把機密文件一疊一疊整齊地摞在沙丘后。又一陣風起,黃沙席卷而來,隊員們服從命令,加快了步伐。我悄悄回頭望,老李坐在沙丘背后,握著一支筆,埋頭在我的數(shù)據(jù)本上寫著些什么。大漠的盡頭遙遠得無法用目光丈量,氣溫隨著落日西沉而驟降,我離他越來越遠,卻從未這么靠近。

        在這一段中,考生對詞語的推敲增強了文字的表現(xiàn)力?!皼Q然”凸顯“轉(zhuǎn)身”之快,而背之“佝僂”描繪出人物行動艱難卻又努力的樣子。一個“摞”字和“一疊一疊”前呼后應(yīng),準確地表現(xiàn)出人物將文件重疊放置的情態(tài)。寫周圍的環(huán)境,用了“席卷”和“驟降”等詞語,將黃沙的肆虐和氣候的突變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整段文字用詞精當,描寫十分傳神。

        2.靈活句式

        錘煉語言,要靈活運用句式。大家較為熟悉的有整句散句、長句短句、陳述句疑問句等。在寫作中,要根據(jù)表情達意的需要靈活使用。如張瑩瑩的散文《溫熱》中的一段文字:

        我心里暗呼一聲,糟糕。靠馬路沿停下,跑過去。是一只成年公貓,除了耳朵和尾巴是橘色紋路,身上全白,沒有血跡,沒有碾壓的痕跡,估計是幾分鐘前剛被路過的車輛撞飛的。體溫仍在,但是它像塊抹布垂在手里完全沒有反應(yīng),一只眼睛閉著,一只半睜。探手摸胸腹,也是柔軟溫暖,體溫尚在,但是沒有明顯的呼吸和心跳。

        作者在這段文字中多用短句。相比長句,短句簡潔明快,適合表現(xiàn)緊張、激動、興奮等情緒。文段寫“我”看到一只被撞的貓后的心理和舉動。由于“我”對貓的生死十分關(guān)切,因此“糟糕”“跑過去”“探手摸胸腹”等短句的運用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我”當時內(nèi)心的緊張和行動的迅速。

        又如2021年高考浙江卷優(yōu)秀作文《身無外物 心懷得失》中的一段文字:

        對于個人,得失應(yīng)體現(xiàn)為愛與奉獻。父母對孩子的愛,豈止是得失的計算?夫妻之間的愛,哪有得失的說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陌生人之間的鼓勵,網(wǎng)絡(luò)上的隔空喊話,為有需要之人送去的祝福與物資——這些跨越山海的愛,得者溫暖,失者幸福。你在、我在、大家在,得失楚人弓,憂喜塞翁馬,得失的起點是愛,終點是愛,過程也是愛。

        在這段文字中,考生首先在陳述句之后連用兩句反問,以強調(diào)的語氣指出愛從來不是得失的計算。接著,使用“得者溫暖,失者幸福”“得失楚人弓,憂喜塞翁馬”“得失的起點是愛,終點是愛,過程也是愛”等整句來闡述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愛與奉獻。多變的句式令語言表達富于變化,整句的運用使文字節(jié)奏鮮明,對主旨的呈現(xiàn)起到了重要作用。

        3.巧用修辭

        錘煉語言,要巧用修辭。修辭手法多種多樣,在寫作中要根據(jù)表情達意的需要巧妙運用,以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如散文家劉麗麗在作品《寒露的雨》中寫道:

        雨后的蛙聲類似于低音號,把號聲拉長,加上雨霧帶來的濕氣,聲音越發(fā)變得沉悶。它們在做一種最基本的音階練習(xí)。當你腳步朝著灌木叢中的它們靠近,這種演奏慢慢停下,當你走遠了,練習(xí)繼續(xù)進行。這樣的演奏方式讓人聽出許多漫不經(jīng)心,似乎一個早就功成名就的演奏家,已經(jīng)過上了舒適生活,但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興趣愛好,依然時常把樂器拿到太陽光下檢視一番。演奏者除了蛙類,還有一種秋蟲,在雨霧里毫不怯場地歌唱,它們的調(diào)子比較嘹亮。一低一高,雙聲部的演奏給灌木叢增加了立體感。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運用了比喻、比擬和對比的修辭手法。蛙聲的特點不易形容,作者巧妙地把蛙聲比喻為低音號發(fā)出的聲音,以早就功成名就的演奏家日常演練的狀態(tài)來描繪蛙聲給人的感受,從而將蛙聲漫不經(jīng)心的特點直觀地傳遞給讀者。最后兩句描寫秋蟲運用了比擬手法,賦予秋蟲以人的行為和心理,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蟲聲的嘹亮與蛙聲的漫不經(jīng)心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對兩種聲音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又如2018年高考上海卷優(yōu)秀作文《細薄的繭》中的一段文字:

        需要與被需要的心態(tài),二者就像每個人身上細密的絲線,將自我與世界緊密相連。只是有些人對于被需要的渴望過于強烈,反而在太厚的繭中迷失了自我;有些人卻在細薄的繭中蛻變,最終那些絲線不再成為束縛,而是成為孕育偉大生命的搖籃。這就是人在面對被需要的渴望時所實現(xiàn)的一種對于自我的超越。

        考生將需要與被需要兩種心態(tài)比喻成絲線以及可能會構(gòu)成的繭,并進一步分析了兩者關(guān)系所構(gòu)成的兩種結(jié)果,一種是被束縛而迷失,一種卻能破繭成蝶,完成超越??梢哉f,考生嫻熟地將比喻運用到說理的過程中,將相關(guān)的喻體聯(lián)系到一起,從而清晰形象地闡釋了人在面對被需要時應(yīng)當采取的合理態(tài)度,也為下文進一步展開論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4.兼具情理

        錘煉語言,要寫出情趣和理趣。記敘文和議論文的語言有不同的要求,記敘文寫出情趣,議論文寫出理趣,也應(yīng)該是語言錘煉的重要方面。如安石榴的微型小說《那個年三十》中的一段文字:

        我從外面回來看了看廚房,門緊閉著,我知道我媽在里面。我推門進去,蒸騰的煙霧中,我媽和我哥哥回頭張望,一臉驚恐的樣子。哥哥兩只手正抓著大塊骨頭,上面的肉可多了。我撲了上去,我媽飛快地從一個大白瓷盆里拿出另一塊肉骨頭,遞給我說:“趕緊地,悄沒聲地跟你哥哥去小屋吃?!?/p>

        “驚恐”一詞生動描繪出媽媽背著家人給哥哥吃肉被撞破時母子二人下意識的慌張,在“蒸騰的煙霧”中更顯出日常生活的煙火氣。哥哥“抓”的動作、“我”“撲”的舉動富有童趣,將肉骨頭對小孩子的吸引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媽媽“飛快”把肉骨頭遞給“我”是為了息事寧人,拿美食堵住“我”的嘴,是尷尬中的無可奈何與急中生智。這段文字生動展現(xiàn)了多子女家庭中極富生活氣息的日常,情趣盎然。

        又如2021年高考上海卷優(yōu)秀作文《時間改變了什么》中的一段文字:

        盡管如此,有些事物即使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恐怕也永遠不能被完全認識。例如數(shù)千年來人們仰望著、叩問著的那片浩瀚星空,例如老子口中那化育萬物的無名大道??墒?,不能被完全認識,不代表沒有價值。認識自身與認識外界事物同等重要,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所寫的:“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些事物讓人意識到自身的渺小和認識的有限??墒侨祟惖膫ゴ缶驮谟谌藗円恢痹谔剿?、突破自己認識的邊界,不斷克服自身的局限、時代的局限、智慧的局限。

        考生在這段文字的語言運用中注意到了表達的嚴謹和邏輯的推進。“恐怕也永遠不能被完全認識”中的“完全”使說理避免了絕對化,觀點的表達更為理性和辯證,增強了說服力。最后一句中“自身的局限、時代的局限、智慧的局限”,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有精心的推敲,三種局限層層遞進,邏輯嚴密而表達準確。這些于細微之處對語言的錘煉,使文章更富有哲思和理趣。

        寫作示范

        課本原題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無論是追求語言的準確、清晰、恰當,還是生動、形象、傳神等,都和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有關(guān)。推敲錘煉,尋找最合適也最能出彩的字句,應(yīng)當成為我們表達的追求。本單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語句,如:《阿Q正傳》中,多次用“飄飄然”來表現(xiàn)阿Q精神勝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馮至筆下,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所有這些,都是作者錘煉出來的精彩語言。結(jié)合本單元課文中的實例,探究語言的表述技巧,選擇一個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語言鑒賞札記。

        思路點撥

        對文學(xué)作品的語言進行鑒賞,可以從詞語的推敲、句式的特點、修辭的運用等方面展開。品味詞語的推敲,一般從動詞和修飾性詞語(形容詞、副詞等)入手。這兩類詞語能夠生動表現(xiàn)景物的特征,展現(xiàn)人物的行為、心理和思想感情,使描寫更為準確、生動和傳神。在閱讀作品時可以將這兩類詞語圈劃出來,細細品味其中的妙處。句式一般包括整句散句、長句短句、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等。對不同句式的表達特點要有初步的了解,在閱讀中要能夠辨識出常用的句式,并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賞析句式運用的獨特之處。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排比、對比、反問、設(shè)問、借代、通感等。對于修辭手法的賞析,同樣不能機械地套用術(shù)語,而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賞析其表達效果,從而真正品味語言在細微處的運用之妙。

        佳作示例

        構(gòu)思巧妙,飄逸輕靈

        ——《再別康橋》語言鑒賞札記

        文/陳天意

        有著“現(xiàn)代柳永”之稱的徐志摩,其詩作《再別康橋》語言清新華麗,節(jié)奏委婉舒展,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清新美感。這種美感表現(xiàn)在節(jié)奏韻律、意象運用和詞語推敲等方面。

        首先是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全詩共七節(jié),每節(jié)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用韻精巧,韻勢上嚴守二、四句押韻。同時各句長短不一,產(chǎn)生了回環(huán)交織之美。節(jié)內(nèi)雙行各自都押韻,基本上每節(jié)換一韻。如第一節(jié)中“來”和“彩”押“ai”韻,第二節(jié)換韻,押“ang”韻。有的節(jié)與節(jié)之間前后勾連,如第二節(jié)的“艷影”與第三節(jié)的“青荇”。還有節(jié)與節(jié)之間的前后銜接,如第四節(jié)末的“夢”與第五節(jié)開頭的“尋夢”、第五節(jié)末行與第六節(jié)首行的“放歌”的頂真,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因此這首詩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形成了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往復(fù)的韻律美感。

        接下來談?wù)勔庀笾?。詩作中的意象極富審美意味。如“金柳”,是詩歌語言陌生化的表達。柳樹明明是綠色的,詩人卻用金色修飾。但仔細想來,一個“金”字傳神地描繪出柳樹在夕陽映襯下給人帶來的獨特視覺感受。又比如“軟泥”“青荇”,“軟”與“青”將康河的柔和與清麗之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傊娙思那橛凇霸撇省薄敖鹆薄败浤唷薄扒嘬簟钡壬拭鼷愑忠馓N豐富的意象,描繪出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含蓄表達出對康橋的愛戀、對離別的哀愁以及對往昔的留戀。

        最后說一說詞語的推敲。作者開篇連用三個“輕輕的”,依依不舍中又夾雜著離別的感傷和寂寞;而“作別西天的云彩”,開篇就奠定了整首詩凄婉的情感基調(diào)。結(jié)尾連用兩個“悄悄的”,并再次運用“云彩”這個意象,以靜襯動,體現(xiàn)出一絲無奈落寞。這與開頭形成完美的呼應(yīng),將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相糅合,營造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含蓄婉約的古典式意境。在這首詩中,動詞的運用亦是亮點。如“招搖”“揉碎”等動詞就很有表現(xiàn)力:“招搖”貶義褒用,將青荇人格化,把青荇隨波搖動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得生動傳神;“揉碎”兩字則傳遞出輕柔之感,與康橋?qū)庫o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相吻合,也與詩人內(nèi)心對康橋的柔情相呼應(yīng),令讀者回味無窮。

        在康橋,徐志摩重回自然的懷抱,倚橋看柔波、騎車追落日、撐篙蕩康河,大自然為其憂思、苦愁注入靈感,使其在動蕩的時局、苦悶的生活中,依然保有一份激情與愛。全詩生動傳神的語言表達將這種思想感情飽滿而詩意、巧妙而飄逸地表達了出來。

        /點評/

        鑒賞詩歌,與鑒賞散文、小說、戲劇作品有所不同。作者抓住《再別康橋》對韻律的安排、意象的選擇和詞語的推敲進行語言的品味,是符合詩歌語言鑒賞基本路徑的。鑒賞中,作者選取了“金柳”“招搖”“揉碎”等最具有代表性和表現(xiàn)力的詞語,并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挖掘出了《再別康橋》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獨特美感,文意緊湊,筆力集中,論述深透,是一篇鑒賞現(xiàn)代詩歌語言的典范佳作。

        猜你喜歡
        語言
        詩之新,以語言創(chuàng)造為基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1:28
        (n,k)-語言及左-(n,k)-語言的一些性質(zhì)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日常語言與播音語言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4
        語言技能退化與語言瀕危
        我有我語言
        論語言的“得體”
        語文知識(2014年10期)2014-02-28 22:00:56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日本女优激情四射中文字幕| av高清在线不卡直播| 亚洲成av人影院| 性夜影院爽黄a爽在线看香蕉| 亚洲精品一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熟女天堂久久天堂| 午夜福利理论片在线观看播放| 性色av闺蜜一区二区三区| 二区三区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二三四五六七区| 中文字幕乱码熟妇五十中出|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www久久久888| 日本一区二区三级在线|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欧洲+综合| 美女被射视频在线观看91|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粗暴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播放| 99久久亚洲精品加勒比| 女同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 日本韩无专砖码高清| 无遮挡很爽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黄片在线播放视频 |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91AV免费播放| 夜晚黄色福利国产精品| 无码吃奶揉捏奶头高潮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动态图| 综合色久七七综合尤物|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成人大片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V日韩V精品v无码专区小说|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