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君 劉惠媛
索爾·貝婁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1976年因其作品“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索爾·貝婁的首部作品《晃來晃去的人》采用日記體的形式,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繪了猶太青年約瑟夫在等待入伍期間的生存狀態(tài)。這本小說奠定了他此后作品當中主人公的基本情況——他們都是知識分子,是生活在大都市的現(xiàn)代人,他們痛苦、執(zhí)著地尋找人生的價值,成為猶如浮萍的“晃來晃去的人”。索爾·貝婁出生于猶太家族,深受猶太文化的影響。猶太人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將與妻子的關系看作家庭幸福的關鍵。索爾·貝婁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積極倡導兩性和諧,尊重女性,渴望兩性平等的婚姻關系,其作品中也有體現(xiàn)。雖然這部小說是男主人公的日記,但是其中對于女性的描寫也足夠細膩,并且索爾·貝婁善于從語言、行動入手刻畫人物形象。在這部小說當中,圍繞男主人公約瑟夫的女性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妻子艾娃,第二類是岳母阿姆斯塔太太、侄女艾塔、嫂子朵麗,第三類是女性知心朋友吉蒂·多姆勒。
一、獨立女主人公艾娃
《晃來晃去的人》當中對女主人公艾娃雖然沒有過多的話語描述,但是可見其性格活潑,并且崇尚女性應當獨立的信仰。丈夫約瑟夫辭去工作在家等待入伍通知的時候,整個家庭的支出全部來源于艾娃一個人在圖書館工作的微薄收入。她沒有對失去目標的丈夫不滿,反而鼓勵丈夫好好珍惜這段自由自在的時光。約瑟夫以愉快的調子說起她對此的態(tài)度:“她宣稱這對她不是負擔,還勸我借此機會好生自由自在幾天,讀讀書,痛痛快快地玩一玩,要不,一參軍就玩不成了?!闭缂s瑟夫說:“我的新書源源不斷。我老婆經常帶來些書,指望我去閱讀。”艾娃一直希望約瑟夫可以多閱讀,多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她希望丈夫重新?lián)炱饸v史專業(yè)的書籍,甚至可以努力在自己的專業(yè)方面做出一定成績,哪怕約瑟夫在畢業(yè)以后從未從事和歷史有關的工作,而是屈服于社會的壓力,在旅游局里做著一份可有可無的工作來維持生計。由此可見,艾娃有獨立與遠見,也正是艾娃的能力支撐著整個家庭繼續(xù)完好地經營下去。在生活當中,艾娃十分關心約瑟夫,而過分關心對于約瑟夫來說也有一定的管束效果,如“我很少走長路,由于缺乏鍛煉,體重日益增加。艾娃對此不滿”。在飲食和衣著上,艾娃也會對約瑟夫進行約束。在人際關系方面,艾娃也會適當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在朋友聚會當中,約瑟夫本不想去,但是艾娃堅持參加,因為她認為朋友之間需要一定的交流來維持感情,最終他們參加朋友敏娜的晚會了。在哥哥阿摩斯家吃飯時,哥哥塞給約瑟夫幾件衣服,約瑟夫硬是拒絕,但是艾娃苦苦哀求:“收下吧,約瑟夫,把東西收下吧?!卑拮龀鲞@樣的行為,一方面是考慮他們如今的經濟情況的確需要哥哥的幫助,另一方面是需要維持和哥哥的關系,不能一味拒絕而導致與哥哥的
感情疏遠。
按理說,夫妻二人之間應當互幫互助、相互扶持,感情也更深厚。與之相反,約瑟夫不但不體諒艾娃的辛苦與付出,甚至對于艾娃十分不滿。在約瑟夫的眼中,“艾娃是一個沉靜的女子。她身上有一種東西阻礙你跟她交談。我們不再對彼此傾訴心曲。事實上,有很多東西我都不能跟她提起”。在艾娃看來,從市區(qū)取錢帶到家中,路途當中可能會遇到搶劫,約瑟夫卻不屑一顧,只是對行長的刁難耿耿于懷,他認為在取錢的過程當中受盡恥辱,因此拒絕再次去那個銀行取錢。艾娃在宴會上不聽他的勸誡稍微多喝了一點酒,約瑟夫便對艾娃大發(fā)雷霆。這就是典型的“父權制”家庭模式:男子在家中起著榜樣和表率的作用。但是艾娃在家庭當中才是起支撐作用的人,父權制由此崩塌,導致了夫妻關系的不和諧。
盡管艾娃本身是一個獨立女性的形象,但是為了家庭的和諧,她也在不斷作出讓步與妥協(xié)。艾娃本身對服飾、美容、家具、娛樂、神秘小說、時裝雜志興趣盎然,她不斷學習自己認為有益的東西,但是丈夫對此不屑一顧,因此她在丈夫面前有所遮掩。文中曾說:“艾娃在十五歲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她的好惡觀念?!闭窃谶@一年,她與約瑟夫相遇了,出于一定的原因,她將丈夫不喜歡的擱置一旁。對于丈夫的建議,如多看書,看《瓦爾登湖》,她也放在心中,即使沒有立即執(zhí)行,在有時間與精力的時候都盡力完成。從她的行為中也可以看出她也有傳統(tǒng)女性的品質,如在無法自己做主的時候都是選擇聽從丈夫的話。除此之外,她善于處理家庭當中的人際關系。丈夫與岳父岳母、父親繼母甚至與哥哥嫂子一家關系都十分微妙,但是艾娃在其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維持著整個家庭表面上的和諧,巧妙地協(xié)調和處理丈夫與其他人由于價值觀不同所產生的矛盾。
二、言語打擊者艾塔和阿姆斯塔太太
在文中,對于侄女艾塔和岳母阿姆斯塔太太的描寫主要集中于她們的言語。開頭交代岳父阿姆斯塔老人病倒了,艾娃嫌棄母親笨手笨腳,便叫約瑟夫去幫忙,出現(xiàn)大量描述阿姆斯塔太太的片段:“我發(fā)現(xiàn)阿姆斯塔太太又要鋪床,又要做飯,又要照料丈夫,同時還要忙著接電話。電話連五分鐘的空閑都沒有。她不厭其煩地向每個打來電話的朋友嘮嘮叨叨地訴苦?!睆募s瑟夫的角度來說,阿姆斯塔太太忙于向親友訴苦,抱怨丈夫的糟糕病情,需要不斷花時間與精力來照顧丈夫,在女兒與女婿眼中,她的照顧并不合格。阿姆斯塔太太接受約瑟夫的幫助以后,并未對他表示任何謝意,甚至在親友面前大肆吐槽女婿整天無所事事:“我的艾娃的女婿約瑟夫來這里幫忙。他現(xiàn)在不工作,正等著參軍呢,所以整天沒事干。”對于約瑟夫來說,和阿姆斯塔太太相處的所有時間幾乎都在被言語攻擊,如工作能力、對待艾娃的態(tài)度甚至約瑟夫本人的外貌。
約瑟夫的侄女艾塔完全是一個任性的小姑娘,她家庭條件優(yōu)越,因此對于貧窮的約瑟夫不屑一顧。她喜歡各種奢侈品、豪車,和富家公子一起揮霍時間與金錢。哥哥和嫂子朵麗把艾塔養(yǎng)大就是想用以說明貧窮與其說丑惡,不如說是低賤,以便讓她體會到,她這個富翁的女兒,跟生活單調、身居陋室、沒有仆從、穿著低劣、缺乏自尊以致負債累累的人們真有天壤之別。在約瑟夫眼中,“艾塔是個虛榮的姑娘。我斷定她在鏡子前消磨過許許多多時光”。因此,約瑟夫“想方設法感化這個姑娘:給她送書;在她過生日時,送給她成套的唱片……但當她十二歲時,我開始給她補習法語,作為拓寬其他學科的一種手段”。但是,約瑟夫的傳教熱忱暴露得太早了,還沒來得及取得她的信任。她對自己的母親說約瑟夫教給她“壞東西”。約瑟夫無法解釋他是在試圖“拯救”艾塔。因此,艾塔十分討厭這些課程,進而也十分討厭約瑟夫。約瑟夫在管教她時打了她一下,她便誤導其他人以為約瑟夫對她有什么越界的想法,甚至在面對家人的詢問與對峙時,誣陷約瑟夫偷看其母朵麗的首飾盒,圖謀不軌。
對于朵麗而言,她也并不認同約瑟夫的觀點,她認為女兒的消費觀毫無問題,并且教育朵拉厭惡下層階級的人,努力忘卻自己曾經也是那個階級出生的人,因此艾塔十分厭惡約瑟夫等一系列“窮親戚”,哪怕是自己的親叔叔。約瑟夫與女兒艾塔之間產生沖突之時,她完全沒有認為是女兒的責任,而是立馬睜大雙眼看著約瑟夫,詢問他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她圓睜的眼睛里包含著許多無法名狀的猜測和譴責。在日常的聚會當中,她努力維持愛國志士的形象,順應時勢,少發(fā)牢騷,但是卻在不知不覺當中表現(xiàn)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如無視政府控制皮革制品銷售的指令肆意囤積鞋子。她會有意無意間暗諷約瑟夫的貧窮與見識淺薄,在約瑟夫眼中,“她絕非圣人;可是現(xiàn)在,回顧她在昨天晚上的糾紛中所做的表演,我發(fā)現(xiàn)比起以往來她又向地獄邁進了一步”。
在與她們的相處當中,約瑟夫感受到自己被排斥、被疏遠,一直處于游離的狀態(tài),無法尋找到相同之處,但是他并沒有放棄自我,而是努力克制脾氣、短暫地掩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與她們維持表面的和諧。
三、溫柔的女性知心朋友吉蒂·多姆勒
對于約瑟夫來說,吉蒂·多姆勒給予他莫大的溫柔,讓他感到安心,但是也給他最后一擊。在約瑟夫眼中:“吉蒂——我并不是有意在這里貶低——是一個并不勤奮甚至也不太聰明的女子。她單純、熱情、性格爽快、講究實際?!敝坝捎诠ぷ髟?,約瑟夫曾為她安排了一次加勒比海之行,此后兩人便有了聯(lián)系,并且對于約瑟夫的已婚狀態(tài),她認為不足為奇。她說:“對于我,婚姻根本就不存在,有的只是人?!迸c此同時,約瑟夫在妻子的身邊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因為他應征入伍期間毫無經濟來源,全靠妻子養(yǎng)活,并且妻子也從之前的百依百順發(fā)生轉變,對于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再完全接受約瑟夫的建議。此時,吉蒂十分崇拜約瑟夫,對于約瑟夫充滿著渴望與需要的情感,因此約瑟夫在她身上能夠找到存在的意義,這也是他目前最急需的。并且約瑟夫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和艾娃曾經的回憶,如吉蒂此時也住在公寓樓,正如他們夫妻之前也是住在公寓里。公寓里面的記憶是美好與溫情的,但是在搬家之后,這些東西都消失了。吉蒂的家里十分臟亂,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打扮自己,以求約瑟夫的欣賞。他們之間談論著各種本該在夫妻之間所討論的家常話題,他們相互親近、欣賞,以微笑來展示欲望也同時限制著欲望。約瑟夫認為,熟悉的朋友不斷離開本市之后,他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分享想法的人,唯有吉蒂的家中才能給他放縱與舒適。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斷斷續(xù)續(xù),因為約瑟夫并沒有特別大的激情。對于吉蒂的魅力,除了溫順與容易到手之外,并沒有其他描寫。后來在他某天夜晚到吉蒂家尋找那本推薦給艾娃的書時,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被人替代了,他感到憎惡:“我走到外廳,心想此刻吉蒂一定又鉆進被窩,和她的伴侶(我尋找著措辭)重合到了一起。我的侵擾大概更激發(fā)了他的欲火。她有權做她想做的事,客觀上,我沒有反對的理由。但我還是莫名其妙地生悶氣,感覺受到了侮辱?!敝蠹賮硇旁儐柤s瑟夫最近為何不去看她,他沒有回信,而是撕掉信件來表明斷絕這段關系,回到家庭。
四、結語
在這個以男性為中心的文本當中,從男性的視角來分析女性,極易看出約瑟夫所喜歡的女性類型。從文中的三類女性可知,約瑟夫只能接受對自己溫柔的人。無論是妻子艾娃還是女性朋友吉蒂,初期都對約瑟夫百依百順,因此他們的關系十分融洽。而在女性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以后,他們的關系開始惡化,因為約瑟夫無法接受自己是一個存在感、奉獻感極低的人。他在社會上尋求不到存在的意義,在銀行辦理業(yè)務的時候都無法提供自己的姓,因此在周圍親近的人之間更加迫切需求存在的價值。而與岳母、侄女和嫂子的關系一直都只是維持著表面的和諧,甚至表面的和諧都難以維持,因為她們都瞧不起約瑟夫。在岳父岳母眼中,約瑟夫貧窮、無能,不但無法養(yǎng)活自己的女兒,甚至在家無所事事,依靠女兒養(yǎng)活。對侄女、嫂子而言,他貧窮并且十分清高,他們瞧不起自己的哥哥依靠女人促使自己的地位上升,但是他本身所做的事情也沒有任何區(qū)別,因此對他十分不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約瑟夫沒有歸屬感,認為自己是一個“漂浮”的人,希望可以去部隊接受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安排。在文章的最后他也說:“我不再對自己負責了,我為此而喜悅。我掌握在別人手中,卸下了自決的包袱,自由取消了?!彼耆プ杂桑且哺械绞肿杂?,為此感到開心。
(大連大學英語學院)
作者簡介:陳美君(1997—),女,江西九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