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于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關于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一詩中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睂椨饘帪橛袼椤⒉粸橥呷挠⑿蹥飧抛鞒龈叨仍u價和贊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闭J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兩千多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么項羽當年為什么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jù)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jù)《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后,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墒琼椨饏s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犊ぐ?,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jù)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并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于是選擇一死了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于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于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余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他還通過《括地志》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經(jīng)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于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于《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并導致了以后的以訛傳訛。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著名史學家計正山先生依據(jù)《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為項羽并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
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范圍,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zhàn)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但這種說法同樣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根據(jù)《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兩漢時期的東城縣,是江淮之間的一個轄境廣闊的大縣。晉太康六年在東城縣界設置單獨的烏江縣。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和州志補沿革》曾指出:“秦為九江郡之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晉太康元年屬淮郡,其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币簿褪钦f,在楚漢戰(zhàn)爭時期,東城是一個范圍廣闊的行政區(qū)域,烏江是包括在東城縣內的,因此司馬遷所說的“身死東城”與“烏江自刎”并不矛盾。這樣看來,項羽的確是死于烏江,司馬遷所處的年代距離楚漢戰(zhàn)爭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而且他治學嚴謹,在項羽之死這樣的大問題上應該不會妄自猜測。而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
(摘自《科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