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了,看著他的遺像,我很悲傷。回想起半個多世紀的父子關系,大部分時間驗證了那句俗話——“無仇不父子”。
和很多父親一樣,我的父親也很強勢,希望兒子什么都聽他的,這或許就是父子間“仇”的主要來源。不過近幾年,父親開始反省,坦言他的許多安排是錯的,比如當年他讓我放棄當教師的機會,后來我開始了在職場的漂泊……
父親的反省,讓我了解到他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只是自身眼界所限,常常好心辦了錯事。近幾年,我們增進了對彼此的理解,父子關系漸漸融洽。
一位主持人曾說,當年他大學畢業(yè)準備去廣東闖蕩,父親則為他在家鄉(xiāng)找了個“鐵飯碗”。雖然他父親覺得自己的安排更穩(wěn)當,但還是尊重了兒子的選擇,因為老人家怕自己的安排,影響了兒子今后的發(fā)展。
父子想要無“仇”,其實很簡單,當父親的常常重溫那句“兒孫自有兒孫?!保攀肿尯⒆舆x擇自己的路,“仇”多半就結不下了。
(摘自《今晚報》 蘭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