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間,這個社區(qū)經歷了兩任社區(qū)書記,她們使“社區(qū)”這個組織在社會化轉型過程中發(fā)揮出巨大的能量,她們本人也因為極強的個人魅力使自己與整個社區(qū)牢牢地嵌套在一起。
伴隨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大批的計劃經濟模式中的“單位人”漸漸演變成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人”。社會身份的改變決定了生存狀態(tài)的改變,這部分“社會人”的生活由誰來管?這一問題不可回避地擺在了中國政府的面前。于是,“社區(qū)”作為一種新事物于二十多年前悄然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建設與發(fā)展,中國的社區(qū)作為嶄新的社會細胞漸漸為大眾所認識。二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是如何走過來的?在認識上又是如何由陌生走向熟知,由輕視走向關注?社區(qū)工作者的職責在這一過程中又發(fā)生了何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大而龐雜,但又實實在在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時刻牽動著我們的生活。
出于尋找答案的初衷,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一個社區(qū)。60年間,這個社區(qū)經歷了兩任社區(qū)書記,她們使“社區(qū)”這個組織在社會化轉型過程中發(fā)揮出巨大的能量,她們本人也因為極強的個人魅力使自己與整個社區(qū)牢牢地嵌套在一起。
坐標:沈陽市鐵西區(qū)興華街道九委社區(qū)。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兩位,一位是前任社區(qū)書記,已經85歲高齡但仍然活躍在社區(qū)工作和公益服務一線的黃鳳珍,大家更愿意稱呼她“黃大媽”。另一位是現(xiàn)任的社區(qū)書記,58歲的楊麗華,在她的帶領下,九委社區(qū)拿到了幾乎所有的國家級榮譽。
大家稱呼她們“小巷總理”,莊重、親切之余還有些俏皮。
“小巷總理”黃鳳珍
“小巷總理”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2000年前后,但并沒有叫開。直到2006年,電影《小巷總理》讓大家看到了社區(qū)工作的繁忙、瑣碎而又責任重大,不可或缺,此后,“小巷總理”才成了社區(qū)書記的代稱。
其實,早在200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到沈陽視察下崗再就業(yè)工作,在聽取黃鳳珍——今天故事的第一個主人公關于社區(qū)低保和再就業(yè)的工作匯報時,被她一套一套的“土嗑”和管用的“笨辦法”逗得合不攏嘴,握住她的手親切地說:“你這‘小巷總理’做了那么多好事、實事,比我這個國務院總理做得都多,你真了不起!小巷總理——黃大媽名副其實?!?/p>
由此,“小巷總理”成了黃鳳珍的標簽。
初次見到黃鳳珍是在2021年冬月。這位已經85歲高齡的老人穿著一件紅色的毛坎肩,正在社區(qū)的會議室里安排藝術團的演出事宜,一見面就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很難想象這是一位耄耋老人身上的精氣神兒:說話嗓門大,底氣十足,快言快語,腿腳靈便。從25歲到71歲,她在這個社區(qū)整整工作了46年。截至2008年9月,從社區(qū)主任位置上退下來,她已經出任了九委社區(qū)終身名譽主任、興工街道黨校名譽校長,可是,她組織的“黃大媽愛心團隊”“黃大媽藝術團”至今仍然活躍在社區(qū)。黃鳳珍說:“干了這么多年的社區(qū)工作,最離不開的就是我那些親如家人的居民們,只要我還能動,能干點事兒,我還得忙?!?/p>
在基層摸爬滾打了半個世紀,從俊俏的小媳婦到耄耋老人,她把青春與熱血、激情與愛心,全部投入到了為百姓服務當中,大家對黃鳳珍的稱呼也從“小黃”“黃姐”到“黃姨”,最后變成了全沈陽市民熟知的“黃大媽”。她見證了老工業(yè)基地的輝煌與陣痛,如今仍然與沈陽鐵西區(qū)一道,繼續(xù)挺起工業(yè)脊梁,加速新一輪振興。
黃鳳珍1937年7月1日出生,1955年從沈陽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到鐵西區(qū)保工街第三小學任教。1962年,因為婚后孩子太多,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她怕影響教學工作,主動向單位提出“精減”回家。那年,她25歲。
看到她一個師范畢業(yè)生在家?guī)Ш⒆?,當時的街道干部覺得太可惜了,就動員她到街道“幫忙”。黃鳳珍是個閑不住的人,想著在街道上班時間靈活,還不耽誤帶孩子,于是一口應承了下來。她怎么也想不到,這一“幫忙”就是整整60年。
上世紀60年代的街道,相當于現(xiàn)在的社區(qū),是最基層的居民自治組織,沒有財政撥款,沒有辦公地點,工作人員沒有工資,全是義務奉獻。提起當年,黃鳳珍笑著說:“人家說我傻,沒工資沒待遇的事,干得還挺起勁兒。當時孩子小,我就左手拉一個,右手領一個,背上背一個,身后跟著跑一個。每天去居民家檢查衛(wèi)生,調解鄰里之間矛盾,還要收糧證、戶口本,發(fā)肉票、布票、雞蛋票,投個蟑螂藥、老鼠藥啥的,每天都在忙乎。”
她從一點一滴做起,義務地為居民服務,不久她擔任了婦女主任,還在街道入了黨,后來又當上了街道主任、黨支部書記。直到1978年,城市人民公社改為街道辦事處。興工公社改為興工街道,六馬路街道改為第九居民委,41歲的黃鳳珍當上了居委會主任。
居民委就是為居民服務的
由于沒有經費,當時的辦公條件非常簡陋,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黃鳳珍家的大炕成了大家開會、辦公的地方。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居民有事找居委干部也不方便,于是黃鳳珍決定自己動手蓋間辦公室。她帶領居委會的幾位大媽,每天拉著小車出去撿磚頭、油氈紙、木頭,硬是用自己的雙手,挨著居民家的平房,蓋起了一間五六平米的小偏廈,再擺進幾張撿來的桌子當辦公桌。夏天外面下雨屋里漏,冬天點著火爐凍得直跺腳,但這就是第九居民委的辦公室,居民們再不用像過去那樣打游擊了,有事可以來這里解決。
上世紀80年代初,政府號召興辦第三產業(yè),為群眾服務,做到“事不出委”。黃鳳珍憑著自蓋辦公室的經驗,帶領居委會的幾位大媽開始備料,籌備蓋起了便民網點。得知橡膠三廠扒房子,黃鳳珍推著小車就去撿磚頭,一身汗,一臉土,鎬頭一掄一下午,磚頭瓦片一車車推回來,便民網點也一間間蓋起來,從小六路一直蓋到大六路,醫(yī)療站、自行車庫、電器修理部、青少年活動室、育紅班,還有崩爆米花的、攤煎餅的……總之,居民需要什么,黃鳳珍就做什么。
居民委是干啥的?黃鳳珍認為主要是為居民服務的,要讓住在這里的居民生活得舒適方便。
慢慢地,這些便宜的小網點已經不能滿足居民們的生活需要,為了保證“為生產為職工服務”,黃鳳珍領著居委會大媽們四處“化緣”——研究院、化工學院、醫(yī)院、部隊……所有的駐街單位讓她們跑了個遍,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蓋門市房。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黃鳳珍依然感慨萬千:“那時候各個單位的領導都支持我們,有的給磚瓦、預制板,有的給木頭、門窗。我的外甥當時在建筑公司當工段長,知道這事了,領著工人過來,沒幾天就蓋起了一百多平方米的門市房?!?/p>
就在這間門市房里,成立了服裝加工店、冷面店、修車點,再加上原有的那些便民網點,九委居民的生活瑣事基本上不出委就能解決了。
然而為了蓋這間門市房,黃鳳珍累得腳上只剩下一只襪子還渾然不知,依然在井底挖排水溝;為了守著堆在露天的物料,黃鳳珍七宿沒回家睡覺;為了感謝施工隊幫忙,黃鳳珍自掏腰包,在家燜大米飯,做豬肉燉粉條,每天招待大伙吃飯……那個年代,居民委沒有錢,黃鳳珍只靠著街道興辦的企業(yè),每個月領到24元的工資。“也不知道當年咋那么能干,我蓋的房子吊線老準了,簡易房蓋一間成一間,還都挺結實?!秉S鳳珍說。
1999年,沈陽實行居委會改革,鐵西區(qū)興工街道第六、第十三、第九居委會合并成立興工九委社區(qū),黃鳳珍以全票當選為社區(qū)管委會主任、黨委書記。
這是“天字號工程”
2000年前后,全國形成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國企職工下崗潮。當時沈陽有200萬左右的產業(yè)工人,其中90年代末期的下崗職工就高達100萬左右,作為老工業(yè)基地的沈陽鐵西區(qū),受影響程度更深。去工業(yè)化,雖然對于很多城市來說是必經之路,但去工業(yè)化的核心不是把工廠拆掉了事。拆掉曾經的工作場所很簡單,而增加新的就業(yè)機會才是目的。如何盡快滿足這些人的就業(yè)需求,是一件艱難的、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于是,這個大任務被拆分成若干個小單元,最終被以基層街道、社區(qū)為單位的“細胞組織”吸收、分解掉。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一直以“為居民服務”為目標的社區(qū)也把工作重點更具體化地聚焦在“再就業(yè)”上。當時的興工九委社區(qū)有2000多戶居民,卻有著近千人的下崗職工。
黃鳳珍看到,一些職工下崗后找不到工作,生活陷入困境,甚至引發(fā)了家庭矛盾、婚姻危機;還有一些下崗職工怨氣沖天,言行過激,上街堵馬路、找市長上訪,造成了社會的動蕩與不安。黃鳳珍著急呀!她理解那些下崗失業(yè)人員的心情,她也體諒國家的難處,那么她能做什么呢?
“不能把問題都推給政府,要想辦法發(fā)揮社區(qū)作用,幫這些下崗職工再就業(yè),這是穩(wěn)定社會的大事,是‘天字號工程’?!睆拇?,黃鳳珍把安置下崗失業(yè)人員再就業(yè)當作首要任務,大張旗鼓地開始運作。
“上級領導都管不好的事,你們幾個老太太就有本事給我們找到工作?”一個下崗職工不相信地問。
“放心吧,這個事我們一定能做好?!秉S鳳珍沒有說大話,她帶領著社區(qū)干部對下崗人員的情況展開拉網式調查,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及就業(yè)需求。為了安置好這些下崗職工,她整天往返于駐街單位之間,13家機關、17家企業(yè),她一天三趟地跑,就為了能開發(fā)出一些就業(yè)崗位。
看到家政服務是一個可以靈活安排就業(yè)的好項目,黃鳳珍就在全市第一個建立起家政信息就業(yè)服務站,對下崗職工開展就業(yè)培訓,并提供了保潔等70多項家政服務崗位。
她的身體里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執(zhí)著和韌勁,充滿激情和力量;她始終生活在基層,工作在一線,最懂那個時代的人關心什么,想要什么。
30來歲的小付下崗后賣過水果、蔬菜,可賣什么賠什么,為此妻子埋怨他,甚至差點離婚。黃鳳珍了解情況后,發(fā)現(xiàn)小付的性格比較細膩,人很聰明,就建議他去學習服裝裁剪。
起初小付不愿意去學,總覺得一個大老爺們兒做這個不太合適,但架不住黃鳳珍做思想工作:“你看那些高級裁縫,大多數(shù)都是男的,你這么聰明肯定一學就會。”另一方面,她又去聯(lián)系了在服裝廠退休的老裁縫陳師傅,希望他能幫忙收下這個徒弟,傳他一點手藝。
就這樣,一個愿意教、一個認真學,只用了幾個月,小付就出徒了。黃鳳珍又幫小付找了個亭子做服裝加工點,小付這次可算找準了方向,愣是靠著自己的手藝把攤子支撐了下來。后來,隨著業(yè)務越來越多,小付自己還辦起了服裝培訓班,先后教30多名下崗職工學會了服裝裁剪,幫助15名失業(yè)人員分別辦起了服裝店,他自己也當上了老板,被評為鐵西區(qū)再就業(yè)明星。
趙永利左手先天殘疾,20多歲就下了崗,家里還有一個癱瘓在床的媳婦和一個年幼的孩子。那天,黃鳳珍去他家走訪,看見夫妻倆正對坐垂淚。
“這日子沒法過了,我要出去找工作,家里的孩子就沒人看,床上的媳婦也沒人管,想要把孩子送幼兒園,還沒錢?!壁w永利哽咽著說。
黃鳳珍趕緊從兜里掏出300元錢,放在趙永利手里,“先把孩子送幼兒園吧,工作的事咱再想辦法?!?/p>
從趙永利家出來,黃鳳珍就找到了社區(qū)物業(yè)經理,希望能給趙永利安排一個清潔工崗位。物業(yè)經理犯了難:“人家兩只手都不愿意干的活兒,他一只手能行嗎?”黃鳳珍拍拍胸脯:“放心,小趙一定能干好!他要是真干不了,我替他頂上?!?/p>
第二天趙永利去上了班,黃鳳珍不放心,也跟著來了。兩個人一起把小區(qū)的院子掃的干干凈凈。此后一連幾天,黃鳳珍都幫著趙永利掃地,直到看到他把活干得很利落才放了心。
黃鳳珍幫著趙永利申請了低保,還鼓勵他要自信、自重、自愛、自強,要身殘志堅。此外,她還鼓勵他學習電腦,掌握更多的技能。趙永利把黃鳳珍的話記在心上,努力學習,后來考上了沈陽市殘聯(lián)殘疾人專干,留在了社區(qū)工作。他熱心為殘疾人服務,不但入了黨,還被評為優(yōu)秀社區(qū)干部、優(yōu)秀共產黨員。
在黃鳳珍的“張羅”下,九委社區(qū)成立了無圍墻工廠——英華手工編織廠,產品以手工編織、刺繡為主,下崗女工經過免費集中培訓,就在工廠領活回家去做,產品由工廠統(tǒng)一銷售。幾年來,這家工廠辦了500多期培訓班,受培人數(shù)達到4500多人次,先后安置了5000多名下崗失業(yè)職工。
注冊“黃大媽”榮譽商標
黃鳳珍是大家眼中的“能人”,無論多難的事,她總能想出辦法解決?!罢f話大嗓門,辦事‘拉關系’,發(fā)言不用稿,走路一陣風。”這是九委社區(qū)居民給黃鳳珍的“畫像”。由于工作出色,上級組織想把讓她往上“調一調”,但黃鳳珍拒絕了,她認為最能發(fā)揮自己作用的地方就是基層,她離不開社區(qū),這里也需要她。
2002年,是黃鳳珍走上人生快車道的開始。這一年,她65歲,社區(qū)居民都叫她“黃大媽”。
這一年,黃鳳珍因為被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高度評價為“小巷總理——黃大媽名副其實”,而迅速在全國走紅。于是,鐵西區(qū)委領導提出,要把她的肖像和“黃大媽”的名字作為榮譽商標注冊,讓“黃大媽”這個品牌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此,區(qū)委領導專門派人到北京協(xié)調此事,后來經國家商標局批準,以“黃大媽”商標冠名注冊的企業(yè)和服務網點遍布街面,“黃大媽家政服務”“黃大媽超市”“黃大媽抻面店”“黃大媽水果店”“黃大媽再就業(yè)培訓中心”……不僅安置了許多下崗失業(yè)人員,也極大地方便了當?shù)鼐用竦纳睢?/p>
這些掛著“黃大媽”商標的地方,都是黃鳳珍一個一個親手扶植起來的,最多時達到137個。他們掛著統(tǒng)一的牌匾,穿著統(tǒng)一的制服,采取“低價格,高服務”的方式回饋著社區(qū)居民,而黃鳳珍沒有從中收取過一分錢的好處。住在九委社區(qū)的居民說:“只要社區(qū)里掛‘黃大媽’商標的地方,都是老百姓信得過的地方?!?/p>
“黃大媽”商標成了下崗失業(yè)人員就業(yè)的金字招牌,也成了一些人覬覦的目標。
2004年末的一天,一對年輕夫婦來找黃鳳珍。
男的說:“黃大媽,你的商標是無價之寶??!我們想用一下你的商標?!?/p>
黃鳳珍爽快地說:“行啊!不過用我的商標有四個原則:必須是下崗失業(yè)人員使用;開業(yè)后必須更多更好地安置下崗失業(yè)人員;必須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必須具有無私奉獻精神,不能拿商標為自己發(fā)洋財?!?/p>
男的說:“大媽,我們是要做個產品,想一次性買斷商標使用權?!?/p>
黃鳳珍愣了:“我把商標賣給你,別的下崗職工要用怎么辦?那可不行。”
“大媽,你有幾個孩子?”
“5個?!?/p>
“一個孩子10萬,再給你10萬養(yǎng)老,一共60萬,行不?”
“商標不是我個人的,是九委社區(qū)的,我不能拿它賣錢給自己和兒女享用。”
看到黃鳳珍拒絕得十分堅定,這倆人悻悻地走了,臨出門時甩出一句:“有福不會享,不識恭敬?!?/p>
黃鳳珍搖搖頭,無奈地笑了。她的無私奉獻精神與愛心,的確不是一些眼中只盯著錢的人所能理解的。
2008年,黃鳳珍以71歲高齡,從社區(qū)主任位置上退下來。她在九委社區(qū)工作了46年,為了給居民解決困難送溫暖,她走遍了千家萬戶,24小時全天候為居民服務。她的付出得到了居民的稱贊,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認可。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yōu)秀社區(qū)干部、省勞動模范、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學雷鋒標兵、市特等勞?!@么多年,她得了大大小小800多個獎狀、獎杯、榮譽證書,獲得了數(shù)不清的稱號。在九委社區(qū)的會議室里,有足足一面墻,專門用來陳列黃鳳珍的榮譽。
最對不起的人
黃鳳珍的老伴叫何任忠,退休前是沈陽市第一工具廠的工會主席,能寫會畫,多才多藝。自從黃鳳珍干上了社區(qū)工作,他就成了她的堅強后盾。黃鳳珍在街道工作的頭些年,沒有工資,家里的生活全靠老伴一個人的工資支撐,實在入不敷出了,何任忠還背著家里兼職去窯廠燒過磚。
何任忠退休后,主動承擔起社區(qū)里的180多塊黑板報,連寫帶畫,每周更新一次。至于其他零碎的體力活,更是多得無法統(tǒng)計,他甚至被居民親切地稱為“編外主任”“主任助理”“九委顧問”。
2002年6月12日清晨,何任忠出去鍛煉時突發(fā)疾病,沒能再回來。黃鳳珍這才意識到,這些年虧欠老伴的實在太多太多了。她平時把精力都放在了社區(qū)工作上,完全忽視了身邊最重要的人。這么多年,她沒說過一句暖話,他也沒有過一句怨言;她沒為他燒過幾頓熱菜,沒為他洗過幾件衣服,他也沒向她提過任何要求。他總是默默地站在她身后,幫她解決一切后顧之憂,讓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yè)中。
她忘不了,他怕她忙于工作,把身體累壞了,就硬拉著她去學校操場跑圈,鍛煉身體;她忘不了,在她得腦血栓住院時,是他日夜守護,在她還沒好利索就強挺著出院時,又是他強拽著她去醫(yī)院針灸;她忘不了,自己去南京開會,無暇組織居民旅游,可等她一回到沈陽,他已經幫她安排好了旅游車輛,還準備了三個喇叭,以防走失……
還有一次,2002年春節(jié)前后,凌晨一點多,她接到電話,是居民小王的媽媽快不行了,求她幫忙。她邊穿衣服邊對身邊的他說:“我得去看看?!薄斑@深更半夜的,你可要小心?!彼谒M饷鏇]有路燈,沒有行人,只有北風呼嘯。她快步疾行,突然發(fā)現(xiàn)身后有人,她快走,那個人也快走,他慢走,那個人也慢下來。她心里害怕,小跑了起來,正好經過社區(qū)辦公室,她急忙打開房門,進屋就把門頂上了??呻S后,那個人也跟來,啪啪拍起了房門。她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一聲也不敢吱,直到外面的那個人說:“快開門,是我,外面太冷了?!彼怕牫鍪撬穆曇簟K裨顾骸澳阍趺锤鷣砹??”他搓著手說:“這大半夜的,我不來保護你能行嗎?”
這就是這一代人的愛情,沒有甜言蜜語,卻在心里互相掛念。
黃鳳珍至今還記得老伴和她說的話,“別人都是死了之后才被授予榮譽稱號的,你活著的時候就得了這么多的榮譽,還號召向你學習,你得好好干,要對得起群眾對得起黨,對得起這些榮譽?!?/p>
九委社區(qū)來了新書記
2008年9月,71歲的老書記黃鳳珍光榮退休,44歲的楊麗華來到九委社區(qū),接過老書記黃鳳珍的接力棒,成了社區(qū)新的“小巷總理”。
“楊麗華何許人也?敢來接黃大媽的班!”居民們在底下議論紛紛。
也難怪居民們不放心,畢竟黃鳳珍已經把九委社區(qū)帶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黃大媽”三個字早已深入人心,新來的書記能干成啥樣?大家伙心里都沒底。
楊麗華是地道的“鐵西人”,1964年出生,1985年畢業(yè)被分配到沈陽第二毛紡織廠,一干就是17年。楊麗華是個有能力的人,在“二毛”工作期間,她很快成長為廠部干部,先后從事技術、政工等工作。2002年,許多國企都處在改制的陣痛中,楊麗華與很多鐵西人一樣,隨著改革大潮經歷了二次破產,“二毛”被沈陽黎明服裝集團接收,她下了崗。
38歲的楊麗華沒有怨天尤人,她覺得只要肯奮斗肯付出,這個城市一定會給自己施展的機會。正巧,此時趕上社區(qū)換屆招聘,她憑借優(yōu)異的考試(筆試、面試)成績、選舉結果和在工廠多年的工作經驗,成功考進了社區(qū)。從大工廠的干部到基層社區(qū)的一員,楊麗華很快適應了角色的轉變,并且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扎根基層一干就是20個年頭!
也許,最初只是為了找份工作,填飽肚子,沒想到在新的舞臺還能再創(chuàng)輝煌,這是楊麗華的幸運,也是社區(qū)居民的幸運。
2008年的一天,上級領導找到楊麗華,通知她要調任九委社區(qū)當書記,這是從全區(qū)115個優(yōu)秀社區(qū)中優(yōu)中選優(yōu)篩選出來的最佳人選,是組織對她的充分信任。
起初楊麗華是特別有顧慮的。她已經在新喜社區(qū)工作了6年,作為社區(qū)書記,在這里她獲得過沈陽市勞動模范、沈陽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如今要換個地方,之前打下的群眾基礎和辛苦打磨的工作團隊都沒有了,相當于一切從頭開始。更何況九委社區(qū)是個明星社區(qū),老書記黃鳳珍幾乎拿滿了所有的個人榮譽,是社區(qū)書記的標桿。這么高的起點,想超越,太難了!
但是,九委社區(qū)是個大社區(qū),有著更大的空間施展才華,再加上組織的信任和期待,有壓力,也有責任,她沒有理由拒絕,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從接到通知到走馬上任,只用了3天,楊麗華就出現(xiàn)在九委社區(qū)的辦公室了。
在巨人肩膀上做工作
在2006年至2009年這段時間里,沈陽市鐵西區(qū)進入了轉型的快車道,第三產業(yè)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放眼當時的鐵西,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商業(yè)業(yè)態(tài)爭奇斗艷:“西部十字金廊”上新瑪特、萬達商業(yè)廣場、蘇寧電器等大型商場鼎足而立;興工特色餐飲一條街??阱\江、金碧輝煌等星級酒店和高檔娛樂場所卓爾不群;北二路商圈宜家家居、星摩爾、紅星美凱龍等世界級商業(yè)巨子比鄰而居……然而在這些喧囂背后,是社區(qū)逐漸呈現(xiàn)的老齡化趨勢,尤其是九委社區(qū)轄區(qū)內多是老舊小區(qū),更是面臨許多新的問題:社區(qū)環(huán)境問題多、困難群體問題多、矛盾糾紛多、發(fā)展治理難度大……
“剛接手的時候心里還是很忐忑的,許多居民的情況也不太了解,工作也沒有頭緒。多虧了老書記黃姨,經常過來幫我了解情況,幫我把脈出招。這里的人和事她都熟,有了她的幫助,我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工作狀態(tài)?!鄙砗笥欣蠒涀?zhèn),楊麗華心里踏實了不少。
社區(qū)工作“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真正地走進居民家中,看一看、聽一聽,這樣才能與居民打成一片。楊麗華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這些老舊小區(qū)普遍都有石桌、石凳,這幾乎是那個時代給工人家屬區(qū)的福利標配。無論冬夏,只要天氣好,居民們都會圍在這些石桌前下棋、打牌、聊天,這些石桌儼然成了一個個結點,能讓分散在各個單元的居民自發(fā)地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個小小的信息發(fā)布平臺和簡易的會議室。于是,楊麗華就利用這些石桌、石凳,搞起了“石桌議事會”,既可以傳達政策,還可以調節(jié)矛盾,無論誰家有個有大事小情,楊麗華就帶著大家圍著石桌一坐,現(xiàn)場辦公,當面解決。
有一年,房產局在房屋維修的過程中操作不當,造成了20多戶居民突然斷電,許多家庭的冰箱、電視、微波爐等電器被損壞。楊麗華知道了這事以后,就把房產局的負責人找來,和這些受損的居民一起,就損失賠償問題在石桌前進行談判?!懊考业那闆r都不同,如果讓大家自己去維權,不僅勞神勞力,而且還不一定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通過‘石桌議事會’,我們把雙方都找到現(xiàn)場來,可以充分交流,有社區(qū)撐腰,大家有什么訴求可以盡管提?!?/p>
就在這張石桌前,雙方進行了幾輪談判,最終在責任劃分明確后,該賠禮道歉的,由責任方代表當面道歉,該賠償?shù)?,按照受損程度照價賠償。居民們說:“沒想到這個事,通過社區(qū)解決起來能這么痛快?!?/p>
除了“石桌議事會”外,楊麗華還針對老舊小區(qū)的特點,搞起了“鄰里守望”。
在老舊小區(qū)里生活的獨居老人較多,他們的人身安全就成了一個問題。因為獨居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生活軌跡比較單一,與外界的聯(lián)系也不多,一旦老人因為身體或者其他原因在家中發(fā)生意外,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于是,楊麗華在社區(qū)內設立了89個“守望哨”,由105名離退休黨員干部帶頭參與,擔任“哨長”。因為大家都是住了多年的老鄰居,互相之間都認識,因此,隔三差五地挨家挨戶敲敲門,一方面可以借機溝通感情,另一方面也能及時發(fā)現(xiàn)意外情況。
45號樓有一位老太太,幾乎每天都會在樓前樓后撿垃圾,鄰里鄰居都能看到。突然,有五六天沒露面,鄰居們覺得事情不對,馬上把問題反饋給社區(qū),楊麗華趕緊派“哨長”上門查看。門被敲開了,聽到屋里的老人說近幾天腰疼,沒愛下樓,大家這才把提著的心放下。
“對于空巢老人,兒女一般就是一個禮拜或者半個月來一次,不可能天天在這陪著,萬一發(fā)生點意外就太危險。他們的兒女不在身邊,我們就當好他們的兒女唄?!睏铥惾A說。
在工作上,楊麗華有很多“鬼點子”。多年來,九委社區(qū)的“鄰里說和團”“民情民意觀察員”調解了許許多多家庭鄰里間的矛盾糾紛;“石桌議事會”“民情臺賬”化解了居民生活的樁樁難事;“愛心傳遞日”“大院好人”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不少居民發(fā)自內心地感慨道:“九委社區(qū)鄰里和睦,人情濃厚,兒女給買了新樓房也不愿意搬走?!?/p>
對此,楊麗華很是謙虛,她說:“九委社區(qū)從黃大媽那個時期開始就有許多好傳統(tǒng),我只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把這些好點子、好辦法繼承了下來,讓它們在新的時代中能繼續(xù)發(fā)揮更大的作用?!?/p>
整合社會資源應對社區(qū)老齡化
根據(jù)聯(lián)合國的統(tǒng)計標準,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shù)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shù)的7%以上,那么這個國家就已經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九委社區(qū)現(xiàn)有常住居民5870戶、16008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為33.9%,已經屬于老齡化社區(qū)。
如何能夠更好地服務老齡化社區(qū)?單靠社區(qū)的力量是很難實現(xiàn)的,楊麗華想到了“共建”。她與鐵西區(qū)中心醫(yī)院、鐵西區(qū)牙病防治所等醫(yī)療單位形成共建單位,為社區(qū)老人解決醫(yī)療保健等問題;她還聯(lián)系學校,邀請老師到社區(qū)給老人們普及養(yǎng)生保健常識和國學知識;并且發(fā)動黨員和志愿者幫助行動困難的老人洗澡等等。
2014年,九委社區(qū)與養(yǎng)老機構合作,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共350多平方米,劃分為醫(yī)療健康小屋、日間照護小屋、餐廳、娛樂室等區(qū)域。“老人的飯量小,自己在家買菜做飯很容易做多,他們還不舍得扔,經常是做一頓新飯,再連吃幾頓剩飯。到服務中心的餐廳吃,樣式多,營養(yǎng)均衡,而且都是小份的,一份里有幾塊肉、幾段魚,只要幾元錢就能吃飽?!睏铥惾A說。養(yǎng)老中心開展的“助餐、助醫(yī)、助急、助潔、助學、助樂”六助服務,幾年來惠及老年居民2963人,其中還有不少其他社區(qū)的老人。
老舊小區(qū)里低洼不平的地方很多,平時堆滿雜物,附近的居民習慣地把這些地方當成垃圾場。楊麗華覺得這些空地被廢棄太可惜了,于是找來城管部門清運了雜物和垃圾,又聯(lián)系了房產局和城建局等其他幾個部門,在空地鋪上了方磚,設立了隔離墩,建成了一個2000多平米的社區(qū)廣場?,F(xiàn)在,這里成了居民們活動的場所,每天會有很多人在這唱歌、跳舞、打太極拳、遛彎,熱鬧非凡。
楊麗華認為,無論是單位、企業(yè),還是志愿者團隊,其實都是屬于個體,即使他們有愛心,愿意付出,但是這種努力是單向的,起到的作用和效果也是有限的。如果可以搭建一個平臺,形成一個資源的網絡,每個個體都可以在網絡中獲得足夠的參與感,既是付出者,也是獲益者,就能讓這種能量在網絡中形成雙向的流動。對于社區(qū)工作來說,最大的目標就是如何織就這張資源網,那么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各方力量網羅其中。
楊麗華嘗試組織“社區(qū)大集”,把電業(yè)局、自來水公司、燃氣公司、醫(yī)院等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單位都請到社區(qū),現(xiàn)場為居民普及常識,答疑解惑,處理問題。比如指導居民如何正確給電動車充電,如何區(qū)分不同顏色的煤氣管線,遇到自來水管線爆裂該如何處置,打完新冠疫苗第一針后還能否繼續(xù)接種第二針等等。
公益志愿者也是始終活躍在九委社區(qū)的中堅力量。他們中間有黨員,有學生,有企事業(yè)的員工,還有離退休的老同志,“黃大媽愛心團隊”就包含其中。這些志愿者不圖名、不求利,只希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能為社會、為社區(qū)做點什么。
現(xiàn)在提倡文明祭祀,但是每到清明節(jié),依然會有在路口燒紙的現(xiàn)象。每到這時,沖在前面的都是這些志愿者,他們戴起袖標,在轄區(qū)內20個大路口之間巡邏,耐心地勸導、疏散人群,杜絕隱患的發(fā)生?!坝袝r候祭祀的人不理解,會發(fā)生沖突,比如人家已經把火點起來了,再去勸,人家就不樂意了,所以,工作得做到前頭,提前安排好志愿者在路口做勸導,就能避免沖突的發(fā)生?!睏铥惾A苦笑道?!拔覀兩鐓^(qū)的志愿者特別好,吃苦肯干,幫了我們很多忙。”
在社區(qū)里有一位九十九歲的獨居老奶奶,她在九十歲的時候還作為志愿者參與社區(qū)的公益活動。老人的經濟條件不錯,但是兒女不在身邊,平日里更多的時間是獨自面對空蕩蕩的房子,她需要傾訴,這不僅是她,也是所有老人的共同需求。了解情況后,楊麗華組織化工大學的學生志愿者走進老人家中,開展“陪聊”服務。志愿者們不會忘記第一次推開老奶奶家房門時候的場面——屋里堆滿了布偶娃娃,這不是百歲老人的少女心,而是獨居老人的孤獨感,這些玩偶是她平日傾訴的對象,也是她的親人,她的孩子。老人給志愿者們講這些玩偶的來歷,講自己的故事,年輕的志愿者們每到周末都會去分享老奶奶的經歷,他們給老人起了一個名字,叫“共享奶奶”。
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在以個體的身份參與歷史。普通人在乎的不是所謂的歷史評價,而是自己存在的痕跡能夠被真實地保留下來。
在九委社區(qū),人人都有家的感覺。有的老人把鑰匙鎖在屋里了,就會有人免費上門幫助開鎖;有人家里電器壞了,就會有人主動上門修理……楊麗華找到這些做好事的居民,想好好宣傳他們一下,但是他們卻拒絕了,“都在一起住這么多年了,領居之間幫個忙不算啥。”是啊,老舊小區(qū)也有獨屬自己的溫情,在這里,人人都是志愿者,“熟人社會”不再是個貶義詞。
在近20年的發(fā)展中,社區(qū)與居民的關系已經由原來的社區(qū)單向“管理”轉型為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現(xiàn)代化治理新模式。2013年8月,習近平在沈陽視察社區(qū)工作時就提出“社區(qū)建設光靠錢不行,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就是要基層的社會組織、轄區(qū)單位、居民走出家門,共同參與到社區(qū)的建設發(fā)展中來,使小鄰和睦,大鄰和諧。
九委社區(qū)在“兩鄰”建設中,始終走在全市的前列。社區(qū)在楊麗華的帶領下,先后獲得全國和諧社區(qū)建設示范社區(qū)、全國文化先進社區(qū)、全國科普示范社區(qū)、省先進黨委等200余項榮譽稱號。這些榮譽填滿了九委社區(qū)會議室的另一面墻,與對面墻上老書記黃鳳珍的榮譽交相輝映。楊麗華本人也榮獲了遼寧省人民好干部、沈陽市勞動模范、沈陽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沈陽市優(yōu)秀履職人大代表等近百項榮譽稱號。
家人的支持太重要了
作為社區(qū)書記,楊麗華每天睜眼就是社區(qū)的大小事務,精神時刻緊繃著,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應對各種突發(fā)、緊急事件。九委社區(qū)面積0.55平方公里,90棟樓,412個單元,楊麗華幾乎每天都要徒步走一圈,對她來說,微信計步日均2萬步以上,已經是個常態(tài)。
家庭與工作的關系,往往就是一場零和游戲,如果把時間精力放在社區(qū)工作上多一些,往往就會忽略家庭和身邊的人。
兒子滑倒,腰部骨折住進了醫(yī)院,但是楊麗華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就急忙回到工作崗位上,氣得兒子打電話問她:“你究竟是不是我親媽!”
母親生病住院不敢告訴楊麗華,電話里只說是“你小弟帶我逛街呢”,直到母親出院后她才知道。她生氣地質問母親住院為啥不告訴她,旁邊的弟弟搶著說:“還不是因為媽知道你忙,怕影響你工作嘛!”
楊麗華知道自己愧對家人,但是九委社區(qū)里有近2萬名居民,而社區(qū)工作人員只有15名,每天要應對處理各種各樣的常規(guī)安排和突發(fā)事件,為了大家,她只能選擇暫舍小家。
然而,她不是機器,她也有感情。累了、倦了,家依然是她避風的港灣,有麻煩了,家人會第一個站在她身邊。
2019年秋天的一個周六,下午三點,楊麗華接到社區(qū)值班人員的電話,說有一戶居民家的9歲女孩走失了兩個多小時,至今未歸,求助社區(qū)幫忙找回。楊麗華掛了電話拿上衣服就往外跑,愛人不放心急忙追上,執(zhí)意要跟著一同去。兒子聽到后,也從里屋出來說:“我開車送你倆,咱們一起找孩子?!?/p>
到了女孩家住的小區(qū),孩子母親已經急得癱坐在地上。楊麗華一邊安撫孩子母親,一邊向小區(qū)里的居民打聽具體情況,然后一家三口分別排查小區(qū)內的10棟樓,挨家挨戶敲門詢問。同時,楊麗華又發(fā)動社區(qū)黨員及樓組長一同尋找,直到晚上9點多,大家才在興工四校附近找到了走失的女孩。
在回家的路上,兒子在前面開著車,楊麗華坐在后面,靠著愛人的肩膀,睡得很香。
大規(guī)模的核酸檢測往往都是急活,需要社區(qū)在最短時間內搭建好檢測場地。楊麗華半夜接到上級通知,又不忍叫醒熟睡的社區(qū)干部,只能發(fā)動愛人和兒子幫忙。檢測點設在學校操場,需要設立隔離區(qū),搭棚子,擺桌子。沈陽的冬天很冷,尤其是后半夜,凍得手都拿不出來,但是大家還是用最快的速度布置完了場地。楊麗華看著兒子在昏暗的路燈下大口地喘著,口鼻間和背上不斷冒著白氣,這一刻,楊麗華的眼睛濕潤了,她覺得家人的支持太重要了,于是默默地拿出手機,定格了這個瞬間。
楊麗華記不清自己有多少個年夜飯沒在家吃了。每到除夕,她都要在社區(qū)里值班巡邏,尤其是有燃放煙花爆竹的小區(qū),她要在第一時間去排查火災隱患。這本是萬家燈火、闔家團圓的日子,可是她要先把整個社區(qū)都走上一遍,確保安全后才能回家,而這時往往已經是凌晨2點以后。初一的凌晨,沒有地鐵,沒有公交車,出租車也打不到,她只能一步一步走著回家。
從單位到家,7公里,這是她一年中走得最慢的一段路。她會時不時停下腳步,抬頭欣賞這靜謐的夜景,體會著每個亮燈窗戶傳遞出來的團圓歡樂,她覺得,值了!
后記
九委社區(qū)在前后兩任“小巷總理”的帶領下,由大力出奇跡到隨處見風韻,體現(xiàn)出了不同時代的不同氣質。
黃鳳珍時期的九委社區(qū),是以個人魅力把居民聚攏在一起,依靠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和組織的先進性,處理麻煩,解決問題。楊麗華時期的九委社區(qū),是致力于整合社會關系,搭建資源平臺,減少社會矛盾,擴大社會共識,共享發(fā)展成果。
從黃鳳珍到楊麗華,九委社區(qū)跨越了整整六十年,兩代“小巷總理”成了這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進程中最具體的推動者和見證者。她們的工作方式不斷變化,工作手段幾經更迭,但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始終閃耀在街巷之間。
今天,在越來越龐雜的城市里,以楊麗華為代表的“小巷總理”正在把多元主體組織在一起,共同治理社會公共事務,共同分享社會發(fā)展成果。這正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
眺望未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街頭巷尾亦是廣闊天地,“小巷總理”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