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F(xiàn)在不光是基金銷售機構、投顧機構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基金公司也在想辦法。
在2019年,景順長城基金基于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布了一份《權益類基金投資者調研白皮書》,揭示了一些規(guī)律。只是這份白皮書屬于抽樣調查,樣本容量相對較小。兩年后,景順長城又聯(lián)合富國和交銀施羅德基金,對三家旗下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客戶賬戶盈利的情況做了一次梳理。這次是對4682萬客戶賬戶的盈利情況進行了匯總,涉及5億多筆交易數(shù)據(jù),樣本容量足夠大,形成了研究報告。我今天主要是從投資者的角度,對這份報告進行解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示。
基金的收益≠基民的收益,差距到底差有多大
基金的收益≠基民的收益,這個基本上是業(yè)內的共識了。那么,兩者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按報告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過去五年基金平均凈值增長率為19.57%(注:報告的數(shù)據(jù)我理解應為算術平均,非計算復利的年化收益率)。而這五年,基民的年度平均收益率為7.96%(算術平均,同上)。也就是說,基民賺到手的,不到基金凈值漲幅的40%。
我之前對此有預期,但沒有想到會低到這個程度。如果用“轉化率”描述的話,基金凈值上漲100%,只有40%轉化為基民的實際收益。這損耗的60%跑哪里去了呢?報告歸納為“投資行為影響”。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的話,就是“基民行為損益”。這樣,三者之間就可以構建起一個等式,描述三者之間的關系,那就是“基民投基收益=基金損益+基民行為損益”,其中,基金損益由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水平決定,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基金凈值的漲幅。基民的行為損益可以為正,也可以為負。如果為正的話,基民的實際收益就高于基金的損益。但非常遺憾,絕大多數(shù)基民的行為損益都是負值。
什么樣的行為在損耗收益
報告對大量投資行為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列舉了幾種典型的加減分的選項。
減分項:
1.頻繁交易 交易越頻繁,盈利人數(shù)占比和平均收益率就越低。即使是專業(yè)機構都無法預測市場,更別說普通投資者了。
2.過早止盈止損 超過60%的投資者贖回時的收益在-10%~10%間。很多人回撤的實際承受能力在-10%左右,在回撤接近這個值時選擇了止損。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收益接近10%時選擇了“落袋為安”。由于不能正確認識基金凈值的波動,這阻礙基民獲取完整的收益。
3.跟風追漲 很多投資者都有人性的弱點:在巔峰時慕名而來。這部分投資者相應就要付出追高買入的代價。
加分項:
1.定投 盡管有一些人懷疑定投的效果,但數(shù)據(jù)顯示,定投用戶的盈利人數(shù)占比和平均收益率水平,確實高于非定投用戶。定投并非是一個獲取高收益的策略,但它確實是一個能改善投資體驗的策略。
2.長期持有 公募基金持有時間越長,盈利概率和收益率就越高,這已經是業(yè)內公認的結論和事實。但非常遺憾,超過60%投資者的持有時長小于6個月。
3.更長的投資年限和經驗
數(shù)據(jù)顯示,投資者年齡越大,盈利占比人數(shù)和平均收益率越好。在基金投資的盈利方面,老年人要優(yōu)于年輕人。這并非是他們的投資水平有多高,而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越豐富,更有耐心。同時,其財富隨著年齡也在不斷增長。他們用于投資的都是長期不用的閑錢,在波動時更能拿得住,這點對比年輕人確實有優(yōu)勢。
基金投資的優(yōu)秀品質是“守拙”
這些結論其實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像定投、長期持有、減少頻繁交易等,都是業(yè)內說濫了的,那為什么收效甚微呢?因為投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我自己剛入市時也是這種情況,只是在10多年的實踐中不斷學習,在市場上反復摔打,才慢慢進化。我國公募基金總共才20多年歷史,居民財富大規(guī)模配置公募基金,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所以就投資經驗而言,我們的投資者群體還是比較年輕的。
盡管如此,投資者在這個市場中想賺到錢,也并非難事。上面數(shù)據(jù)分析了很多行為,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盡量拉長持有時間。因此,基金投資的優(yōu)秀品質是“守拙”。因為在基金投資中,我們已經借力了基金經理的智慧。我們給他們的時間越長,他們?yōu)槲覀儎?chuàng)造優(yōu)秀回報的概率就越高。市場其實一直都在默默獎勵忘記賬戶密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