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川 李麗
天壇建筑群是中華民族文明和美學思想的重要結合成果之一,在設計營造技巧、建筑體量及外觀上體現(xiàn)了明清技術與藝術的巨大成就。園區(qū)內與祭祀相關的主體建筑是祈谷壇和圜丘壇,通過丹陛橋、皇穹宇連接,布置在中軸線上,強調了古代宗法禮制和帝王權威?!疤靾A地方”這種傳統(tǒng)理念體現(xiàn)在整體布局以及對各部分重要建筑形態(tài)的把控中,表達了中國古代人民在建筑中融合思想文化與美學觀念的巧思。本文通過解讀天壇內部分建筑的形態(tài)及空間組合,對其進行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與意境分析,希望能深化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天壇的認識,從中體會和了解天壇建筑群所蘊含的文化與美學思想。
北京的祭壇建筑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特色景觀之一,擁有天、地、日、月、社稷、先農(nóng)、先蠶等眾多祭壇。天壇是眾多祭祀場所中最大的,始建至今已有602年的歷史,同時也是皇家祭壇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天壇是中國祭天建筑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朝時期永樂十八年,一直到清朝末期才停止使用。通過對天壇祭祀建筑群的調研考察,從古人對天的認知、祭祀建筑設計意象、祭祀建筑功能等方面較為綜合地反映了北京祭祀建筑與古代哲學的關系。
天壇有兩重壇墻,南方北圓,內壇是主體建筑群組的聚集地,主要由南邊圜丘壇建筑群和北邊祈谷壇建筑群兩部分組成。其中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齋宮、皇穹宇、神樂署和犧牲所等,在院落中有隔墻分隔,都是古代建筑中的經(jīng)典之作。同時南、北建筑群之間用丹陛橋連接,丹陛橋北高南低,平均高度為2.5米,長360米,寬30米。
祈年殿
祈年殿位于天壇建筑群的北部位置,是祈谷壇建筑群組中最重要的建筑,同時也是天壇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其中,三層殿基高5.2米,殿高3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圓形木結構建筑。
祈年殿的前身是明朝嘉靖年間建造的大享殿,乾隆在位期間對大享殿進行了修復,將青色琉璃瓦作為主要的裝飾,并且以“祈年殿”對其進行重新命名。為了規(guī)整統(tǒng)一,祈年門及兩側配殿也同時改用青色的瓦。祈年殿內徑32.6米,外檐十二根大柱間有藍色琉璃檻墻,正南三間設門。
圜丘
圜丘臺位于天壇中內壇的最南端位置,是圜丘壇建筑群中最主要的建筑,圜丘臺也因為它的功能被廣泛地稱為祭天臺或拜天臺。由于圜丘臺祭天的特性,其外觀的建造貼合古人“天圓地方”的觀念,俯視角度下呈圓狀,圓通“圜”,因而名為圜丘。圜丘臺共三層,總體高度為5.7米,壇的鋪裝采用艾葉青石,每一層的外圍有欄桿,各層之間都有九級臺階的高度差,壇下端底層的直徑54.9米,中層直徑39.3米,上層直徑23.6米。圜丘的規(guī)制具有深厚的含義,最上層臺面最中間有一個高出于平面的扁平狀圓形石塊,名為“天心石”,據(jù)介紹,人站在“天心石”就等于站在了最高點,也就是與天最近的地方,在它上面講話,會與森羅萬象產(chǎn)生奇妙的呼應,妙不可言,就好像人與上蒼交流、對話一般。因此達成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便于天子在此祈求上蒼,與天溝通。
皇穹宇
皇穹宇原名為“泰神殿”,位于圜丘和祈年殿之間,也許是因為泰神殿這名字不夠氣派,不足以代表皇天的恢宏氣勢,建成后不久就改名為皇穹宇?;蜀酚钍青髑饓鞄斓恼?,同時也是存放祭天神牌的場所。
皇穹宇殿高19.2米,面積191平方米,木拱結構,單檐歇山頂,頂部采用藍色琉璃瓦,開戶面朝南,前開三門,東、西、北三面被水磨磚墻圍封,殿前丹陛石,有雙龍戲珠的圖案雕刻,臺基周圍是漢白玉欄板。大殿內外裝涂著龍鳳和璽彩畫,不論是遠觀還是近看都顯得富麗堂皇,華貴之至。
皇穹宇的殿周圍墻呈圓形,因做工精細,磚與磚之間契合度高,有很強的傳音效果,所以稱皇穹宇的圍墻為“回音壁”。三音石也是因為有著奇妙的回聲現(xiàn)象而出名。所謂“三音石”回聲現(xiàn)象是指,人站在皇穹宇門外丹陛橋下面甬道的正中間位置,拍手能夠清楚地聽到回響,特別是在甬道從皇穹宇正數(shù)第三塊石板附近拍手,可以聽到三次回響。
齋宮
齋宮位于丹陛橋西側,是祭天大典前皇帝齋戒的宮殿,坐西朝東,面向南北主軸線的祭壇方向。殿瓦采用綠色而不是象征帝王的黃色,綠色與周圍林海顏色相呼應,顯得和諧統(tǒng)一,不會突兀扎眼,同時也用此代表皇帝對天稱臣、甘為天子的思想。每年到需要祭祀的時候,皇帝都會率領幾千人規(guī)模的儀仗隊伍,把此處作為齋戒休憩的行宮。
齋宮四周建有兩重方形圍墻,圍墻外四周為溝壑,引水入內成護河。外圍墻是回廊,廊柱依深池排列,是護駕部隊重兵駐守的地方;內圍墻除西邊外,東北南三處也皆有溝壑。齋宮東、南、北三向皆設門,唯一的通道就是門外漢白玉拱橋,皆架于御河之上,易守難攻,把齋宮稱作“小皇宮”也不為過。
齋宮東門北側鐘樓,皇帝臨壇行禮時即開始鳴鐘。中心大殿是齋宮的正殿,名為“無梁殿”是因完全采用磚瓦砌成無一根梁柱。大殿左邊是銅人亭,右邊是時辰亭,正殿后面是皇帝齋戒時調理生息、閱書誦經(jīng)的寢宮。
天壇建筑所包含的文化思想中,表現(xiàn)最為明顯、最為突出的便是對“天圓地方”這一理念的闡釋。建筑形式在古代建筑中是古人對文化觀念的具象化體現(xiàn)?!疤靾A地方”觀念很早就在中國出現(xiàn),據(jù)說最早是由伏羲氏古人來的,而后經(jīng)殷商傳至周公,其主要理念是“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壇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包含深厚的象征思想,顯而易見地體現(xiàn)在建筑外形上圓與方的呈現(xiàn)效果中。天壇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如圜丘、祈年殿、皇穹宇在外觀上都是圓形構造,來象征“天圓”;祈谷壇中祈年殿、皇乾殿及東西配殿屋頂都用藍色琉璃瓦,來象征天的色彩;祈谷壇、圜丘壇的外圍又用方形圍墻,來象征“地方”;且通過天壇建筑群的俯視圖來分析,天壇由內外兩重圍墻環(huán)繞四周,而這兩重圍墻無一例外都近似于方形的設計,不同的是它們北部的拐角處采用了圓角,而南部的拐角則是正常的直角即方角,所以這也被認為是“天圓地方”理念的體現(xiàn)。
在重要建筑的空間關系上,天壇又體現(xiàn)出了“中庸”的儒學思想。齋宮是天子在祭祀時居住的行宮,在空間屬性上,齋宮位于圜丘壇、祈谷壇西部,兩者直線距離也相近,三者之間形同等邊三角形交相呼應。從功能上看,圜丘壇祭天,祈谷壇祭帝,齋宮用于皇上齋戒前的居住宮室。即圜丘壇象征天,祈谷壇象征帝,齋宮象征著天子?!疤熳印豹毩⒂凇疤臁焙汀暗邸敝g,又呈現(xiàn)出掎角之勢,三者完美制衡。這就使得天子與天的關系更為有序、和諧統(tǒng)一,在不過多削弱天子權威的同時,保證了各個建筑之間主次分明(圖1)。
在建筑的數(shù)理上,又遵循了“陰陽”觀念。古人將單數(shù)即奇數(shù)視為陽數(shù),在天壇建筑的各個細節(jié)中皆有體現(xiàn)。《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壇建筑中與“三”相關的建筑形式也有很多。圜丘臺有三層;皇穹宇南面有三座門;丹陛橋橋身南北高度差為三米,上有三條石道;祈年門對應三條石道開三門,祈年殿有三層殿基等。除卻數(shù)字三,“九”更是象征著至陽。圜丘壇天頂層有圍繞天心石的扇形石板九環(huán),中間層為十到十八環(huán),底層為十九到二十七環(huán),九、十八、二十七皆是九的倍數(shù);且天心石外第一環(huán)有九塊扇形石板,每環(huán)依次增加九塊直到第九環(huán)的八十一塊,中間層和底層亦是如此,直到底層最外的第二十七環(huán)有二百四十三塊,都和數(shù)字“九”有關。
空間美分析
天壇建筑從南往北,圜丘壇建筑組群、皇穹宇建筑組群、祈谷壇建筑組群的建筑形制不斷升高,至祈年殿達到最高點。以丹陛橋為南北軸線的建筑個體高矮位置適當,搭配得體。從這個中軸線上建筑的總體布局和個體處理上顯示了精湛的空間設計水平。
在圜丘和祈年殿的單體設計上采取不同的手法,形成不同的空間效果。圜丘壇地勢平緩寬敞,創(chuàng)造出一種適于人與天交流的空間效果。祈年殿則將平緩的壇與高聳的殿有機結合,達到高入云天與穩(wěn)如泰山兩重性的統(tǒng)一。有形的建筑體處于無形的天體之間,讓建筑與天相融,用有形的建筑實體,將人帶入無形的宇宙空間,達到天人合一、與天對話的境界,形成最佳的空間效果。
視覺美分析
圜丘、祈谷兩壇不僅在空間上通過丹陛橋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又在各自建筑組群中是獨立的祭壇。兩壇的空間布局巧妙,準確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天壇建筑中較高大的建筑有祈年殿、祈年門和皇穹宇,設計者將其在中軸線上巧妙安排,使其空間上既互相成為借景,又不破壞兩壇的相對獨立性。從祈年殿殿前南眺,祈年門的高度正好讓人看不到皇穹宇和其他圜丘壇建筑。從圜丘壇中央北眺,只能看到皇穹宇的金頂,看不到祈谷壇的任何建筑,這種處理維護了圜丘壇的獨立性和純潔性。
在祈年殿、圜丘之間的軸線上,設計了六座門,既有氣勢非凡、五開間房殿頂?shù)钠砟觊T,又有琉璃三座門和石造權星門,還有磚券門,此門數(shù)量雖多,卻不雷同,而且門與兩端的圍垣或遺墻相連,將框景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而產(chǎn)生一門一景、景隨行異的藝術效果(圖2)。
尺度美分析
祈年殿與圜丘中間設置過渡性建筑皇穹宇?;蜀酚顬閱伍軋A形攢尖頂建筑,底座崇基石欄,其形式和尺度都是祈年殿和圜丘的過渡。這種過渡緩沖了圜丘和祈年殿在形制和尺度上的矛盾,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天壇建筑設計中,非常重視建筑的高度,除祈年殿、皇穹宇外沒有高大建筑,圜丘采用兩道矮墻,祈年殿的高與配殿的矮,都采用控制高度突出主體的藝術手法,這樣既增加了主體建筑的莊嚴肅穆,又有助于空間的延展。建筑距離的巧妙控制,也是天壇建筑設計的精髓。圜丘圓心到祈年殿圓心距離750米,皇穹宇圓心到祈年殿圓心570米,丹陛橋長360米,這三個距離都非常講究,距離過長則削弱主體建筑空間的統(tǒng)一性,距離過短則難以解決祈谷壇、圜丘壇形制與尺度上的矛盾(圖3)。
環(huán)境美分析
天壇的整個組群由兩重墻壁圍合,圍墻外廓總體接近于四角方正,但北面的兩角采用圓弧狀方式相切,南面采用直角的處理,這就是根據(jù)中國“天圓地方”的觀念設計而成的。除了這些,天壇建筑群的占地總面積273萬平方米,除建筑外,高聳的樹木植被鋪滿了整個園區(qū)。樹木以松樹、柏樹、杉樹等常綠和闊葉常綠樹種為主,四季常青,所以在南北主軸線上,目光所及都是綠色的林海,有效地隔離了人世間的嘈雜與喧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莊嚴、肅穆、寂靜、純凈的祭壇氛圍。
天壇建筑群從整體的位置規(guī)劃、各建筑之間的設計以及建筑的外觀形體構思,都是依據(jù)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等學說。天壇建筑群成功地把古人對上天的認識、人與天的關系以及當時對上蒼的幻想表現(xiàn)出來。天壇在建筑設計和空間分區(qū)上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思考和智慧,又以大面積高聳的樹林和豐富的植被營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觀,是研究古代建筑設計思想和環(huán)境藝術的實例,極具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遺跡和精神文明的載體。
李震川,河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設計學研究生。
李麗,河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教授。
秀江南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