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躍進
一 百川歸海的文學(xué)人才
隋代統(tǒng)一中國后,各地文人匯集到長安,人數(shù)眾多,但創(chuàng)作成就平平,沒有特別突出者。南北融合,承前啟后,是隋代文學(xué)的意義所在。《隋書·文學(xué)傳》序云:
高祖初統(tǒng)萬機,每念斫雕為樸,發(fā)號施令,咸去浮華。然時俗詞藻,猶多淫麗,故憲臺執(zhí)法,屢飛霜簡。煬帝初習(xí)藝文,有非輕側(cè)之論,暨乎即位,一變其風(fēng)。其《與越公書》《建東都詔》《冬至受朝詩》及《擬飲馬長城窟》,并存雅體,歸于典制。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浮蕩,故當時綴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所謂能言者未必能行,蓋亦君子不以人廢言也。
爰自東帝歸秦,逮乎青蓋入洛,四隩咸暨,九州攸同,江、漢英靈,燕、趙奇俊,并該天網(wǎng)之中,俱為大國之寶。言刈其楚,片善無遺,潤木圓流,不能十數(shù),才之難也,不其然乎!時之文人,見稱當世,則范陽盧思道、安平李德林、河?xùn)|薛道衡、趙郡李元操、鉅鹿魏澹、會稽虞世基、河?xùn)|柳、高陽許善心等,或鷹揚河朔,或獨步漢南,俱騁龍光,并驅(qū)云路,各有本傳,論而敘之。其潘徽、萬壽之徒,或?qū)W優(yōu)而不切,或才高而無貴仕,其位可得而卑,其名不可堙沒。今總之于此,為《文學(xué)傳》云。
(一)《隋書·文學(xué)傳》所錄文人
1.劉臻(527—598),字宣摯,沛國相人也。父劉顯,梁尋陽太守。臻年十八,在梁舉秀才。江陵陷沒,復(fù)歸蕭詧,以為中書侍郎。周冢宰宇文護辟為中外府記室,軍書羽檄,多成其手。后為露門學(xué)士,授大都督,封饒陽縣子,歷藍田令、畿伯下大夫。隋文帝初年,進位儀同三司、為皇太子楊勇學(xué)士。曾與薛道衡、顏之推、魏澹、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等八人會于陸爽家,議音韻,后陸爽子法言據(jù)以作《切韻》。劉臻精于《兩漢書》,時人稱為漢圣。開皇十八年(598)卒,年七十二。史書記載有集十卷行于世,已佚。現(xiàn)存《河邊枯樹詩》一首。《隋書·音樂志》載劉臻與牛弘、姚察、許善心、虞世基議云:“《周禮》四聲非直無商,又律管乖次,以其為樂,無克諧之理。”拋卻經(jīng)學(xué)義理討論不談,或許可見四聲效用及音樂與經(jīng)學(xué)研究之關(guān)系。
2.王頍(551—604),字景文,齊州刺史頒之弟也?!敖晗荩S諸兄入關(guān)。”二十歲時,“勤學(xué)累載,遍通五經(jīng),大為儒者所稱。解綴文,善談?wù)?。”周武帝引為露門學(xué)士。開皇五年(585),“授著作佐郎。尋令于國子講授。會高祖親臨釋奠,國子祭酒元善講《孝經(jīng)》,頍與相論難,詞義蜂起,超授國子博士?!彼逦牡廴蕢鬯哪辏?04),參與漢王楊諒謀反,兵敗自殺。時年五十四歲,著有《五經(jīng)大義》三十卷。《北史》著錄別集二十卷,《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十卷,已佚。
3.崔儦(532—603),“字叔岐,清河武城人也。祖休,魏青州刺史。父仲文,齊高陽太守。世為著姓?!贝迌殹吧倥c范陽盧思道、隴西辛德源同志友善。博覽群言,多所通涉。北齊時舉秀才,為員外散騎侍郎,遷殿中侍御史。尋與熊安生、馬敬德等議‘五禮,兼修律令。尋兼散騎侍郎,聘于陳。使還,待詔文林館。歷殿中、膳部、員外三曹郎中。儦與頓丘李若俱見稱重,時人為之語曰:‘京師灼灼,崔儦、李若。齊亡,歸鄉(xiāng)里,仕郡為功曹,州補主簿。開皇四年(584),征授給事郎,尋兼內(nèi)史舍人。隋文帝仁壽中,卒于京師,時年七十二。”(《隋書》卷七六)
4.諸葛潁(539—615),“字漢,丹陽建康人也。祖銓,梁零陵太守。父規(guī),義陽太守。起家梁邵陵王參軍事,轉(zhuǎn)記室。侯景之亂,奔齊。待詔文林館。”入隋,與虞世南、王胄等文人一起為晉王楊廣學(xué)士。大業(yè)七年(611)卒?!端鍟繁緜髦浧溆小惰庱{北巡記》三卷,《幸江都道里記》一卷,《洛陽古今記》一卷,《馬名錄》二卷,別集二十卷?!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北伐記》七卷,《巡撫揚州記》七卷,《諸葛潁集》十四卷。今存詩六首,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5.孫萬壽(557—608),“字仙期,信都武強人。祖寶,魏散騎常侍。父靈暉,齊國子博士。”《北齊書·儒林傳》有傳記。曾從熊安生學(xué)習(xí)五經(jīng),在齊得到李德林賞識,為奉朝請。入隋后,為滕穆王文學(xué),獲罪發(fā)配江南為官,十年不調(diào)。抑郁不得志,作長篇五言詩贈京邑知友,傳至京師,“盛為當時之所吟誦,天下好事者多書壁而玩之”(《隋書》卷七六)。大業(yè)四年卒,五十二歲,有集十卷行于世,今存詩九首。
6.王貞,字孝逸,梁郡陳留人?!捌邭q好學(xué),善《毛詩》《禮記》《左氏傳》《周易》,諸子百家,無不畢覽。善屬文辭,不治產(chǎn)業(yè),每以諷讀為娛。開皇初,汴州刺史樊叔略引為主簿。隋煬帝即位,齊王暕以書招之,并索文集。王貞作謝箋,復(fù)上《江都賦》,文辭甚美?!笨上湮募端鍟そ?jīng)籍志》未著錄,久佚。
7.虞綽,“字士裕,會稽余姚人也。父孝曾,陳始興王咨議。綽身長八尺,姿儀甚偉,博學(xué)有俊才,尤工草隸。陳左衛(wèi)將軍傅縡有盛名于世,見綽詞賦,嘆謂人曰:‘虞郎之文,無以尚也!仕陳為太學(xué)博士,遷永陽王記室。及陳亡,晉王廣引為學(xué)士?!贝髽I(yè)初,轉(zhuǎn)為秘書學(xué)士,奉詔與秘書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直等撰《長洲玉鏡》等書十馀部。代表作《大鳥銘》,見《隋書》本傳。遷著作佐郎,與虞世南、庾自直、蔡允恭等四人常居禁中,以文翰待詔。受楊玄感案牽連被殺?!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帝王世紀音》四卷。今存《于婺州被囚詩》(參《初學(xué)記》二〇)。
8.王胄,“字承基,瑯琊臨沂人。祖王筠,梁太子詹事。父王祥,陳黃門侍郎。王胄少有逸才,仕陳,起家鄱陽王法曹參軍,歷太子舍人、東陽王文學(xué)。及陳滅,晉王廣引為學(xué)士。大業(yè)初,為著作佐郎,以文詞為煬帝所重。”受楊玄感案牽連被殺,時年五十六歲?!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著作郎《王胄集》十卷,存詩二十馀首。其兄王眘,字元恭,博學(xué)多通。少有盛名于江左。仕陳,歷太子洗馬、中舍人。陳亡,與胄俱為學(xué)士。煬帝即位,授秘書郎。
9.庾自直,潁川人?!案糕壮郑愑鹆直O(jiān)。仕陳,歷豫章王府外兵參軍、宣惠記室。陳亡,入關(guān),不得調(diào)。晉王廣聞之,引為學(xué)士。大業(yè)初,授著作佐郎。自直解屬文,于五言詩尤善?!贝髽I(yè)十四年憂憤而卒。史傳記載其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已佚。
10.潘徽,字伯彥,吳郡人。青少年時期從鄭灼學(xué)《禮》,從施公學(xué)《毛詩》,從張沖學(xué)《書》,從張譏講《莊》《老》,并通大義。“尤精三史。善屬文,能持論。及陳滅,為州博士,秦孝王楊俊聞其名,召為學(xué)士。”著《述恩賦》《萬字文》《韻纂》。楊廣為晉王,召與諸儒作《江都集禮》,及繼位,詔潘徽與著作佐郎陸從典、太常博士褚亮、歐陽詢等助越公楊素撰《魏書》。
11.杜正玄,“字慎徽,其先本京兆人,八世祖曼,為石趙從事中郎,因家于鄴。自曼至正玄,世以文學(xué)相授。正玄尤聰敏,博涉多通。兄弟數(shù)人,俱未弱冠,并以文章才辯籍甚三河之間?!?/p>
12.杜正藏,“字為善,尤好學(xué),善屬文。弱冠舉秀才,授純州行參軍,歷下邑正。大業(yè)中,應(yīng)詔舉秀才,兄弟三人俱以文章一時詣闕,論者榮之。著碑誄銘頌詩賦百馀篇,又著《文章體式》,大為后進所寶,時人號為‘文軌”,乃至海外高麗、百濟,亦共傳習(xí),稱為《杜家新書》。
13.常得志,“京兆人。博學(xué)善屬文,官至秦王楊俊記室。秦王卒,過故宮,為五言詩,辭理悲壯,甚為時人所重。復(fù)為《兄弟論》,義理可稱?!薄缎值苷摗芬娪凇段脑酚⑷A》卷七四八,托陸機之口述之,文字頗長,近似辭賦。
14.尹式,河間人。博學(xué)解屬文,少有令問。仁壽中,官至漢王楊諒記室,漢王謀反兵敗,尹式自殺。今存二首:《別宋常侍詩》《送留熙公別詩》,并見《文苑英華》卷二六六。
15.劉善經(jīng),河間人。博物洽聞,尤善詞筆。歷仕著作佐郎、太子舍人。著《酬德傳》三十卷,《諸劉譜》三十卷,《四聲指歸》一卷,行于世?!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劉善經(jīng)撰《四聲指歸》一卷,多見《文鏡秘府論》征引。
16.祖君彥,范陽人,齊尚書仆射祖珽(字孝征)之子。大業(yè)末,官至東平郡書佐??は萦诘宰?,因為李密所得。密甚禮之,署為記室,軍書羽檄,皆成于其手。及密敗,為王世充所殺。祖君彥,《北齊書·祖珽傳》附作“君信”。
17.孔德紹,會稽人。有清才,官至景城縣丞。竇建德稱王,署為中書令,專典書檄。今存詩十一首。
18.劉斌,南陽人,頗有辭藻,官至信都郡司功書佐。竇建德署為中書舍人。竇建德敗,復(fù)為劉闥中書侍郎,與劉闥亡歸突厥,今存詩三首。
上述十八人中,有四個來源:第一是由北齊入周,再入隋,如崔儦、孫萬壽、杜正玄、杜正藏、祖君彥、劉斌等七人;第二是梁亡以及陳亡時直接到長安的文人,如劉臻、王頍、王貞、虞綽、王胄、庾自直、潘徽、孔德紹八人;第三是由江南到北齊,齊亡入隋者,如諸葛潁;第四是關(guān)隴本地人,如尹式、常得志等??梢娝宕骷抑饕獊碓词潜饼R和江南。
(二)《隋書·儒林傳序》所錄學(xué)者
1.元善,河南洛陽人。祖叉,魏侍中。父羅,初為梁州刺史,及叉被誅,奔于梁,官至征北大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善少隨父至江南,性好學(xué),遂通涉五經(jīng),尤明《左氏傳》。及侯景之亂,善歸于周。
2.辛彥之,隴西狄道人。祖世敘,魏涼州刺史。父靈輔,周渭州刺史。博涉經(jīng)史,與天水牛弘同志好學(xué)。后入關(guān),遂家京兆。時國家草創(chuàng),百度伊始,朝貴多出武人,修定儀注,唯彥之而已。尋拜中書侍郎。及周閔帝受禪,彥之與少宗伯盧辯專掌儀制。明、武時,歷職典祀、太祝、樂部、御正四曹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撰《墳典》一部,《六官》一部,《祝文》一部,《禮要》一部,《新禮》一部,《五經(jīng)異義》一部,并行于世。
3.何妥,字棲鳳,西城人。父細胡,通商入蜀,遂家郫縣,事梁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西州大賈。何妥侍湘東王蕭繹,江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學(xué)博士。《上書諫文帝八事》《定樂舞表》《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樂詩》《樂部曹觀樂詩》為其重要文章,并載《隋書·儒林·何妥傳》,又作清、平、瑟三調(diào)聲,又作八佾、《鞞》《鐸》《巾》《拂》四舞。撰《周易講疏》十三卷,《孝經(jīng)義疏》三卷,《莊子義疏》四卷,及與沈重等撰《三十六科鬼神感應(yīng)等大義》九卷,《封禪書》一卷,《樂耍》一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4.蕭該,蘭陵人,梁鄱陽王恢之孫。少封攸侯。梁荊州陷,與何妥同至長安。性篤學(xué),《詩》《書》《春秋》《禮記》并通大義,尤精《漢書》,甚為貴游所禮。《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蕭該撰《文選音義》三卷。
5.包愷,字和樂。東海人。其兄愉,明“五經(jīng)”,愷悉傳其業(yè)。又從王仲通受《史記》《漢書》,尤稱精究。大業(yè)中,為國子助教。于時《漢書》學(xué)者,以蕭、包二人為宗匠。
6.房暉遠,字崇儒,恒山真定人。世傳儒學(xué)。世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易》,兼善圖緯,恒以教授為務(wù)。太常卿牛弘每稱為“五經(jīng)庫”。
7.馬光,字榮伯,武安人。從師數(shù)十年,晝夜不息,圖書讖緯,莫不畢覽,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叭Y”學(xué)者,自熊安生后,唯宗光一人。
8.劉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父洽,郡功曹。焯犀額龜背,望高視遠,聰敏沉深,弱不好弄。與河間劉炫結(jié)盟為友,同受《詩》于同郡劉軌思,受《左傳》于廣平郭懋當,問《禮》于阜城熊安生。武強劉智海富于藏書,劉焯、劉炫又前往讀書,前后十載,遂以儒學(xué)知名,時人稱“二劉”焉。論者以為數(shù)百年已來,博學(xué)通儒,無能出其右者。慕名求學(xué)者,不愿千里而至。劉焯著《稽極》十卷,《歷書》十卷,《五經(jīng)述議》等。
9.劉炫,字光伯,河間景城人。曾受命與王劭同修國史,又與諸儒修天文律歷,考定群言,為李德林所賞識。著《論語述議》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經(jīng)正名》十二卷,《孝經(jīng)述議》五卷,《春秋述議》四十卷,《尚書述議》二十卷,《毛詩述議》四十卷,《注詩序》一卷,《算術(shù)》一卷等。劉炫自為狀曰:“《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jīng)》《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雖義有精粗,并堪講授。《周易》《儀禮》《穀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誦于心。天文律歷,窮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嘗假手。”(《隋書》卷七五)
10.褚輝,字高明,吳郡人,以“三禮”學(xué)稱于江南。煬帝時,征天下儒術(shù)之士,悉集內(nèi)史省,相次講論。輝博辯,無能屈者,由是擢為太學(xué)博士。撰《禮疏》一百卷。
11.顧彪,字仲文,余杭人,明《尚書》《春秋》。煬帝時為秘書學(xué)士,撰《古文尚書疏》二十卷。
12.魯世達,余杭人。煬帝時為國子助教,撰《毛詩章句義疏》四十二卷,行于世。
13.張沖,字叔玄。吳郡人。撰《春秋義略》,異于杜氏七十馀事,《喪服義》三卷,《孝經(jīng)義》三卷,《論語義》十卷,《前漢音義》十二卷。
14.王孝籍,平原人,少好學(xué),博覽群言,遍治五經(jīng),頗有文翰。注《尚書》及《詩》,遭亂零落。
上述十四人,主要集中在三個地區(qū)。北齊統(tǒng)轄的中原地區(qū)有元善、房暉遠、馬光、劉焯、劉炫、王孝籍等六人。江南地區(qū)有何妥、蕭該、包愷、褚輝、顧彪、魯世達、張沖等七人。關(guān)隴地區(qū)僅辛彥之。說明學(xué)術(shù)人才也以江南為主,中原次之。
(三)《隋書》單獨列傳文人
《隋書》單獨列傳的文人學(xué)者很多,譬如隋煬帝楊廣,就文學(xué)組織與創(chuàng)作而言,在隋代文壇,他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又如楊素、李德林等,由北齊入周,至隋代成為一代文宗。他們的事跡,除《隋書》有記載外,又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墓志,為研究這些文人提供了新的史料(參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華書局,2005)?!稘h魏六朝集部珍本叢刊》收錄了《盧武陽集》(盧思道撰)一卷,《隋煬帝集》(楊廣撰)一卷,《薛司隸集》(薛道衡撰)一卷,《牛奇章集》(牛弘撰)三卷等,均為明人張溥輯刻《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有清何紹基批校。這些作家,代表著隋代文學(xué)的最高成就。
還有一些文人,在通行的文學(xué)史中并沒有述及,但在當時很有影響。如李孝貞,趙郡平棘人,字元操,好學(xué)善屬文。周武帝平齊,授儀同三司、小典祀下大夫。宣帝即位,轉(zhuǎn)吏部下大夫。隋文帝為丞相,孝貞從韋孝寬討尉遲迥,以功授上儀同三司?!侗笔贰份d:“開皇初,拜馮翊太守,為犯廟諱,于是稱字元操。后數(shù)歲,遷蒙州刺史,吏人安之。自此不復(fù)留意文筆。人問其故,慨然嘆曰:‘五十之年,倏焉已過,鬢垂素發(fā),筋力已衰,宦意文情,一時盡矣,悲夫!然每暇日,輒引賓客,弦歌對酒,終日為歡。后征拜內(nèi)史侍郎,與內(nèi)史令李德林參典文翰?!薄八募硇杏谑?。”其弟李孝基,“亦有才學(xué),風(fēng)詞甚美”。這樣的文學(xué)家,在隋代還有很多。(未完待續(xù))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