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莊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畫家。他對傳統(tǒng)中國畫進行探索,在大量的寫生中形成了獨特的“子莊風格”,在線條、構圖、筆墨上都有革新。陳子莊生前﹐其作品被冷落﹔20世紀80年代后,其作品的價值重新被發(fā)現(xiàn),受到了美術界的一致認可。研究陳子莊的繪畫風格,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其作品價值的再現(xiàn),對其他被埋沒的美術作品也具有啟發(fā)意義。無論其繪畫風格還是作品價值,都能對當代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起到借鑒幫助的作用。
一、陳子莊生平
陳子莊,原名陳富貴,字子莊,有蘭園、南原、十二樹梅花書屋主人等號,為20世紀巴蜀地區(qū)最杰出的畫家之一。陳子莊1913年出生于重慶榮昌,1976年7月病逝于四川成都,終年63歲。陳子莊的父親為瓷碗廠畫工,兼職畫扇面謀生。陳子莊6歲便開始幫父親畫折扇;11歲退學為寺廟放牛,并隨和尚一起習武;16歲因不滿父母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在成都某肉店任管賬員,同時拜在當時成都武術界擁有崇高聲望的武術家馬寶門下習武,平時賣畫糊口;23歲參加當?shù)匚湫g打擂,勇奪金獎,入聘四川軍閥幕僚,受聘于王瓚緒;后因王瓚緒賞識,結交黃賓虹、齊白石二位名家,并與他們朝夕相處,學習畫藝,受益終身。陳子莊對黃賓虹的藝術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其山水與花鳥畫風格的形成受到黃賓虹的深遠影響。
20世紀50年代,陳子莊遷往成都,進入四川省文史館工作,此后再未出川。陳子莊游歷四川的大好河山,有感而發(fā),不斷寫生,繪畫也漸入佳境,不斷有佳作入選當時四川的各大畫展。
1968年,陳子莊幼子溺水而亡,妻子病弱,他的心臟病也不時發(fā)作。從那時起,陳子莊改號“石壺”。一種說法是石壺本是用來裝水的,但它是實心的,柴米不進,所以在虛虛實實之間,舉重若輕,像個武林高手,體現(xiàn)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另一種說法則是“石壺”暗指陳子莊老家的石壺山,改號以表達對故土的思念。陳子莊晚年作品幾乎都以“石壺”落款。
陳子莊晚年常常自稱“老九”,因為他非常佩服歷史上的八位大師:方從義、徐渭、朱耷、石濤、擔當、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陳子莊自信能與他們比肩,所以有時自稱“阿九”。提出這個觀點的是陳子莊的學生王發(fā)強,但目前尚存爭議。
20世紀60年代,在面臨生活上的種種磨難時,陳子莊選擇讀書作畫,休養(yǎng)生息,不再在乎外界對其刺耳的評價,全身心投入創(chuàng)作之中。這一時期,其繪畫水平達到了高峰,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子莊風格”。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陳子莊的藝術在其生前未能被充分認可,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被社會各界肯定。因此,陳子莊也被稱為“中國的凡·高”。
二、陳子莊的繪畫風格
(一)陳子莊各階段風格成因
1.早期積累階段
陳子莊的出生地榮昌是一個以折扇聞名的地方,少時的陳子莊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畫折扇以補貼家用,因此獲得了對傳統(tǒng)民間繪畫技法的初步認識。早期,陳子莊通過模仿古人作品賣畫討生活,雖說他有一定的繪畫基本功,但沒有形成自己的畫風,只是單純的模仿。
成為王瓚緒的幕僚之后,在他的安排下,陳子莊得以有了與黃賓虹、齊白石密切接觸的機會,受教良多。1937年,為王瓚緒在重慶收購古字畫時,他又結識了張大千。但此時的陳子莊正投身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會”,營救民主人士張瀾,并因此入獄三年。后來他策反王瓚緒,始終以民族大義為己任。他并非專業(yè)意義上的畫家,也沒有將繪畫作為自己人生追求。至此,陳子莊在繪畫實踐上幾乎默默無聞,但他胸懷一腔熱血、親近大眾的個性被保留下來,并呈現(xiàn)在以后的作品當中。
2.中期探索階段
1955年,陳子莊被推薦到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工作,自此他得以遠離紛擾,重拾畫筆專注于藝術探索。此時,隨著寫生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陳子莊敏銳地意識到即將來臨的中國畫之大變革。憑借自身對藝術的理解,他選擇緊隨這一潮流,用寫生來捕捉生動的形象,他的足跡遍布巴蜀河山,每幅畫作都寄托了對這片土地的真情實感。大量的寫生使陳子莊的山水畫少有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程式化和模板化的傾向,更多流露出簡樸平淡、生活氣息濃厚的靈動之感。
創(chuàng)作于1959年的畫作《峨眉道上》,將空間感和寫實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引入作品當中,展示了陳子莊這一時期的繪畫探索。這一時期,陳子莊的作品以山水花鳥居多。在國畫中,山水花鳥各有其畫法,而陳子莊卻能嘗試用花鳥畫法來描繪山水,突破了中國畫的程式化,使山水畫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豐富立體,并且強化了寫意性。此外,陳子莊通過研究黃賓虹用墨、用水的技巧,領悟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利用筆墨水色在宣紙上隨機浸染產生的偶然的效果來表現(xiàn)物象。這種隨機的變化展示出其筆墨的靈活性與生動性,也使得他的山水畫變化多端。這一時期,陳子莊用筆凌厲、畫風險峻、構圖奇崛、設色明麗,畫面也充滿了靈動感和生動感。其弟子陳滯冬評價:“他早期山水畫構圖單調,沒有層次,但有奇崛之趣,采用花鳥畫的用筆技法,探索實驗的痕跡很明顯?!?/p>
3.晚期成型階段
1968年,陳子莊的小兒子溺水身亡,此后妻子臥病在床;他的工資減少,入不敷出,大量繪畫工具被沒收。此時的陳子莊仿佛走進了生活的絕境,一度心灰意冷。就在這一年,他改號“石壺”,這既有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又有種自嘲的樂觀態(tài)度蘊含其中。通過自我心態(tài)的調整以及長期的自省與思考,陳子莊似乎看透了世間冷暖,反而放下世俗之事,專注于藝術創(chuàng)作,達到一種澄澈的境界。因此,他此時的繪畫風格呈現(xiàn)出自然、率真、平淡的特點,再到后來日趨質樸,直至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
陳子莊畫風的形成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陳子莊和所有藝術家一樣,希望能夠在藝術上有所成就,但總是有志難伸。陳子莊是孤獨的,卻也是孤傲的。大多數(shù)人都反對陳子莊的畫風,這反而激起了他的倔強本性。陳子莊曾經說:“其他畫家認為我的畫很‘野,所謂的‘野是指我跳出前人框框,但我認為我的畫還不夠‘野,還要去掉很多前人的弊病。”
因此,陳子莊后期作品風格特征變化明顯,用筆外柔內剛,色調多變,遠看雜亂、融為一團,近觀卻層次分明、構圖簡潔,增強了畫面的趣味性。他的畫風獨樹一幟,于平淡天真中不經意間流露出自身的孤傲。
(二)陳子莊繪畫藝術特色
從構圖上看,陳子莊的很多山水畫看似構圖相似,但細細觀察則會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很少重復。陳子莊很少采用全景式構圖來強調空間的縱深感,也很少精雕細琢地刻畫,而是以即興抒發(fā)為主,采用扁方形構圖,畫面內容開門見山,以平鋪直敘的方式呈現(xiàn),因此畫幅不大,跳出了傳統(tǒng)山水畫程式化的窠臼。在一平尺之內的紙上表現(xiàn)蜀山巍峨、渾厚、深遠、淡泊的氣象,草木華滋的景致,是極其難得的。其畫作在構圖上靈活多變,好似從“三遠法”中解放出來,無論畫面大小都具有完整性。這時他對中國山水畫進行的獨特改造。
在陳子莊看來:“繪畫是反映精神世界。地面景物我們都盡量簡化,只要能表達出意境就行了?!币虼?,陳子莊用極簡的線條追求簡致的筆法和筆意,用線條來表達繪畫的境界與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
前面我們提到過,經過長期的對景寫生,加上對黃賓虹在用水、用墨上的理解,陳子莊領悟出一套自己的筆法,即充分利用水墨的滲透來表現(xiàn)偶然性的筆法。因此,陳子莊山水畫中的山水、田園、屋舍,都沒有積墨,幾乎一次成型,很少再次涂染,且顏色薄而不平,層次變化分明,畫面厚重依然。陳子莊善于利用水墨的隨機變化,達到他所追求的平淡、天真、自然的境界。因此,陳子莊的山水畫有種越畫越淡的感覺,從而進入一種空靈澄澈、生趣盎然的妙境。
陳子莊的山水畫風格主要體現(xiàn)為:構圖簡約、筆法簡致、筆墨簡淡﹐在飽含意趣、保持簡約平淡的同時,又注重風格獨特,避免流于時弊。
陳子莊敬重擔當和尚、八大山人朱耷,在他們的山水畫中,觀者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簡”的意境。陳子莊對“簡”也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在《陳子莊談藝錄》中寫道:“中國畫的結構法則,可以用‘以簡馭繁,以少馭多八個字概言之?!?/p>
陳子莊的作品雖然第一眼看上去簡單,但從構圖、筆墨、立意、造型各方面細究,都是十分講究的,且畫面中透露出一股強烈的熱愛生活、生命、自然的氣息??偨Y其藝術風格,引用美術評論家薛永年的概括十分恰當——平淡天真、跡簡意遠。
三、陳子莊作品的遇冷與傳播
我們談陳子莊作品的傳播,首先要澄清一個觀點,即大多數(shù)文章流傳的“陳子莊與凡·高經歷相似,生前窮困潦倒,一幅畫都沒有賣出,死后其藝術價值才被社會所重視”﹐這一觀點是相當錯誤的。把中國本土藝術家與西方藝術家對比,似乎成了一種慣用的手段﹐更多是為了捆綁推銷,以此制造熱點。追根溯源,還是文化自信不足。
陳子莊16歲就開始賣畫糊口,一張畫都未賣出實屬謠言。而陳子莊的作品,當時是有一些人能讀懂的。原四川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呂林、吳凡,畫家趙蘊玉、張正恒、任啟華等業(yè)內人士﹐都對陳子莊的繪畫風格很認可。也有許多地方約請陳子莊作畫,例如陳子莊曾免費為武侯祠作《古柏》、為樂山大佛紀念館作《蒼山如海,殘陽如雪》、為眉山三蘇祠畫《東坡圖》。因此,當時陳子莊作品遭到冷遇更可能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個人原因
天才總是偏執(zhí)的,陳子莊是一個偏執(zhí)、狂野、充滿批判精神的藝術家。他這樣評價齊白石﹕“齊白石有的東西也單薄,但是他筆墨雄強,壓過了,要很有眼力者才看得出。但有時也失之瑣屑,如他的貝葉就畫得細,太過巧了,一天畫一片葉,有何意趣?”他如此評價黃賓虹﹕“一幅畫當然要有墨彩。如果重復畫了幾次,筆痕被攪壞了,就很難有彩。黃賓虹就常犯這病?!倍u價自己說﹕“我的畫常人看不懂,因為它是哲學。”
陳子莊其實非常尊重齊白石與黃賓虹,從這樣的評價能夠看出陳子莊對摹古之風強烈不滿,他希望山水畫不要過多承襲古人,盡量避免程式化,要融入自身對生活的體悟。
然而當時人們對他夸張、飛揚、凌厲的大寫意畫風不認可、不接受,認為畫得太“野”。陳子莊并不愿意迎合主流、改變自己,導致其作品在當時的市場上受到遇冷。
(二)時代原因
20世紀60年代,中國畫家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都不甚理想。雖然后來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得到了一些發(fā)展,但題材也受到限制,大多是政治宣傳畫。陳子莊擅長的山水畫、花鳥畫并不在此列,普通民眾自然不會購買他的畫作。
(三)地域原因
四川畫壇當時有陳子莊、劉豫波、謝無量、馮灌父、姚石倩、伍瘦梅、江凡眾、劉既明、趙蘊玉、岑學恭、黃純堯、周北溪、劉東父、呂林、吳凡等一眾畫家。他們多是通過師徒傳授走上繪畫之路,并沒有經過美術院校的系統(tǒng)性學習,理論水平較低,因此想要突破,擁有自己的繪畫風格和觀念就極為困難。與廣東的嶺南畫派、陜西的長安畫派、上海的海上畫派、江蘇的金陵畫派相比,巴蜀畫派沒有自己的風格,畫家們各自為政,也沒有一個可以獨挑大梁的領軍人物。巴蜀畫家的作品離開四川后很難進入和占據(jù)其他地區(qū)的繪畫市場。
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新加坡畫家、收藏家佘金裕入川,在原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四川分會副主席呂林、原四川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吳凡的推薦下,購買了黃永玉、范曾、王敬恒、陳子莊等人的作品。其中陳子莊的作品最為佘金裕所喜歡,收購多達數(shù)百幅。這批作品進入新加坡后,經過佘金裕先生辦畫展、寫文章宣傳,迅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波及當?shù)氐娜A僑收藏圈。之后,來自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以及東南亞地區(qū)的大批收藏家入川打聽并購買陳子莊的作品,引起了國內畫界的重視。此后,陳子莊的朋友任啟華、呂林、吳凡四處奔走宣傳,于1981年在四川舉辦了“陳子莊遺作展”,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1988年3月、9月、10月又分別在北京和中國香港兩地舉辦了“陳子莊畫展”。至此,“陳子莊熱”迎來了高潮,其繪畫作品的價格一路飆升,眾多藏家為之傾倒。
四、結語
陳子莊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xiàn)在四川畫壇,一開始也有類似齊白石風格的花鳥畫問世。20世紀60年代開始畫山水畫時,其風格很不穩(wěn)定,后來逐漸以花鳥畫的方法畫山水,色彩明快、造型簡練、用筆硬朗。后來,陳子莊的山水畫畫法出現(xiàn)變化,并開始重視寫生,風格平淡天真,用筆外柔內剛,對自然界的觀察與體驗更為深刻。其繪畫無論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造型絕不因襲前人;自身的構圖也無一雷同,無論怎么看都沒有重復的感覺。
回顧陳子莊的作品,從不被認可到如今市場看好﹐其作品構圖隨意,卻又能寄托思想、表達情感,用大自然的千溝萬壑展示獨屬于創(chuàng)作者自己的旨趣,這些是其被大眾所認可的根本原因。當然,這也離不開與其意氣相投、患難與共、為了幫助其舉辦畫展不遺余力的眾多朋友。除此之外,“八五新潮”之后的繪畫倡導傳統(tǒng),實力強大后的祖國提倡文化自信,也為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作者簡介]廖緒能,男,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