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李浩文,李云鵬,李含蓄
(1.沈陽市第十人民醫(yī)院呼吸科,遼寧 沈陽 110044;2.沈陽市第十人民醫(yī)院康復科,遼寧 沈陽 110044)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一種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主要由于肺部的氣流受限導致,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COPD 不僅會傷及肺部,還會導致較多的肺外表現(xiàn)[1]?;颊咧饕Y狀為咳痰、喘息、胸悶、呼吸困難、慢性咳嗽、氣短等,如未給予有效治療,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COPD 穩(wěn)定期的治療中,除應用藥物治療還有多種綜合的治療方式。COPD 緩解期不僅要控制患者的飲食,給予基礎藥物,還需對肺部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改善肺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本研究旨在探討慢阻肺患者應用康復治療對其運動耐力和肺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7 月至2020 年3月沈陽市第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40例慢阻肺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70例。對照組男37例,女33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1.3±0.9)歲;病程3~12 年,平均病程(5.6±1.3)年。研究組男39例,女31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0.7±0.8)歲;病程3~12年,平均病程(5.8±1.1)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肺功能分級Ⅱ~Ⅲ級,且依據(jù)2013 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4]診斷標準確診為慢阻肺患者;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身體其他指標均處于正常范圍內。排除標準:存在語言和認知障礙患者;有精神病史患者;存在免疫系統(tǒng)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合并嚴重感染、心血管疾病患者;身體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病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治療?;颊呷朐汉筮M行血脂、血尿常規(guī)、電解質、肝腎功能、胸部CT 和心電圖等檢查,根據(jù)檢查結果給予支氣管擴張劑、祛痰劑、抗生素等基礎藥物治療。同時,控制患者飲食,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四肢鍛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康復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健康教育,并告知康復訓練的作用,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每周對患者進行呼吸操的培訓,由呼吸內科的康復治療師進行專業(yè)培訓,每周3 次,使患者掌握呼吸操的注意事項和動作要領,由家屬負責監(jiān)督訓練??刂苹颊唢嬍?,糖、蛋白質、脂肪的比例為3∶1∶1。②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肌訓練,其中包含吸氣肌肉和阻力呼氣訓練。為患者選擇適合的氣球,容量為800~1 000 ml,讓患者將肺內的氣體全部吹入氣球中,每天練習3~4 次,每次4 min??s唇和腹式呼吸練習,每次10~15 min,每天2 次,患者熟練后可適當增加訓練時間和次數(shù)。③鼓勵、指導患者進行吸氧訓練,每天12~15 h,氧流量為1~2 L/min,氧濃度為30%。④訓練患者的全身耐力,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活動,如打太極、散步、體操、踢腿等,力度適中,運動時,患者心率為最高心率的60%~90%,每周4 次,每次20~45 min,最高耗氧量為原來的50%~80%。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治療前、治療7 d 后肺功能情況及6 min 步行距離(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肺功能:采用肺功能儀測定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FEV1占FVC比值(FEV1/FVC);6MWD:患者不發(fā)生氣短的情況下,醫(yī)護人員監(jiān)測患者6 min 內盡最大能力行走最遠的距離。隔20 min后再次測量,取平均值。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4個月的生活質量情況,采用COPD評估測試表(COPD assessment test,CAT)進行評估,采用5 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低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和6MWD比較 治療后7 d,研究組FEV1、FVC、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6MWD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和6MWD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and 6MW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和6MWD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and 6MW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6MWD,6 min步行距離;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的容積占用力肺活量比。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n=70)研究組(n=7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7 d 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7 d t值P值FEV1(L)1.3±0.2 1.5±0.3 4.641<0.05 1.2±0.2 1.8±0.5a 9.322<0.05 FVC(L)2.1±0.2 2.4±0.3 6.961<0.05 1.8±0.1 2.9±0.4a 22.321<0.05 FEV1/FVC(%)61.7±6.2 65.2±7.3 3.058<0.05 61.3±6.2 75.8±8.3a 11.710<0.05 6MWD(m)245.2±29.9 270.4±33.7 4.680<0.05 242.6±29.7 357.8±35.6a 20.789<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CAT 評分比較 治療1、2、4 個月后,研究組CAT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AT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A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AT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A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shù)70 70治療前22.7±2.4 22.9±2.2 0.406>0.05治療1個月后21.8±2.1 19.3±1.9 7.386<0.05治療2個月后19.7±1.8 18.4±1.7 4.393<0.05治療4個月后18.9±1.6 16.2±1.1 11.634<0.05
慢阻肺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發(fā)病率呈升高趨勢,目前無法根治[5]。由于該病會導致患者肺功能減弱,使患者活動受限,常發(fā)生體力不支的情況。COPD 的發(fā)病原因較復雜,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均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如抽煙、缺乏α1-抗胰蛋白酶、飲酒、空氣污染、接觸過敏源等,而臨床認為吸煙是導致COPD發(fā)生的重要原因[6]。臨床中對于急性發(fā)作的COPD患者常給予止喘抗感染治療。但病情控制后,會進入緩解期,大部分患者會停止治療,導致病情急性加重,需再次入院治療。COPD 患者進入緩解期后,肺功能會持續(xù)下降,快于年齡增長導致的自然衰退速度[7]。因此,除急性發(fā)作期外,也應注意緩解期的治療。常規(guī)藥物治療聯(lián)合控制飲食,治療效果不佳且治療的依從性低。COPD患者處于緩解期時,不僅需給予基礎的藥物治療,還應給予針對性的康復治療,加速肺功能的恢復[8-9]。臨床中常采用6MWD評價肺臟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運動耐力和病情的發(fā)展情況,而FEV1也是臨床監(jiān)測肺功能的常用指標,其在阻塞性或限制性障礙情況下會明顯下降,重復性好[10-11]。相關研究[12]指出,康復治療會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制訂科學的綜合性治療方案,控制患者的疾病進程,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社會和生理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7 d,研究組FVC、FEV1、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6MWD長于對照組(P<0.05)。治療1、2、4個月后,研究組CAT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康復治療可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和肺功能,改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慢阻肺患者應用康復治療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肺功能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