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迎
(上海市松江區(qū)中心醫(yī)院感染科,上海 201600)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引發(fā)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惡化患者肝功能出現(xiàn)衰竭的重要因素,而大部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均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且大部分患者均存在肝硬化的基礎[1]。隨著患者病情進展,極易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及黃疸等肝衰竭的前期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zhì)量水平[2]。目前,臨床尚無治療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特效藥物,借助手術肝臟移植雖然能取得較好效果,但大部分患者仍面臨肝臟供體缺失及治療費用昂貴等問題,因此,明確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惡化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情況發(fā)生的因素,有助于針對性實施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后[3-4]。本研究旨在探討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惡化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發(fā)生及預后狀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處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惡化期的12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凝血指標及黃疸情況分為A 組(低凝血型,n=31)、B組(中間型,n=59)及C組(高黃疸型,n=34)。A組男21例,女10例;年齡45~67歲,平均(51.4±5.8)歲。B 組男40 例,女19 例;年齡43~64歲,平均(51.0±5.9)歲。C 組男23 例,女11 例;年齡47~69 歲,平均(51.6±5.5)歲。具體分組標準為:低凝血型:51.3(3×ULN)μmol/L<總膽紅素水平<171.1(10×ULN)μmol/L,凝血酶原活動度<40%;中間型:51.3(3×ULN)μmol/L<總膽紅素水平<171.1(10×ULN)μmol/L,40%≤凝血酶原活動度<60%;高黃疸型:總膽紅素水平≥171.1(10×ULN)μmol/L,40%<凝血酶原活動度<60%。3 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存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病理基礎,且既往病情均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均伴有納差、乏力及黃疸等急性惡化表現(xiàn);臨床資料完整;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惡性腫瘤及梗阻性、溶血性黃疸者;中途退出研究者;重要功能器官嚴重障礙者。
1.2 方法 抽取3 組空腹靜脈血4 ml,經(jīng)離心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清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血清鈉、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指標;同時,檢測3 組乙肝病毒載量(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上述檢測均由檢驗科內(nèi)同一組人員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步驟進行,并準確記錄檢測結果。
1.3 觀察指標 比較3組檢測結果;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情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比較3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自發(fā)性腹膜炎、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性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發(fā)生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 組檢測指標比較 B組ALB及血清鈉均高于A組、C組,而血肌酐及HBV DNA均低于A組、C組(P<0.05),C 組血肌酐高于A 組(P<0.05),A 組與C 組ALB、血清鈉及HBV DNA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C 組AFP、ALT、AST、TBiL 均高于A 組與B組,且A組高于B組(P<0.05),見表1。
表1 3組檢測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ree groups of test indicators(±s)
表1 3組檢測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ree groups of test indicators(±s)
注:ALB,血清清蛋白;HBV DNA,乙肝病毒載量;AFP,血清甲胎蛋白;ALT,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ST,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TBiL,總膽紅素
組別A組B組C組t值P值續(xù)表組別A組B組C組t值P值例數(shù)31 59 34例數(shù)31 59 34 ALB(g/L)31.6±2.5 34.8±3.4 32.4±3.2 12.630<0.05 AFP(mg/L)16.1±2.3 13.0±1.2 88.8±10.0 12.630<0.05血肌酐(μmol/L)79.0±5.3 73.8±4.9 86.8±5.0 11.634<0.05 ALT(U/L)54.0±5.4 45.1±4.7 128.6±7.2 13.627<0.05血清鈉(mmol/L)134.1±4.9 136.3±4.3 134.4±4.8 11.001<0.05 AST(U/L)80.0±4.9 71.3±5.2 169.9±11.2 11.031<0.05 HBV DNA(log10 IU/ml)3.5±1.0 1.8±0.6 3.7±0.8 10.135<0.05 TBiL(μmol/L)105.7±10.5 73.8±4.0 285.9±10.3 12.398<0.05
2.2 3 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發(fā)生因素分析 A 組AST、血清鈉、AFP 均為急性肝衰竭情況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C 組ALT、AST、TBiL、HBV DNA 為急性肝衰竭情況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3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發(fā)生因素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in three groups
2.3 3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B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A組與C組(P<0.05),A組與C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3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mong the three groups[n(%)]
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發(fā)病率呈遞增趨勢,伴隨病情進展極易出現(xiàn)急性惡化,甚至引發(fā)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5]。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主要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礎上存在肝功能嚴重損傷情況,在較短時間內(nèi)患者極易出現(xiàn)以黃疸、腹水及凝血功能障礙等為表現(xiàn)的肝功能嚴重障礙或失代償情況,增加治療難度的同時影響患者預后。
有研究[6]表明,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血清鈉、血肌酐及清蛋白等指標均為導致急性惡化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情況出現(xiàn)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ALB 及血清鈉均高于A 組、C 組,而血肌酐及HBV DNA 均低于A 組、C 組(P<0.05),C 組血肌酐高于A 組(P<0.05),C 組與A 組ALB、血清鈉及HBV DNA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C 組AFP、ALT、AST、TBiL 均高于A 組與B組,且A 組高于B 組(P<0.05)。A 組AST、血清鈉、AFP 均為急性肝衰竭情況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C 組ALT、AST、TBiL、HBV DNA 為急性肝衰竭情況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說明ALB、血肌酐及血清鈉水平與HBV DNA 為引發(fā)急性惡化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情況出現(xiàn)的危險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類型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惡化患者,若一旦發(fā)生慢加急性肝衰竭,則會顯著提高近期病死率[7]。另外,在3 種類型患者中血清鈉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其機體內(nèi)的內(nèi)臟血管擴張以門靜脈壓升高等情況,使腎素-血管緊張素酶-醛固酮系統(tǒng)及抗利尿激素系統(tǒng)激活,從而極易導致不同程度的低鈉血癥及腹水情況出現(xiàn)[8]。同時,低鈉血癥與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發(fā)展及預后均密切相關。因此,針對伴有顯著低鈉血癥患者,應采取加壓素V2 受體拮抗劑及清蛋白等藥物治療[9]。此外,對于低凝血型與高黃疸型患者,還應密切關注門靜脈高壓情況,并及時有效評估曲張程度,預防出血,以改善患者預后[10]。慢加急性肝衰竭屬于臨床癥候群的一組,伴隨病情進展極易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情況,如肝性腦病、自發(fā)性腹膜炎及肝腎綜合征等,上述并發(fā)癥均存在密切聯(lián)系且相互影響,甚至會出現(xiàn)多器官功能衰竭情況,不利于患者預后[11]。有研究[12]顯示,并發(fā)癥的種類及數(shù)量均與患者病死率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A 組與C 組(P<0.05),說明低凝血型與高黃疸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惡化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相對較高,其預后狀況相對較差。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惡化患者治療期間,應明確臨床分型,從而依據(jù)患者不同情況采取預防出血、改善凝血及改善膽汁淤積等針對性治療,另外,還應有效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情況,避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13-14]。治療期間還應有效評估患者的死亡風險,以積極糾正、預防及治療低鈉血癥,改善患者預后狀況[15]。但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且選取病例數(shù)較少,可能存在結果偏倚,后期可增加樣本量、開展前瞻性研究以驗證結果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低凝血型與高黃疸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惡化患者更易出現(xiàn)慢加急性肝衰竭情況,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較高,嚴重影響預后,應依據(jù)患者不同病情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改善患者預后狀況,提升生活質(zhì)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