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倩,肖永祥
(甘肅省涇川縣中街小學,甘肅 平?jīng)?744300)
隨著19 世紀末科學心理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教育心理學逐漸成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1913 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三部名著《教育心理學》,概述了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框架。桑代克用實驗心理學的模型塑造教育心理學,力圖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標準化的實驗科學。因此,他被譽為“教育心理學之父”。在試圖將教育科學化的過程中,桑代克更注重心理學基本原理對教育的指導意義,但卻忽視了從教育教學的角度研究心理學問題,造成了對教育學的分歧,留下了爭議引發(fā)后續(xù)學者的不斷深入研究。
義務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中的基礎教育,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們要教育引導廣大少年樹立遠大志向、培育美好心靈,讓少年兒童成長得更好”,這足以說明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和導向性。
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越來越迅速,人民生活壓力日益增大,我國全面開放三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一代學生升學競爭壓力的增大,而且這一代學生家長受計劃生育影響一般都是獨生子女,繁重的工作使其無暇全方位顧及子女的教育,故必須大部分依賴教師對自己子女的義務教育;同時,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造成了各類思想快速、廣泛傳播,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思想活躍、易受社會各類思潮的影響,該階段教師擔負的不再僅僅是教學和學業(yè),還有正確引導、確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任。
因此,在目前的義務教育環(huán)境下,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到其今后的性格和情緒。為解決上述問題,教育心理學應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工作中逐漸發(fā)展和應用,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壁壘,改變以往“課上教師教、學生學、課下做”的教學方法,將教育心理學、知識傳授、學生管理、學生思想引導等全方位全要素融合式推進,加緊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促進青少年心理、性格、情緒的健康發(fā)展。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的過程中,心理狀態(tài)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的影響,極易發(fā)生波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融入度和獲得感是衡量其學習過程中心理變化的關鍵因素,如圖1 所示。學習積極性主要是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興趣和求知若渴的程度;課堂融入度主要是學生在課堂中與教師互動的活躍程度;學習獲得感主要是體現(xiàn)學生通過學習對知識的掌握理解和潛移默化中對自身人格的塑造。
圖1 義務教育階段心理變化的關鍵因素
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融入度和獲得感這三個關鍵指標來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心理變化可分為四類,分別是愛學、能學、厭學、不學這四種心理狀態(tài)。這四種心理狀態(tài)與三個關鍵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轉化關系,如學習積極性高,課堂融入度低,學習獲得感高,學生會逐漸進入能學的心理狀態(tài);此時如果提高其課堂融入度,就可以有效地將其能學的狀態(tài)提升至愛學的狀態(tài)。
教育心理學在義務教育階段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大學教育中高等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1]。在長期的應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構建了“理論——實踐——理論”的閉環(huán),理論既是實踐的依據(jù),又是實踐的總結。根據(jù)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fā)展情況,對教育心理學應用的理論依據(jù)進行分析。
義務性是義務教育教學工作一個顯而易見的特點,這種義務性既體現(xiàn)在青少年達到法定年齡必須接受教育的強制性上,又體現(xiàn)在國家給予每個公民接受教育的權利上[2]。
由于義務性這種免費教育的特點,第一,會對家長產(chǎn)生不在意、不重視的效果,極少部分家長在自身經(jīng)濟狀況不受子女義務教育影響的情況下會淡化該階段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義務教育階段知識簡單、邏輯清晰,家長大多可以輕而易舉地課下輔導作業(yè),會漠視子女作為初學者的茫然和疑惑,在輔導時會對子女批評、訓斥。長此以往,學生會存在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
韋納針對這一現(xiàn)象提出了歸因理論,分為積極歸因和消極歸因。消極歸因比如,學生將成績差、學不懂歸于能力差、腦子笨,繼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反應,如沮喪,灰心,最后會導致對今后學習成效期望的降低,如下次也考不好,因為自己天生愚笨。
少年學生身心發(fā)展在其整個人生發(fā)展軌跡中至關重要,奠定了今后人生走向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yè)”,也說明了義務教育不僅在教學,更在樹立高尚人格、培養(yǎng)良好品格上,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的全面性。
這種全面性的體現(xiàn)不在于教育的一朝一夕,一般都是持續(xù)的、動態(tài)的、適應不同年級、不同特點學生的。第一,學生身心發(fā)展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參與教學工作的人共同努力,在學生能接觸到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達到一種最優(yōu)化、最和諧的狀態(tài),這也是“三全育人”的核心和關鍵之處;第二,義務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從懵懂兒童邁向青春期的關鍵階段,對善惡是非認識模糊,往往會混淆“勇敢”和“義氣”“魯莽”的區(qū)別,會呈現(xiàn)出一種成年人覺得很幼稚的現(xiàn)象。
誘因理論的提出[3]解釋了這一現(xiàn)象,強調了外部刺激引起動機的重要性。本文認為誘因應區(qū)分好壞,且都能喚起相應行為并指導行為。好的誘因由教師積極引導,帶動學生不斷強化,形成潛意識,比如經(jīng)常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參觀;壞的誘因往往是同學之間惡性傳播,通過引出好奇心和哥們習性讓彼此染上不好的習慣,比如小群體校園暴力等。
義務教育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關,體現(xiàn)出全民性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給全民提供一個公平的教育條件。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背景、社會關系等情況各有不同,紛繁復雜,義務教育必須能做到因材施教,確保全民受益;第二,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非常容易影響學生的情緒,有效的表率作用極為重要,要有積極樂觀陽光的心態(tài)。
馬斯洛提出的經(jīng)典需要層次理論[4]把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作為一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按照從低到高不斷提升去引導學生,才能做到教育和現(xiàn)實生活的有機融合。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工作,以學習動機為出發(fā)點,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應用,加強舉措。
首先,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知識傳授引出問題,深入分析,讓學生在學習的每一步既步步深入,又始終有更深一步的疑惑,引發(fā)認知沖突;其次,可以利用主動呈現(xiàn),采取課前引導,課前動員,靈活體現(xiàn)學習內(nèi)容,課程思政,時時刻刻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最后,積極鼓勵學生好奇心,青少年作為基礎知識的初學者,往往會有一些針對問題的奇思妙想,作為教師,要主動表明知識的美,講述學習的美,讓學生沉浸在其中。
從自我效能理論來看,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一般通過以下幾點促升自我效能。第一,正確認知自己,教師可以設置難度不等的趣味小活動、科學實驗、課堂測試,引發(fā)學生思考,判斷自身目前所處水平;第二,獎勵多種能力,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全方位發(fā)展,培養(yǎng)各種興趣愛好,杜絕死學習,滿堂灌;第三,鼓勵自我強化,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講授應學知識外,還應引發(fā)學生思考,自我探索,比如講授一首古詩詞,可以鼓勵學生自我學習,去多看其他相似的古詩詞,形成一定的知識儲備,也有利于構建古詩詞學習的整體邏輯。
合理的目標是學生學習動力的金鑰匙。過高或過低的目標往往會打擊其積極性或無法提起興趣。一般而言,教師應引導學生依據(jù)SMART 原則設置目標,主要有以下五要素,包括具體、可測、能及、現(xiàn)實、時限。具體是指目標不必過于遠大,應具體到細節(jié),便于檢驗是否達到;可測是指目標應有類似于指標體系一樣的各條指標,測定是否符合;能及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目標可以設置得恰當合適,不要過高或過低;現(xiàn)實是指對于學生而言,動機的刺激更為重要,目標甚至可以是明天早起床10 分鐘背書;時限是設置目標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完成時間。
赫洛克曾指出,獎勵、表揚比懲罰、批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根據(jù)其研究的動機曲線,積極的回應往往更重要。事實上,任何一個學生的內(nèi)心都是追求積極上進的,也渴望能獲得進步并得到教師以及同學的肯定,這是學生的內(nèi)在動機。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積極情緒,并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幫助學生分析其內(nèi)在的優(yōu)點。
根據(jù)歸因理論,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對不同層次學生區(qū)別對待,對優(yōu)生:成功→能力強→自豪、自尊/增強對成功的期望→愿意從事有成就(挑戰(zhàn))的任務;對差生:成功→很努力→自豪、自尊/增強對成功的期望→愿意從事有成就(挑戰(zhàn))的任務;對優(yōu)差生:失敗→缺乏努力→內(nèi)疚/對成功的相對的高期望→愿意并堅持從事有成就(挑戰(zhàn))的任務。
競賽是鼓勵進取、激發(fā)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主要針對學生的成就動機。而如果不合理開展競賽的話,也會產(chǎn)生消極作用,比如競賽不利于復雜作業(yè)的完成、競賽助長了中差等生的自卑感、競賽有可能引起學生的自私、不和,集體觀念淡薄,干擾合作行為等。一般合理的競賽組織方式包括團體賽、對手賽、分組競賽、自我競賽。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線上教學、慕課平臺、網(wǎng)絡學習手段受到了廣泛關注,成了各階段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老師和學生也逐漸適應了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在這種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學生學習效果和心理也會發(fā)生變化。有些學生會覺得沒有老師放松了學習要求,有的學生會對課程內(nèi)容有疑問而不去問。老師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難以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環(huán)境以及學習效果。因而引發(fā)了一系列心理問題需要得到關注。
本文主要從教育心理學出發(fā),依托現(xiàn)實社會背景,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問題開展了分析研究,將教育心理學、知識傳授、學生管理、學生思想引導等全方位全要素融合式推進,提出激發(fā)認知興趣、促升自我效能、設置合理目標、適當運用獎賞、鼓勵積極歸因、合理開展競賽、善用信息化手段7 個方面的措施,推動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促進青少年心理、性格、情緒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