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滔 潘海蘭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口腔科 5800; 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口腔科
上頜第一磨牙在全部恒牙中是最早萌出的,近中頰根根管形態(tài)復雜,呈扁且彎曲,臨床上常見有單根和雙根,雙根管發(fā)生率可達61%~77%[1],但3根管情況屬于少見?,F針對右上頜第一磨牙近中頰根3根管1例進行病例報道。
1.2 方法 處置:顯微鏡下,術中常規(guī)采取倒“三角形”進行26開髓并揭開髓頂,去除髓腔、 根管內腐質,采用DG-16牙髓探針探及MB1、DB、P。近中頰根繼發(fā)牙本質較多,提示近中根可能有未探及根管或遺漏牙根。在近中頰根處修整開髓口,使近中開口邊緣平行近中邊緣嵴,從而形成“四邊形”開髓口。MB1偏腭側約4mm定位到第四根管,超聲震蕩繼續(xù)去鈣化牙本質,DG-16探查MB1與第四根管間有陷入感,顯微鏡下進一步查找,疑似探及根管口,用8#K銼逐步深入疏通,進一步定位到第五根管(圖2)。10# K銼疏通5根管,發(fā)現MB1、MB2,MB3獨立根管口,而MB2、MB3同一根尖孔。測量根管工作長度,MB3根管及DB均18mm,P為19mm,使用登士柏Waveone系統(tǒng)進行根管預備, 過程中配合1%次氯酸鈉根管沖洗,然后使用超聲進行根管蕩洗,最后使用登士柏氫氧化鈣糊劑根管消毒1周。 術后1周復診,患者訴患牙無疼痛不適,查體:26探診(-),叩診(-),無松動,頰側牙齦無紅腫、壓痛。處置:26去封物,根管無異味、無異常滲出,試主尖,根尖片示DB、P、MB1、MB2,MB3主牙膠尖合適(圖3)。登士柏AH-Plus根充糊劑+BL連續(xù)波熱牙膠垂直加壓充填,富士Ⅸ玻璃離子暫封。術后復查根尖片示5根管恰填(圖4~5)。
圖1 根管治療前 X 線
圖2 顯微鏡下探查5根管 圖3 根管充填前試主尖
圖4 顯微鏡下根管充填后 圖5 根管充填后X片復查
本病例一開始作常規(guī)三角形開髓口,定位到MB1、DB、P這3根管口,考慮到MB2的發(fā)生率高,可達60%以上,繼續(xù)在近中頰根處修整開髓口,使近中開口邊緣平行近中邊緣嵴處,從而形成四邊形開髓口[2],果然MB1偏腭側約4mm處發(fā)現了第四根管。據相關文獻報道:MB1偏腭側2mm范圍內可探查到MB2[3-4]。此時的4mm>2mm,考慮是否存在第五根管,繼續(xù)使用超聲蕩洗根管口,顯微鏡下在MB1與第四根管之間探查,定位到了第五根管。本病例是先探查到了MB3(第四根管),再探查到MB2(第五根管)。
臨床中上頜磨牙近中頰根3根管的發(fā)生率較低,常會出現遺漏,偶爾學者報道[5-6], 但報道總發(fā)生率偏低,為1.3%~2.4%,其中Kim等[7]學者報道發(fā)生率為0.1%。臨床中常會出現遺漏。最常見的根管形態(tài)是3-2型[8],統(tǒng)計已報道的MB3病例,3-2分型占25%[9],占比最高。而本病例MB1、MB2、MB3獨立根管口,而MB2、MB3同一根尖孔,符合3-2型。
通過此病例根管定位可總結如下:(1)避免根管治療過程中遺漏根管,術前使用 CBCT檢查十分重要,是研究牙根及其根管系統(tǒng)較為直接先進的方法[10-11];可通過三維重建方法顯示根管最實際解剖形態(tài)以及直接確定根管的數目及根管走向。(2)顯微鏡聯合超聲根管治療在疑難根管治療中也尤為重要,臨床工作中鈣化根管肉眼無法定位根管口,但通過超聲器械震動去除多余的繼發(fā)牙本質,并在顯微鏡放大倍數下探查,大大提升了疑難根管口的定位。(3)還可以通過采用加熱的次氯酸鈉液體的香檳氣泡法、光纖照明法、不同角度的X線片投照法、亞甲基藍染色法等探查定位根管口[12]。
總之,上頜第一磨牙在牙體根管形態(tài)最為復雜,在臨床工作中大家需要有近頰根可能存在3根管的概念,需要輔助CBCT及顯微鏡進行根管定位,避免治療過程中根管遺漏,影響最終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