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理,劉玉珂,尚敏,陳忠
(1.河南推拿職業(yè)學院附屬醫(yī)院影像科,河南洛陽 471000;2.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影像中心,河南洛陽 471000;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周山院區(qū)影像科,河南洛陽 471003;4.洛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河南洛陽 471000)
脊柱原發(fā)性大B細胞淋巴瘤多發(fā)于脊柱承重節(jié)段,常以胸痛、腰背痛、肢體麻木、乏力等為癥狀,嚴重者還可出現骨折、下肢癱瘓[1]。CT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與分別率,可充分顯示骨性結構及其內部的復雜變化,從而為骨性疾病的診斷與鑒別提供客觀依據[32]。但臨床研究證明,大B細胞淋巴瘤一般無出血、壞死,且部分患者在CT上并無明顯的骨質破壞,而是表現為病椎旁有明顯軟組織腫塊[3]。相比CT,MR對組織中水含量變化更為敏感,可直觀的顯示出脊椎各個切面的圖像,避免遺漏微小病變[4]。基于此,本文對脊椎原發(fā)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CT與MR影像特點進行分析,為提高本病的早期診治率提供參考。
選擇本院2006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27例脊椎原發(fā)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17例,女10例;年齡26~67歲,平均(45.23±6.05)歲;病程2周~5個月,平均(2.13±0.54)個月。
患者均采取西門子CT96HAND-963S系統(tǒng)進行平掃,檢查時取仰臥位,保持呼吸平穩(wěn)、身體自然放松。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20 mAs,頸椎層厚4.0 mm、層間距3.0 mm,胸腰骶椎層厚5.0 mm、層間距4.0 mm,螺距1.0。平掃后,經肘前靜脈團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60 mL,流率3 mL/s,劑量2 mL/kg,行增強掃描。然后對CT掃描數據進行多平面重建,分析病灶位置、腫瘤直徑、內部密度、骨質破壞、內部骨質增生硬化、周圍骨質增生硬化等情況。
患者取仰臥位,使用西門子高級1.5T磁共振系統(tǒng)MAGNETOM Avanto進行檢查,采取體表相控陣線圈。掃描序列及參數:矢狀位T1WI(TR562 ms、TE7.5 ms),T2WI(TR3000 ms、TE93 ms),脂肪抑制T2WI(TR3750 ms、TE96 ms),層厚3.0 mm,層間距0.3 mm,FOV260 mm×260 mm,矩陣226×226;橫軸位T2WI(TR3260 ms,TE12 ms),層厚3.5 mm,層間距0.5 mm,FOV300 mm×300 mm,矩陣200×180。增強掃描:經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釓特酸葡胺100 mL,速率3 mL/s,進行脂肪抑制T1WI序列(TR720 ms、TE9.6 ms),冠狀位(TR630 ms、TE11 ms),矢狀位(TR630 ms、TE11 ms)等掃描,層厚3.5 mm,層間距0.5 mm。然后將MR掃描圖像錄入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2 工作站進行處理,由2位影像科主任醫(yī)師共同分析,記錄腫瘤邊緣、腫瘤包繞椎管、T1WI信號、T2WI信號、脊髓水腫、腫瘤強化等情況。
CT檢查中,患者病灶位置主要集中在胸椎,共14例,分別為T12例、T1-2及附件3例、T2~T33例、T4及附件2例、T4-52例、T9-102例、T11及附件1例、T12及附件1例;頸椎5例,分別為C1-2及附件3例、C2-4及附件2例;腰椎7例,分別為L11例、L4-5及附件4例、L5及附件2例;骶椎1例,為S1-2椎體。骨質破壞21例,分別為11例溶骨性破壞(8例伴骨折)、6例浸潤性破壞(3例伴骨折)、1例硬化性破壞、3例混合性破壞(2例伴骨折)。詳見表1。
表1 27例患者的CT分析
MR檢查結果見表2。
脊椎原發(fā)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起源于B細胞的惡性腫瘤,好發(fā)于胸椎,且椎體發(fā)病率較附件發(fā)病率更高,受累椎體在影像學上出現不同程度的骨質破壞[5]。本研究中,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CT顯示胸椎發(fā)病率為51.85%(14/27),且大部分患者均存在骨質破壞,這與楊帆等[6]的研究相似。21例骨質破壞的患者中有13例伴骨折,這是因為脊柱淋巴瘤早期多沿骨小梁間隙向周圍呈浸潤性生長,??芍鹿切×航Y構破壞,在CT上呈模糊狀改變或變稀疏,并累及椎弓根等附件,引起壓縮性或病理性骨折[7]?;颊叩膬炔抗琴|和周圍骨質增生硬化比例均較低,這是因為脊椎原發(fā)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以溶骨性、浸潤性骨質破壞為主,并呈現“蟲蝕樣、云霧狀”,甚至是“錢幣樣”改變,而硬化性、囊性膨脹性等骨質破壞較少,僅有少部分病例有骨質硬化改變[8]。因此,脊柱淋巴瘤的骨質破壞雖多種多樣,但可將溶骨性破壞作為其重要特征。同時,腫瘤一般無出血、壞死,多沿椎體、椎旁間隙結構疏松的組織生長,較少出現椎間盤受累[9]。在MR檢查中,腫瘤邊緣光滑率70.37%,但這并不是脊椎原發(fā)性大B細胞淋巴瘤特有的表現,還需結合其他征象進行鑒別。16例患者出現腫瘤包繞椎管,這是因為腫塊可繞被破壞的椎體后緣、椎弓根或經椎間孔侵入椎管,使椎管狹窄,并向上、向下縱向發(fā)展,形成“袖套狀”浸潤,壓迫脊髓時,還會出現相應的軀體功能減退,但其是圍繞硬膜外,呈環(huán)形生長,一般局限于脊柱硬膜外[10-11]。僅4例患者累及硬脊膜,脊髓水腫比例也較低。T1WI多為稍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多為等信號或稍高信號[12]。但這需與其他骨性腫瘤鑒別,如不典型脊柱結核也有相似的骨質破壞,但相比脊椎淋巴瘤,脊椎結核有后凸畸形、融合椎、流注狀冷膿腫等表現[13]。再如脊柱轉移瘤也好發(fā)于胸椎,多呈溶骨性骨質破壞,但其很少轉移至椎管內,在MR上有典型的骨髓代替征象[14]。另一方面,脊柱淋巴瘤的瘤巢及鄰近組織一般不強化或呈輕中度強化,且軟組織腫塊范圍常大于所見的骨質破壞范圍,無骨膜反應或骨膜反應輕,先累及單個椎體,再侵犯相鄰椎體[15]。
表2 27例患者的MR分析
綜上所述,CT的骨質破壞及MR的“袖套狀”浸潤、T1WI、T2WI信號表現等對脊椎原發(fā)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診斷有一定價值,臨床可結合病理檢查結果進行鑒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