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柯村,施杞,朱穆朗瑪,郭雪梅,邱文超,朱艷
(1.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上海 200081;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脊柱病研究所,上海 200032)
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弓結構及生物力學異常引起跖筋膜反復發(fā)生無菌性炎癥,以足跟部疼痛為特征的一種疾病,也是跟痛癥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發(fā)病率約為10%[1]。體外沖擊波療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廣泛應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于2000年批準其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雖然國內外報道了不少體外沖擊波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臨床試驗,但由于文獻質量參差不齊,療效標準不一,缺乏足夠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證明其療效。因此,本文旨在對國內外ESWT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高質量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進行Meta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循證醫(yī)學依據(jù)。
計算機檢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維普數(shù)據(jù)庫VIP、萬方數(shù)據(jù)庫并手動檢索相關參考文獻目錄。語言為英文或中文,檢索年限為建庫至2018年12月。
檢索關鍵詞:英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shock wave、ESWT、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heel pain、plantar fasciopathy、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中文(體外沖擊波、足底筋膜炎、跟痛癥、隨機對照試驗等)。
(1)研究對象為足底筋膜炎患者,癥狀持續(xù)3個月以上;(2)參與者為不受限制的成年人;(3)體外沖擊波療法為干預措施之一;(4)臨床隨機對照試驗;(5)有明確的療效評價標準。
(1)干預組缺乏固定的治療強度范圍;(2)干預措施為比較不同方式的體外沖擊波;(3)患足曾接受外科手術而無效者;(4)動物實驗等;(5)無法提取數(shù)據(jù)的文獻。
2名評價員各自背對背地進行臨床試驗的判斷和挑選。首先閱讀文獻的題目,如與研究相關則再閱讀摘要,如為隨機對照試驗則閱讀全文,選擇與納入標準相符的文獻。最終納入的RCT結果由2位評價員做交叉核對,所有異議將由討論或第三者仲裁解決。
評價員獨立提取每一個納入研究文獻中的以下數(shù)據(jù):作者、年份、國家、試驗設計方案、隨機方法、分配隱藏、是否施盲及方法、觀察對象一般情況、脫落例數(shù)、干預措施的方法和療程、沖擊波的能量強度和劑量、觀察指標、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及隨訪時間,并填入專門設計的表格。
首先按照Jadad 3項5分制的質量評價標準,對納入研究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方法進行初步評價,選取≥3分的高質量文獻。然后采用Cochrane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納入的研究進行偏倚評估。對選擇性偏倚(包括隨機分組的方法和是否分配隱藏),實施偏倚(是否采用雙盲且能夠實行達到效果的盲法),隨訪偏倚(是否描述了脫落及失訪),測量偏倚(結局數(shù)據(jù)是否完整),報告偏倚及其他偏倚進行評價。
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5.3軟件進行Meta分析。首先對納入的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如結果顯示納入RCT各干預措施之間無異質性,即I2<50%時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計算;存在明顯異質性,即50%
圖1 文獻檢索流程圖
文獻檢索流程及篩選結果見圖1。在此次研究中共檢索到167條相關的中英文文獻,其中文文獻51條,英文文獻116條。通過閱讀文獻標題和摘要,初步檢索到86篇文獻符合要求,由兩個研究者分別閱讀和評價,最終共納入22篇文獻[2-23]。22個RCT中,共研究了2240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其中治療組1084例,對照組1156例。納入文獻的細節(jié)見表1。
納入研究的文獻均為Jadad評分≥3分的高質量文獻,其中12篇文獻為5分,3篇文獻為4分,7篇文獻為3分。采用Cochrane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納入的22個RCT進行評估,見圖2。
表1 各納入RCT一般特征表
圖2 納入RCT的偏倚風險分析結果
納入的22篇文獻中,有13篇是關于ESWT與安慰劑之間的對照,有2篇是關于ESWT與超聲治療的對照,有5篇是關于ESWT與局部封閉的對照,且評價標準比較相似。因此,筆者根據(jù)對照組干預措施的不同進行亞組分析,分別評價了其總有效率、VAS評分改善、功能改善的比較情況。而與足底筋膜炎松解術、低水平激光、運動貼帶、增生療法、富血小板血漿注射之間的對照僅有1篇,尚不能就ESWT與上述治療方法療效做Meta分析。
2.3.1 總有效率
(1)ESWT vs 安慰劑
有13項RCT比較了ESWT與安慰劑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總有效率的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13個RCT同質 (x2=17.15,P=0.14,I2=3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RR=1.48,95%CI(1.32,1.65),合并效應值檢驗Z=6.74,P<0.00001。提示ESWT組與安慰劑組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可認為ESWT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總有效率優(yōu)于安慰劑。見圖3。
(2)ESWT vs 超聲
有2項RCT比較了ESWT與超聲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總有效率的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2個RCT同質 (x2=0.05,P=0.81,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RR=2.57,95%CI(1.42,4.64),合并效應值檢驗Z=3.13,P=0.002。提示ESWT組與超聲組在總有效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可認為ESWT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總有效率優(yōu)于超聲治療。見圖3。
圖3 ESWT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的比較
(3)ESWT vs 局部封閉
有5項RCT比較了ESWT與局部封閉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總有效率的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5個RCT有異質性 (x2=12.74,P=0.01,I2=69%),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RR=1.41,95%CI(1.05,1.90),合并效應值檢驗Z=2.27,P=0.02。結果提示ESWT組與局部封閉組在總有效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可認為ESWT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總有效率優(yōu)于局部封閉治療。見圖4。
圖4 ESWT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的比較
2.3.2 VAS改善
納入的22篇文獻中共有18篇記錄了疼痛VAS評分改善的情況,現(xiàn)根據(jù)對照組干預措施的不同進行亞組分析。見圖5。
圖5 ESWT與對照組VAS改善情況的比較(敏感性分析后)
(1)ESWT vs 安慰劑
共有12項RCT報道了ESWT與安慰劑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VAS評分改善的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12個RCT存在明顯異質性(I2=99%,P<0.00001),為了找出異質性產生的原因,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在剔除Ibrahim MI 2017研究后,其余11項RCT經統(tǒng)計學比較同質(x2=18.00,P=0.06,I2=44%)。分析造成此情況的原因,一是由于納入研究的病例數(shù)較少(治療組、對照組各25例),二是由于該項研究隨訪時間較長(2年),因此ESWT組與安慰劑組的長期療效差距更顯著,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ESWT組疼痛VAS評分繼續(xù)下降,而安慰劑組出現(xiàn)復發(fā)。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ESWT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VAS評分改善優(yōu)于安慰劑[WMD=1.18,95%CI(0.93,1.43),Z=9.20,P<0.00001]。
(2)ESWT vs 超聲
共有2項RCT報道了ESWT與超聲治療對慢性足底筋膜炎VAS評分的改善情況。經統(tǒng)計學分析同質(x2=0.48,P=0.49,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ESWT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VAS評分改善優(yōu)于超聲[WMD=1.29,95%CI(0.74,1.85),Z=4.57,P<0.00001]。
(3)ESWT vs 局部封閉
共有4項RCT報道了ESWT與局部封閉對慢性足底筋膜炎VAS評分的改善情況。經統(tǒng)計學分析同質(x2=2.19,P=0.53,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ESWT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VAS評分改善優(yōu)于局部封閉[WMD=1.40,95%CI(1.14,1.66),Z=10.58,P<0.00001]。
2.3.3 功能改善
(1)RMS評分改善
ESWT組與安慰劑組中共有9項RCT采用Roles and Maudsley score量表(RMS評分)進行功能評分,其中8項記錄了RMS的改善情況,經統(tǒng)計學分析同質(x2=4.18,P=0.76,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ESWT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RMS評分改善優(yōu)于安慰劑[RR=1.40,95%CI(1.23,1.60),Z=5.11,P<0.00001]。見圖6。
圖6 ESWT組與安慰劑組RMS改善情況的比較
(2)足功能指數(shù)(FFI)改善
共有3項RCT報道了ESWT與局部封閉對慢性足底筋膜炎FFI評分的改善情況。經統(tǒng)計學分析有異質性(x2=4.65,P=0.10,I2=57%),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ESWT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FFI評分改善與局部封閉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WMD=4.96,95%CI(-9.95,19.88),Z=0.65,P=0.51]。見圖7。
圖7 ESWT組與局部封閉組FFI改善情況的比較
體外沖擊波是一種通過液電式、壓電式或電磁式等發(fā)生器產生的機械性脈沖壓強波,該設備將產生的脈沖聲波轉換成精確的彈道式沖擊波[24],可以改變激痛點的化學環(huán)境,使組織產生并釋放抑制疼痛的化學物質;同時,沖擊波可以破壞受體的細胞膜,抑制疼痛信號的產生及傳導;此外,沖擊波還可使大腦產生內腓肽,降低對疼痛的敏感性。以上幾種機制的合成作用,可以對患者疼痛達到長期有效的治療效果[25]。
體外沖擊波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通過改善跖筋膜區(qū)域的新陳代謝和減輕患處的炎性反應,同時促進組織的修復,其機理包括松解患處鈣質沉著,減輕水腫及增加組織的機械負荷[26]。
本文檢索了國內外有關的數(shù)據(jù)庫,最終納入22篇RCT文獻,研究了相關臨床觀察指標,包括了總有效率、VAS評分的改善情況、RMS量表評分改善情況以及足功能指數(shù)的改善情況。根據(jù)上述Meta分析結果,無論較安慰劑、超聲治療還是局部封閉,體外沖擊波組在總有效率及VAS的改善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而從功能改善上看,體外沖擊波組在RMS評分方面優(yōu)于安慰劑組,而在足功能指數(shù)方面則與局部封閉組無明顯差異。因此,體外沖擊波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療效是值得肯定的。
從納入RCT的觀察指標看,大部分研究者均采用了總有效率及疼痛VAS評分,而在足功能量表的選擇上卻未有共識,這或許與本病的病因不明,且多以癥狀進行診斷,缺乏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有關。因此,需確立明確的診斷標準及統(tǒng)一的療效評價標準,減少各研究間系統(tǒng)誤差,確保研究的科學性。
此外,從納入文獻的隨訪時間看,有20篇文獻的隨訪時間≤1年,因此根據(jù)上述統(tǒng)計分析結果可以得出,沖擊波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療效在短期(≤1年)是確定的。而僅有2篇文獻對其長期療效進行了觀察分析,分別為期2年[9]及3年[20],尚不能作為其長期療效的最高等級循證醫(yī)學證據(jù),需要進一步大樣本的臨床RCT進行深入研究。
目前,由于慢性足底筋膜炎發(fā)病率日益增高,臨床醫(yī)師對其認識也更加深入,治療方法日益豐富,本文雖然納入了22篇高質量文獻,但對照組干預措施為足底筋膜松解術、低水平激光、運動貼帶、增生療法、富血小板血漿注射均只有1篇,因此尚不能就ESWT療效優(yōu)于上述療法做出系統(tǒng)評價。在未來臨床研究中,可開展更多其他療法的大樣本高質量臨床RCT,從而得出具有臨床指導意義的結果,為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提供最佳循證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