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言
故宮曾展出過主題為“天朝衣冠”的清宮服飾,朝袍朝裙朝冠朝珠,如霞似云,滿目琳瑯,維系過一個王朝的繁華鼎盛。
想那清宮女子,大抵便是珠翠滿頭,繁花錦重漫灑全身。身影裊裊,是宮中的一抹艷色。
可是,纏枝蓬纏縛住了雀躍的青春,花盆底讓纖纖玉足如履薄冰。張愛玲說: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時,也是一往情深的。然而,當被埋在巴洛克式的繁文縟節(jié)中,怕是自己也不知道是在用繁花詮釋自己的美麗,還是用自己的生命來供養(yǎng)繁花。
卻有一件明黃色綢繡葡萄夾氅衣,是鋪天蓋地華麗中的一闞清唱。圓領、石柱、直身、衣肥袖寬而高高挽起,沒有大團錦簇,只是明黃的底上有幾蔓葡萄,不是堆砌的富貴景象,也沒有刻意樸素的清絲個象,卻有三月春桃的嬌俏。
它既不承擔王朝政治的重大主題,也無須排出名次位置,它只是難得的家常便服,是宮中女子用了心思自己一針一線細細縫制的。
宮中有令,凡到特定日期,無論寒暑如何,春裝、冬裝必定依著規(guī)定輪換,女子儼然成了衣架,埋葬在繁花里,青春也就暗淡了。
幸好,還有氅衣,它雖出自宮廷,卻在權力的縫隙中綻出個性之花,至今仍明媚、輕柔、溫暖。仿佛看得見,那女子是如何拈針穿線、纖指翻飛,將鮮活豐瑩的顆顆葡萄,定格在獨屬于自己的衣服。
那是少女式的調(diào)皮與溫柔的抗爭。
洗去堆積成假面的濃脂艷粉,摘下淹沒全身的銀珠玉佩,脫去堆紗疊縐的層層外衣。
你讓我做一個精致的玩偶,讓我扮演整日靜立的花瓶??晌移蚱七@陳規(guī),這以美之名強加的約束,展露我不借修飾堆砌而渾然天成的個性之美。
于是揮著“孰渭雄才蓬社,獨許須眉,不教雅會東山,讓余脂粉耶”,于是剪去長發(fā),踏進學堂。她們不甘愿做套中人,偏要打破束縛,她們不甘被養(yǎng)于深閨,偏要走出來疾呼。
自此,女子不再是玩物,不再是贅物。她們是此山此水此時此地的有情和有覺。是此生此世此情此景的敢愛、敢恨、敢活。
氅衣明媚,女子有靈,慧傳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