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粟
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而幸福的極致狀態(tài)就是“福流”。
忙亂的早上,你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杯,澆濕了裝有重要文稿的筆記本電腦,這位年久失修的“老朋友”黑屏、死機了。
手忙腳亂地收拾殘局時,一股懊惱、自責在你心中升起?!昂貌蝗菀讛D出來的時間看來要浪費在修電腦上?!鄙踔痢澳X補”出更多細節(jié)?!拔募]有備份,要是找不回來半年都白忙活了。天吶,一切都毀了……”
“停!”
掌握情緒的開關
在“咖啡事件”中,多數(shù)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沮喪、郁悶。然而,這樣的負面情緒持續(xù)多久,隨之采取怎樣的行動,卻是因人而異的。
人有時候可能會陷入負面思維的“多米諾”效應,也就是認為不好的事情必然會接二連三地發(fā)生。你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應對,于是延緩解決問題的行動,在抱怨和懊悔中,思維也開始混亂……
這個時候,你需要及時地從一團亂麻的思維中抽身出來,對自己狂奔的思緒大喊一聲“停!”。
你馬上刻意調整心情,開始集中精力解決問題。傍晚時,經過“搶修”,存在電腦硬盤里的書稿文檔被悉數(shù)拷出,又及時拿來另一臺筆記本電腦救急,不到中午,所有問題都被妥善解決了。看,一切沒那么糟糕吧!
咖啡的例子,來自于《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的作者、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他告訴我們,在面對一些突發(fā)的壞事件時,記得質疑我們的第一想法。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性?是否可以從中得到一種好的結果?從不同角度考慮,也許就能改變心境?;蛘撸苯犹觥斑^度思考”的怪圈。
在變化急劇、節(jié)奏飛快的現(xiàn)在,讓自己有一點心理學知識的武裝,可能是你沒意識到的“剛需”。
當你感到很煩躁時,彭凱平教授告訴你,經過科學研究,抑制負面情緒的關鍵在于抑制大腦杏仁核的活躍。杏仁核就在我們鼻子后面的位置,所以嗅覺的情緒反應往往是最快的。
家里準備的香精、香油,洗個澡,換個衣服,捧個孩子聞聞奶香,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的情緒得到緩解。另外親人之間的擁抱,包括運動、跳舞、唱歌……都是轉變負面情緒的方法。
在書中,彭凱平闡述了經科學研究呈現(xiàn)出的影響幸福感的幾大因素,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可以主動地去針對這些大腦中快樂的密碼,遵循提升幸福感的有效路徑,從而行之有效地轉變心情、行動起來。
投入澎湃的“福流”
一個人正在興高采烈地享受著美味佳肴,突然,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300多斤的胖子了。這時候,他還能感到幸福嗎?
幸福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概念嗎?是一種無法自證的幻想嗎?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幸福有物質的、生理的基礎。幸福的感受源自我們大腦里的一些區(qū)域活動,以及一些神經遞質的分泌。
幸福需要大腦前額葉的參與。大腦前額葉是對我們體驗幸福特別重要的區(qū)域,我們對“意義”的感受,包括靈性、悟性、德行等,都與大腦前額葉的活動有關,它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幸福的審判官”。
說回前文的胖子,雖然感官刺激和食欲可以讓他的大腦分泌各種神經遞質,但是這種快感對他沒有積極意義,他不會產生幸福的感受,因為沒有大腦前額葉的參與。
又如,一些人喜歡抽煙、酗酒,他們在此過程中會有一些愉悅感,但是在清醒之后就會覺得懊惱、悔恨,甚至很痛苦,這也是大腦前額葉的作用,它能讓人感受到意義、價值、目的和社會規(guī)范。
因此,彭凱平認為,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而幸福的極致狀態(tài)就是“福流?!?/p>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發(fā)現(xiàn),很多成功人士經常談到一種共同的體驗: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時,全神貫注的忘我狀態(tài)時常讓他們忘記了當前時間的流逝和周遭環(huán)境的變化。這種由全神貫注而產生的極樂的心理體驗,被米哈里稱為“flow”(心流),他認為這是一種最佳體驗。
彭凱平認為,稱之為“福流”可能更貼切,因為它是一種幸福的終極狀態(tài),音近,意近,神更近。當你做一件事能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酣暢淋漓,如癡如醉,歡快無比,這就是你的幸福?!靶腋1任覀兿胂蟮囊毡椋R?,也要更容易,只不過我們沒意識到這點。而意識,很重要?!?/p>
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性
彭凱平發(fā)現(xiàn),全球很多語言體系都有一種積極傾向,也就是積極的表達要多于消極的表達,比如西班牙語。但中文的表達呈現(xiàn)消極傾向:如果你講負面的話,大家就會覺得有道理,很“酷”;如果你講正面的話,別人反而會認為你很虛偽,說你在“裝”。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心態(tài)問題。
彭凱平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終身教授,2008年起受聘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近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積極心理學的生活化、科技化、中國化和普及化。
他認為,積極心理學家所說的“積極”不是要去混淆是非、粉飾太平、歌功頌德或者自我麻痹,也不等同于阿Q精神或心靈雞湯,它更多地指向行動性和科學性。
“我們只是相信,人類的積極心理,如幸福、對美的追求、創(chuàng)新精神、善良、道德,甚至信仰等,同樣值得研究,而不只是關注人類的焦慮、抑郁、攀比等消極心理——這恰恰是20世紀學術界所關注的重點?!?/p>
可喜的是,科學證實提升幸福感有章可循,是個“技術活”。從工作、愛情、婚姻、人際、親子等人生課題,彭凱平教授給出了28個關于幸福的洞見,認真體會、刻意練習,你就能從日常小事中持續(xù)獲得幸福。
正如彭凱平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強調的那樣:“幸福經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快樂、即時的情緒,但真正的幸福需要理性、智慧與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