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里,少林寺這個門派有一點是蠻讓人佩服的。這里的人有個特點:心態(tài)好。
綜觀金庸的十幾部小說,少林派的普通僧眾有一個優(yōu)點:不大容易被旁人的片言只語觸怒,也不大容易感覺被集體冒犯。
他們幾乎從沒說過這樣的話:你看不起小僧我,就是看不起我大少林,看不起我們達摩祖師……反正我印象里是極少有。他們一般不太容易這么想。自然,首先是很少有人會看不起少林,看不起達摩祖師。再者,達摩祖師也不稀罕你看得起。
少林派門口,其實日常搞事的人極多,因為名頭大,樹大招風,隔三岔五總有人來叫陣。金庸好幾部書里都說到,每個月跑到少林來討教的武人數(shù)不勝數(shù),真心請教的有,不服氣來踢館的有,存心搞點事情、扔幾塊磚頭博出名的也有。至于遠遠躲著說幾句風涼話的,什么“少林徒有虛名,不過如此”之類的可想而知就更多了,大廟嘛,哪天不挨噴?
少林派的人似乎對這些都比較習慣,既無精力也無興趣管,平時該念經(jīng)念經(jīng)、該練武練武,絕不會一有個把人上門叫陣,馬上全寺千百和尚義憤填膺,奔走相告,同仇敵愾,覺得我少林又受辱了,非要舉寺反擊、揚我寺威不可。
因為出名已經(jīng)出習慣了,也就自信了。這是個好心態(tài)。
相比之下,五岳劍派出名晚,門下弟子就更敏感一些。令狐沖在山洞里偶爾看到一句不知何年何月的老帖子,說五岳劍派徒有虛名、招數(shù)可以盡破等,就“勃然大怒”,忍不住大罵“無恥鼠輩,大膽狂妄”,拿劍去砍山。
除此之外,少林弟子們還有一點心態(tài)好的,就是對本門弟子和別派弟子的沖突,也比較看得開。
少林弟子本來數(shù)量就多,成分也很復雜。其中有正式僧,有編外僧,有臨時工,還有數(shù)量眾多的俗家弟子。不僅如此,俗家弟子們還開辦有各種各樣的產(chǎn)業(yè)、實體,有大量雇員,籠統(tǒng)地說都算是少林名下。
這么多的徒子徒孫行走江湖,每天難免會和人有摩擦。然而少林派的人心態(tài)好,有同門和人沖突了,結(jié)個小梁子、發(fā)生點小摩擦之類,他們不會一秒認定這是針對我大少林,是有人見不得我少林好,然后又是千百和尚義憤填膺,奔走相告,同仇敵愾,覺得我少林又受辱了。
你看皇宮里有個假太后,慫恿別人用武當派的武功去打海公公的少林派武功,少林眾僧也不關心,也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會滿寺嚷嚷:哎呀呀可了不得了,皇宮里發(fā)生辱少林事件,咱們少林功夫被武當功夫欺侮了,武當派又惡毒針對咱們。
還有陳友諒、壽南山……這些都是少林俗家弟子,和人打架吃了虧,少林僧們也沒覺得這是個大事,是針對我大少林。
比如壽南山,一個《倚天屠龍記》里的角色,和張無忌打架輸了,還被張無忌脅迫了去燒火做飯、掃屋洗地,廣大僧眾不會覺得自己也被一起侮辱了,然后經(jīng)也不念了,木魚也不敲了,千百人闔寺來罵:看不起壽南山就是看不起達摩祖師?肯定不會。
你和人結(jié)梁子,首先是你們兩個個體的事,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事。再上升一點,也不過是你們團伙的事、行業(yè)的事。再往上一百層,才好說得上是門派的事,是佛教的事。
只有發(fā)生什么事了少林派弟子們才上心管呢?都是真正事關重大、人命關天的大事。比如都大錦龍門鏢局滿門被殺,又比如什么俗家弟子辛國梁、易國梓等被殺,門派才管,普通僧人們才義憤填膺一回。
最后,說到少林派的普通僧人們心態(tài)好,還有一點:就算和人吵架,也不會老想著掏家底,把什么土特產(chǎn)、風景名勝、風味小吃之類給人看,以自證本寺歷史悠久、寺大物博。
基本沒見個別小角色無意“侮辱”了少林,僧人們就千百人全伙而出,把七十二絕技也做成卡片發(fā)出去,給人見識見識;歷代高僧的語錄心得也發(fā)出去給人見識見識;寺里的著名景點也給人見識見識;還有寺里香積廚的伙食,什么花卷、饅頭、米飯、蒸糕也發(fā)給人見識見識,希望讓對方肅然起敬。否則對方估計一看都蒙了:我們到底是招惹了少林寺,還是招惹了松鶴樓大飯店?
( 李伊諾摘自浙江文藝出版社《六神磊磊讀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