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業(yè)
“到了濟南,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更覺得有趣?!薄独蠚堄斡洝吩@樣描述濟南。但許多人到了濟南,只看到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zhí)兜人拇竺瑓s看不到家家泉水的風光。其實,老殘所言非虛,在濟南老城,確實有一個小橋流水的地方,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就像一個藏在鬧市里的水鄉(xiāng),依然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泉城風韻,那就是曲水亭一帶。
曲水亭離我辦公室不遠,平時無暇顧及。春節(jié)期間,偶有閑暇,到此一游。出單位北門,就是大明湖。沿大明湖正門往南走,有一條楊柳依依的小街,那就是曲水亭街。街西有一條清清的小溪,叫曲水河。小河的南頭,有個飛檐翹角的曲水亭。亭柱上原有鄭板橋撰寫的一副對聯(lián):“三椽茅屋,兩道小橋;幾株垂柳,一灣流水?!苯忠酝さ妹?,亭以水命名,水以曲著稱。不知何時,曲水河被裁彎取直,少了一些原生態(tài)的自然美。
街的東面是百花洲,面積不大,是一個七八公頃的小湖。古時的百花洲,遠大于今,蒲葦叢生,蓮葉田田,荷紅柳綠,風光旖旎。北宋熙寧五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才子曾鞏調(diào)任齊州知州,在大明湖筑“百花堤”,在百花洲建百花臺,并賦詩贊曰:“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采舟;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游?!笨途訚系脑脝枌Υ似G羨不已:“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長作濟南人。”大明湖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譽,溪亭泉和百花洲碼頭就在附近,不知自幼生活在泉城的李清照是否在此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泉水靈秀,孕育了扁鵲、房玄齡、秦瓊、李清照、辛棄疾、張養(yǎng)浩、李攀龍等名醫(yī)良相、文人武將,詩圣杜甫到此也不由贊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p>
明代“后七子”領(lǐng)袖李攀龍曾在此隱居,在百花洲中建白雪樓,“白云雪霽”為濟南八景之一,文人雅士常來吟詩唱和。乾隆皇帝亦曾駕臨,并留詩一首:“蜿蜒岸幾轉(zhuǎn),芳洲乃微露。百花舊傳名,春風幾朝暮。”如今,洲中亭臺樓榭已廢,已然看不到濕地汀洲了,只剩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有幾只綠頭鴨在水中悠閑地游蕩。
乾隆十三年春,乾隆攜孝賢皇后東巡齊魯,登上鵲華橋,看到眼前如畫景色,忽然想起《鵲華秋色圖》,詩興大發(fā),即興賦《題鵲華橋三首》。其一曰:“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架鵲橋,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yīng)讓柳千條。”
事有湊巧,吟詩三天,年方三七的孝賢皇后鳳體欠安,在返京途中,崩于德州。乾隆悔恨不該用“銀河鵲橋”的離別典故,悲傷之余,滿懷深情地寫下一首悲切凄婉的詩:“大明湖已是銀河,鵲架橋成不再過。付爾東風兩行淚,為添北渚幾分波?!?/p>
乾隆與心愛的孝賢皇后在大明湖畔的生離死別,成為一些電視劇的故事背景。雨荷居就在百花洲東岸,不知乾隆是否巡幸過。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使這里成為一個網(wǎng)紅打卡地。
在百花洲的西南角,曲水河一分為二,一股拐彎西流,一股注入百花洲。河面頓時寬闊了不少,河水清澈見底,碧綠的水草就像少女的長發(fā),在水中搖曳。因泉水從地下涌出,常年恒溫18度,成為天然空調(diào),冬暖夏涼,水中漂動的荇草四季常青。時值春節(jié)期間,河水不但不結(jié)冰,水面上還飄浮著一層薄薄的霧氣,伸手摸摸,還有點溫乎的感覺。
兩岸民居依水而建,有幾座小石橋相連。西岸15號院內(nèi),有佐、佑兩泉,藏在堂屋內(nèi)。稍南路邊上有個劉氏泉,和曲水河相連。東岸是一排古色古香的茶館,有的掛著“小橋流水人家”的牌匾,有的掛著曲院荷風的茶幌,有幾個老頭坐在葡萄架下喝茶。臨街12號院內(nèi)有個曲水泉,泉水清澈見底,圍有青石雕欄。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穿梭的車流,只有悠閑的游人和茶客。東坡先生云:“雪沫乳花浮午盞,人間有味是清歡。偷得浮生半日閑?!庇酶寿娜萆弦粔厍宀?,坐在泉水邊,一邊品茶,一邊賞泉,豈不快哉!
曲水河由眾泉匯流而成,主要有兩大源頭。一條是玉帶河,從西南方向的王府池子沿街穿巷迤邐而來;一條從珍珠泉群穿墻越壁流出來,在百花橋南匯流成河。
從珍珠泉大院北門進去,就是珍珠泉。泉池方圓1000余平方米,周圍砌以雪花石欄,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氣泡自沙際涌出,大者如珠,小者似磯,晶瑩透亮,忽斷忽續(xù),如同一串串飄灑的珍珠,歡騰跳躍。周圍還有濋泉、散水泉、溪亭泉、舜泉、太乙泉、朱砂泉等十余處泉水,成為濟南四大名泉之一。池邊有一御碑亭,上鐫乾隆《題珍珠泉》詩:“濟南多名泉,趵突與珍珠。卓冠七十二,分匯大明湖?!?/p>
珍珠泉在原德王府內(nèi)。明英宗二皇子朱見潾被封為德王,因愛戀濟南山水,以原封地德州貧瘠為由,將王府改建于濟南。周圍建有2丈多高的宮墻,府前立有“欽承上命”“世守齊邦”的牌坊,府內(nèi)建有金碧輝煌的承運殿、圜殿、存心殿和正宮、東宮、西宮等宮殿。珍珠泉和濯纓湖為王府西苑,開鑿玉帶河將其溝連,上可泛舟,亭臺水榭,極盡豪華。明亡清興,宮殿多毀于戰(zhàn)火,此處改建為巡撫院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府池子流落于民居之中。
在珍珠泉西墻外,有一條西更道胡同。老濟南有一首童謠:東芙蓉,西奎文,曲水亭街后宰門;東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廟。說的就是這一帶。順著胡同往南走,就是起鳳街。這是一條青石鋪成的街道,兩邊都是青磚灰瓦的民房。路邊有一眼小泉,約有一米見方,上書騰蛟泉。泉雖不大,但常年有水,旱不涸,澇不溢,是附近居民的飲用水源,位列七十二名泉之一。
從騰蛟泉往南,是狹窄的王府池子街。街東6號院內(nèi)有個“知魚泉”,亦位列七十二名泉,門兩邊掛有“名泉冠世稱山左,好水怡人在濟南”的對聯(lián),但鐵將軍把門,無緣得見真容。南鄰的四號院開著門,門口有個“忠義泉”標志,也有一副對聯(lián):明湖岸邊家家泉水,荷塘河畔戶戶垂楊。走進門來,有兩眼小泉映入眼簾,一個方形,一個圓形,方者為“忠泉”,圓者為“義泉”,有小溪相連,泉水汩汩外溢,在青石板上潺潺流淌。泉池里還鎮(zhèn)著幾瓶啤酒,喝起來肯定很爽。
街對面的9號院,就是有名的張家大院,面池而居,是個三進四合院落,院內(nèi)有石井、石碾、石磨、石槽,還有兩株老枝縱橫的海棠和石榴樹。院子里擺著個石桌,有兩位老人在樹下喝茶拉呱,真可謂名副其實的泉水人家啦。男主人年近八旬,一邊喝茶,一邊講述大院的故事。張氏先祖曾是德王駕前帶刀侍衛(wèi),世代在此居住,已有500余年歷史了。在靠近泉邊的西廂房,有幾間茶室,客人們可以在這里一邊茶敘,一邊賞泉。
張家大院南側(cè)就是王府池子。站在欄桿邊,整個池子盡收眼底。泉池方圓300余平方,一人多深。池中泉眼甚多,串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如瀉珠璣,色清如碧,成群的金魚、錦鯉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戲。這里是個天然的游泳場,夏天不少人在此游泳,冬天也是冬泳者的天堂。
王府池原名濯纓泉,取孟子“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之意。過去曾是德王府中的西花園,俗稱王府池,是附近較大的一個泉群,因此也叫濯纓湖。湖水外溢,形成小溪,穿街越巷,匯入曲水河。曲水流觴,曾經(jīng)是濟南文人雅士們的一大盛會。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fā),北流經(jīng)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绷鞅丶赐醺兀厮背?,曲折東流。每年三月三,文人墨客相聚于此,用觴杯盛滿酒,放在托盤上,然后任其漂流而下,托盤漂至拐彎處,往往會停止不動,坐在河邊的人就要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然后再吟詩一首,這種盛會一直流行至清末民初。
從王府池子折返,踩著光滑的石板路,穿越一人多寬的小巷,沿起鳳街往西走,望見一個古色古香的磚雕月亮門,有一條小溪從王府池里流出來,穿過月亮門,在街上嘩嘩地流淌著,水面幾乎接近路面,長長的水草順著水流漂浮擺動。溪上有一石橋,上書起鳳橋,有幾戶青磚黛瓦的民居,臨水而居,有幾個小孩正在捕魚撈蝦。小橋、流水、人家,頗有點江南風光的韻味。
起鳳橋名稱的由來,相傳因橋連接榜棚街、貢院、文廟等科舉場所,是過往文人學子求學、趕考必經(jīng)之地,因此建有“騰蛟起鳳”牌坊。這座橋便稱為“起鳳橋”,附近的兩口泉便稱作“起鳳泉”和“騰蛟泉”。
過了起鳳橋,沿小巷西行數(shù)十步,就是芙蓉街。芙蓉街南起泉城路、北至文廟,因街中有芙蓉泉而得名。芙蓉泉原藏身于民宅之中,方圓數(shù)十平方米,位列七十二名泉之一。清代詩人董蕓在《芙蓉泉寓居》中寫道:“老屋蒼臺半畝居,石梁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幾花陰坐著書。”
芙蓉泉水流出來,在街上匯成一條小溪,叫“梯云溪”。后來店鋪愈來愈多,游人如織,遂將梯云溪改為青石板下的暗渠。清晨,石板路上飄著薄薄的一層霧氣,遠遠望去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過石板的縫隙會聽見下面潺潺流淌的泉水。每到夏季水旺的時候,石板下面的泉水會涌出路面,呈現(xiàn)出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
芙蓉街原是一條商業(yè)文化街。沿街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有“瑞蚨祥”綢布莊、“寶善齋”鐘表店、“一珊號”眼鏡店、“容芳館”照相館等百年老字號,也有文房四寶、古玩字畫、中西藥鋪、錢莊當鋪、首飾服裝等店鋪,還有當時濟南最大的百貨店“文升祥”,店鋪鱗次櫛比,游人摩肩接踵,一直到民國時期還是濟南最繁華的商業(yè)街,也是文人墨客求學鄉(xiāng)試、飲酒賦詩之地。每年元宵節(jié),家家掛燈,戶戶結(jié)彩,更是熱鬧非凡。辛棄疾在《元夕》中曾憶濟南元宵景象:“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到此一游,不能不為拉動消費做點貢獻,禁不住在街口買了支冰糖葫蘆,回味一下童年的味道。老板問:“先生往街里走,還是往外走。”我說往里走。老板遂把竹簽抽出來,用一個紙袋裹著,以免戳著擁擠的行人。咬一口,酸甜可口,山楂核早已剔除,小小細節(jié),給人以溫馨的感覺。
芙蓉街過去有四座廟,由南向北依次為土地廟、龍神廟、關(guān)帝廟、文廟。其中以文廟和關(guān)帝廟最為著名。關(guān)帝廟位于芙蓉街中段,坐東朝西,正對省府前街。該廟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由廟門一間、正殿三間及南北廂房組成,里面供奉的是武圣關(guān)公。關(guān)公代表的忠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倫理的體現(xiàn),故與文圣孔子并稱“武圣”,也是民間的財神,因此香火旺盛,不少善男信女在此磕頭作揖。廟內(nèi)有碑廊、放生池,還有武庫泉和飛霜泉。
武庫泉位于關(guān)帝廟北廂房的一家面館內(nèi),泉口有抱鼓石狀井欄,高出地面半米多,直徑一米左右,泉水澄澈,常年不竭,水質(zhì)優(yōu)良,仔細端詳還有珍珠般的水泡不斷上冒,汩汩泉水從井口漫溢出來。夏天的時候,舀上一瓢甘甜的泉水,三伏的燥熱頓時被輕松拂去,氤氳出泉城的溫柔。
文廟在芙蓉街北端,南接芙蓉街,北依大明湖,始建于北宋熙寧年間,布局嚴整,規(guī)模宏大,包括南門、欞星門、大成門三門,鐘英坊、毓秀坊二坊,鄉(xiāng)賢祠、名宦祠、崇圣祠三祠,還有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等殿堂樓閣,重檐斗拱,紅墻琉璃瓦,金碧輝煌,是全國四大文廟之一。這里既是祭祀孔子的文廟,也是科舉時代秀才生員讀書的府學。在梯云溪上原有一座石橋,名“青云橋”,取青云直上之意。廟前有兩個較大的泮池,池里的水是流動的活水。芙蓉街一眾泉水從明渠暗道流進來,再從這里匯入曲水河。
芙蓉街上,還有南芙蓉泉、金菊泉、竹泉、甬元泉、涌泉等幾處泉池在居民家中。再往西,還有玉環(huán)泉、玉乳泉、雪泉、雙忠泉、廣福泉、啟福泉、啟壽泉、啟喜泉等幾十處泉子,有的在街上,有的在居民家中或機關(guān)院內(nèi)。
聽這里的老居民說,過去這一帶幾乎家家有泉水,四合院里、青石路邊,隨處可見泉水從沙石縫中汩汩流出。現(xiàn)在雖然很少見到清泉石上流的景觀了,但周圍仍有大大小小泉池150余處,僅位列72名泉的就有13個,玉乳泉還是濟南三大奇泉之一。像龍鳳泉、起鳳泉、白云泉、云樓泉、小王府池、玉枕泉、神庭泉、灰泉、平泉等等,多數(shù)都散落在居民院子里,有泉的地方占了大半個老城。只不過那時城小,大明湖北墻就是過去的老城墻,泉城廣場已經(jīng)在南門外了。現(xiàn)在濟南變大了,別說外地游客一般不知道,即使?jié)先艘埠苌俚竭^這個地方。
在老城周圍,還有眾多的泉群環(huán)繞,東南有黑虎泉泉群,西南有趵突泉泉群,西有五龍?zhí)度?,北有大明湖,四面有護城河串聯(lián),環(huán)城皆泉也。再加上珍珠泉群和玉帶河、曲水河,占了古城大半,也算得上近乎家家泉水了。就連生長于江南的詩人黃庭堅也不禁贊嘆:“山光掃黛水挼藍,濟南瀟灑似江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