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雨晴 劉小琦
中圖分類號:G852.1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3-019-02
摘? 要?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各系統(tǒng)機能逐漸發(fā)生退變,老年人各種疾病接踵而來。治療疾病除了必要的醫(yī)學手段,近年來,非醫(yī)學手段尤其是運動來緩解與預防疾病逐漸得到重視。本文以太極拳運動為切入點,綜合分析了國內外關于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系統(tǒng)作用的文獻資料,總結出其對心血管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三個方面的影響,向人們展示了相關疾病的太極拳運動療法,為我國老年人進行太極拳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撐。
關鍵詞? 有氧運動? 太極拳? 老年人? 身體機能
近幾年來,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的患病率也逐漸增加,相關慢性疾病引發(fā)的癥狀會影響其身體健康,導致生活質量下降。老年人通過加強有氧訓練來延緩各生理系統(tǒng)的衰減退變,從而減少各種慢性疾病的發(fā)生。太極拳可以改善人體生理機能和病理狀況。因此,本人通過中國知網、PubMed等途徑,查閱國內外有關太極拳運動的資料,并針對老年人相關疾病與其各系統(tǒng)進行篩選閱讀,總結分析學者們對太極拳與疾病的研究,為老年人進行太極拳運動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
一、國內研究現狀
(一)心血管系統(tǒng)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易得且難預防的疾病,非藥物治療的占比在治療和預防過程中越來越重。對于血液方面,12周或更長期的規(guī)律性太極拳練習可改善血清中NO的濃度等,降低血壓從而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進行太極拳運動時,運動時全身血液按需分配,心肌需承擔更大的工作強度,因此心肌力量、心肌厚度和血管壁彈性會相應地加強,從而通過心輸出量增加、氧耗降低使心血管功能增強。太極拳有利于血管功能、血液流動、調節(jié)血脂血糖,減輕高血壓病及其并發(fā)癥。
(二)運動系統(tǒng)
在利用太極拳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上,6個月的太極拳鍛煉可放松肌肉并增加其力量,使腰部神經功能得到改善[2]。骨礦物質的丟失與骨密度的下降是導致骨質疏松的原因之一。長期堅持太極拳運動可以減少骨礦物質在體內的自然丟失[3],使骨密度維持在正常范圍內,從而增強老年人的體質健康。老年膝骨性關節(jié)炎一直以來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太極拳運動通過上下肢及軀干的配合來完成動作與維持平衡,下蹲、上提等動作可充分鍛煉到老年人的相關肌肉群并提高肌肉力量,例如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等。
(三)呼吸系統(tǒng)
隨著老年人年齡增加,他們呼吸肌力量及耐力會出現減弱現象,呼吸系統(tǒng)功能也會因此而下降。太極拳的鍛煉要點在于呼吸與身形合一,太極拳運動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肺通氣量,進而改善并提高其呼吸功能,以增強老年人生活質量。太極拳的呼吸動作要求均勻、緩慢、深長,因此這對呼吸肌也是很好的鍛煉。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要求人體進行腹式呼吸、氣沉丹田,進行深而慢的呼吸運動,可以增加人體呼吸的肺泡通氣量,使真正吸入肺內的氣體增加,提高肺通氣效率并可以有效地提高機體最大攝氧量,肺通氣與肺換氣功能均有所提升。劉靜[4]等人也在實驗中證實了太極拳運動可以提高人體的最大攝氧量,其是通過加強呼吸深度,改善微循環(huán)等來實現的。
二、國外研究現狀
幾年來,國外一些專家逐漸意識到并重視慢性疾病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太極拳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運動被國外接受與流傳,太極拳運動帶來的一系列正面效應使其成為一種治療手段,干預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療康復進程。
(一)心血管系統(tǒng)
檢測老年人在運動前的相關心肺功能指標,并與長期進行太極拳運動后的心肺功能指標相比較。Chan[5]等人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心肺功能指標均朝有益的方向發(fā)展,有益于心臟病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對于心功能指標來說,長期進行太極拳運動可以使老年人的心臟朝著運動員心臟的趨勢發(fā)展,雖然不能達到運動員心臟的標準,但其可以降低人體靜息時的心率,靜息心率的變化也使得血壓發(fā)生相應的改變,以此來改善心血管功能。有些老年患者不愿意去積極參與配合治療,因此科學安全的太極拳運動可代替運動治療方案,成為心臟康復的一項內容。太極拳運動通過促進心肌分泌抑制素來穩(wěn)定心血管運動神經,促進舒張期血管的舒張能力從而使心臟泵血功能得到改善[6]。
(二)運動系統(tǒng)
XuDQ[7]等人將老年人分為對照組、太極拳組、慢跑組,發(fā)現兩組運動組的下肢肌肉力量以及運動角度明顯優(yōu)化。在這兩組中,太極拳組伸膝肌耐力提升效果最佳。數多研究人員也進行了太極拳的分組對照試驗,將老年人分為了太極拳組和對照組,所有研究結果顯示有太極拳運動的老年人的下肢屈肌和伸肌以及活動度均有改善。膝骨性關節(jié)炎主要是膝關節(jié)的一種退行性變化,發(fā)病時會有疼痛、腫脹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目前治療主要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為主,采用運動療法是一種比較科學有效的方法。Lee[8]等人通過觀察患有膝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12周太極拳運動的前后變化發(fā)現12周太極拳訓練可以有效的使患者疼痛感降低,改善身體功能。
(三)呼吸系統(tǒng)
太極拳運動相比較于其他有氧運動來說,緩慢又深度的呼吸使得肺泡通氣量增加,呼吸效率提高,可以有效地鍛煉呼吸系統(tǒng)的相關功能,有益于其他呼吸指標的增加。在老年人中,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也是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長期進行太極拳運動可提高心肺功能,延緩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LaiJS與LanC等人對練習太極拳后受試者最大攝氧量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中年組受試者的最大攝氧量提高了15.6%到26.8%[9],老年組受試者的最大攝氧量提高了18%到19%[10],對于中老年人來說,那些強度較大的訓練不適合他們,因此可以采用太極拳之類的輕柔緩和且安全性較高的運動來提高最大攝氧量從而提高身體機能。
三、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有國內外研究所述,太極拳運動雖然對疾病有益處,我們應該清楚它可以改善人體心血管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功能,但主要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來延緩與治療,從而預防與減輕如高血壓、關節(jié)炎、骨質疏松等老年常發(fā)疾病。但是他不能阻擋老年人因年齡增長而導致的各器官系統(tǒng)功能下降的趨勢,僅僅是起著一種緩沖作用。因此,建議老年人在進行太極拳運動之前,要先去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對自己的身體機能做一個完整的評估,根據醫(yī)生或專業(yè)人士的建議來進行太極拳等有氧運動,改善身體各系統(tǒng)功能,提高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解會娟,白彩琴.太極拳干預老年人原發(fā)性高血壓的氣體信號分子機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02):51-54+63.
[2]宋樺,高立.二十四式太極拳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05):627-629.
[3]王忠山.習太極拳老人骨健康狀況的多年追蹤研究[J].體育科學,2000(01):79-81.
[4]劉靜,陳佩杰,邱丕相,等.長期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女性心肺機能影響的跟蹤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3(03):290-293.
[5]ChanAW,SitJW,ChairSY,LeungDY,LeeDT,WongEM,etal.EvaluationoftheEffectivenessofTaiChiversusBriskWalkinginReducing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ProtocolforaRanomizedControlledTrial[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16;13(7).
[6]SunL,ZhuangLP,LiXZ,ZhengJ,WuWF.TaiChicanpreventcardiovasculardiseaseandimprovecardiopulmonaryfunctionofadultswithobesityaged50yearsandolder:Along-termfollow-upstudy[J].Medicine.2019;98(42):e17509.
[7]XuDQ,HongY,LiJX.TaiChiexerciseandmusclestrengthandenduranceinolderpeople[J].Medicineandsportscience.2008;52:20-29.
[8]LeeHY,LeeKJ.[EffectsofTaiChiexerciseinelderlywithkneeosteoarthritis][J].TaehanKanhoHakhoechi.2008;38(01):11-18.
[9]LaiJS,WongMK,LanC,ChongCK,LienIN.CardiorespiratoryresponsesofTaiChiChuanpractitionersandsedentarysubjectsduringcycleergometry[J].JournaloftheFormosanMedicalAssociation=Taiwanyizhi.1993;92(10):894-899.
[10]LanC,LaiJS,WongMK,YuML.Cardiorespiratoryfunction,flexibility,andbodycompositionamonggeriatricTaiChiChuanpractitioners[J].ArchPhysMedRehabil.1996;77(6):61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