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霞[韶關(guān)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 韶關(guān) 512005]
《布魯克林》是一部以移民為題材的溫情式的奧斯卡電影,由愛爾蘭導演約翰·克勞利執(zhí)導,2015 年在美國上映。播出后深受觀眾好評,因制作精良、感情細膩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該片主要以女主人公的異國他鄉(xiāng)生活和愛情經(jīng)歷為主線,重點體現(xiàn)移居他鄉(xiāng)者作為異鄉(xiāng)人的生活和心理。該影片雖然沒有商業(yè)大片慣有的特效,也沒有宏大的場面,但情感細膩,女主人公艾麗絲·萊西的扮演者西爾莎·羅南給觀眾的代入感很強,完美地塑造了主人公愛爾蘭姑娘艾麗絲的銀幕形象,對艾麗絲的情感再現(xiàn)到位。影片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jié),著眼細節(jié),勝在細膩。
電影《布魯克林》改編自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的同名小說,該小說曾獲2009 年英國最佳小說獎,是托賓的代表作。故事講述了愛爾蘭東南部小鎮(zhèn)恩尼斯科西的姑娘艾麗絲·萊西在家鄉(xiāng)就業(yè)艱難、前途迷茫時來到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闖蕩的故事。艾麗絲白天在百貨商店當營業(yè)員,晚上在大學夜校學習會計課程,后來還和托尼·費奧雷羅陷入熱戀,逐漸從背井離鄉(xiāng)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因為姐姐羅絲去世,艾麗絲不得不回到家鄉(xiāng)陪伴母親。故鄉(xiāng)還是那個小鎮(zhèn),可艾麗絲已不是昔日的艾麗絲。這時昔日對她無視的青年才俊吉姆·法瑞爾對她另眼相看并青睞有加,還向她表白并邀請她共同在愛爾蘭的家鄉(xiāng)生活。但她最終還是做出抉擇,離開家鄉(xiāng),選擇了托尼,奔向了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影片遵循了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也再現(xiàn)了小說的精彩之處,結(jié)尾的鏡頭是艾麗絲站在紐約的街邊和托尼緊緊相擁,旁白是艾莉絲的聲音:“This is where your life is.”暗示了艾麗絲的最終歸宿是代表了她未來的美國。
身份(identity)是指人們在情感上認同的關(guān)于自身的描述或意義。它并非穩(wěn)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種建構(gòu)的過程,因此,身份只具備暫時的穩(wěn)定性。與“identity”一詞緊密相關(guān)的另一個概念是“認同”或稱“身份認同”(identification),它指通過幻想彌合不同話語與個體的精神或情感力量,從而形成當時當?shù)鼗驎簳r的情感投入的過程。在西方,銘刻于雅典德爾斐神殿金頂上的格言“認識你自己”如神旨般召喚著一代又一代哲人前仆后繼,從不同的角度勘定人的本質(zhì)。由于歷史上女性長期以來的“他者”地位,相較于男性而言,女性的身份認同有著深刻而獨特的意義和價值追求,涉及“我是誰”“我要成為誰”“我是否被認同”等問題。后現(xiàn)代主義強調(diào)女性身份的差異性和多變性,尤其在跨文化語境下,主體身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主體坐標的變化而變化。女性不僅要認識自我,認識他人和認識世界,還需要處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的關(guān)系。本文站在女性主義身份認同視角,從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兩個維度對人物和敘事的構(gòu)建來對影片的主題進行剖析和鑒賞,試圖從新的角度來詮釋該影片。
女性主義摒棄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觀,不愿女性成為附屬于男性的存在,強調(diào)女性的獨立自主和自立自強。影片的主人公艾麗絲即使在家鄉(xiāng)恩尼斯科西這一難以就業(yè)的小鎮(zhèn),仍然克服困難找到一份在雜貨店的兼職工作。盡管店主凱莉小姐挑剔、冷酷、刁鉆,難以應付,艾麗絲仍然努力完成本職工作。后來在弗拉德神父的安排下到了異國他鄉(xiāng)紐約,租房度日,面對房東和其他租戶也是各種不適和不安,但艾麗絲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適應了美國的社會生活,在布魯克林站穩(wěn)了腳跟。巴爾托奇商場的銷售工作慢慢得心應手,在大學夜校的會計課程順利通過考試,不管是弗拉德神父,還是商場經(jīng)理弗提妮小姐,以及房東基歐夫人都對她贊賞有加。這一系列的努力使艾麗絲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獲得了更多社會認同,有助于提高她的自我價值認同感。
影片開始,艾麗絲和母親、姐姐羅絲一起生活在家鄉(xiāng)愛爾蘭的小鎮(zhèn)恩尼斯科西,哥哥們遠走倫敦謀生,家里只有艾麗絲和羅絲照顧母親。艾麗絲承擔的是女兒這一集體角色。父權(quán)社會對傳統(tǒng)女性的集體角色的固有定義是溫順服從,在家鄉(xiāng)小鎮(zhèn)生活的艾麗絲也很好地承擔了這一角色。在姐姐的幫助下,由弗拉德神父出面安排,艾麗絲被動離鄉(xiāng)背井,來到了陌生的紐約打拼。后來姐姐意外離世,艾麗絲回歸故里,母親日漸變老和對她的依戀讓她動搖,想要重拾乖女兒這一角色。最后艾麗絲還是決定離開故鄉(xiāng),再次出發(fā)回到布魯克林,回到托尼身邊,開始她在美國的新生活,這一舉動可視為艾麗絲對父權(quán)文化下女兒集體角色的抗爭,是艾麗絲尋求自我身份的突破,成就了一個全新的艾麗絲,同時也是對她集體身份的重新建構(gòu)。
跟原著小說相比,電影《布魯克林》畫面感更強。該片中有兩組艾麗絲遠渡重洋坐船去紐約的鏡頭,情境相似,可艾麗絲的著裝、言行和神態(tài)前后對比鮮明,這樣可以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蛻變,她自信的眼光和那份從容被演員西爾莎·羅南演繹得生動感人。第一次坐船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遠赴陌生的國度時,艾麗絲顯得生澀、緊張。因為沒有坐船經(jīng)歷還吃了很多東西,導致晚上嘔吐不止,她面色蒼白,身體虛弱不已。和生澀的艾麗絲相比,下鋪的喬治娜就顯得成熟老練多了。多虧了喬治娜的指點和幫助,她熬過了難過的船上時光。喬治娜還幫她化妝并挑選合適的衣服,這才讓艾麗絲順利通過海關(guān)工作人員的審查,正式入境美國,開始了自己在布魯克林的新生活。第二次坐船去美國,距離第一次雖然時間不長,但艾麗絲已經(jīng)和第一次完全不同了:她的眼神透露出堅定和對未來的自信,沒有了昔日的迷茫、不安和恐懼。與第一次坐船時相比,艾麗絲的服裝和妝容也迥然不同:她身著橘色外套,發(fā)型入時,戴著精致的耳釘,面部妝容得體,和初次坐船去美國時的艾麗絲相比如獲新生。經(jīng)過了一年多的磨煉,艾麗絲的自我意識更強,更加獨立自主,內(nèi)心變得更加強大。這時的艾麗絲站在船的甲板上,陽光照在她臉上,更顯得她光芒萬丈。旁邊站著一個迷茫的年輕女孩,問她:“What Brooklyn is alike?”艾麗絲回答:“Just like home.”緊接著又補充了一句:“You are not going to eat.”當初老練的喬治娜也對初次坐船的艾麗絲說過同樣的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輪到艾麗絲告誡新來者這樣的話了。相似的場景,相同的人,可艾麗絲的角色已經(jīng)轉(zhuǎn)變,這也暗示女主人公已經(jīng)完成了自我塑造,主體意識明確,從一個迷茫的小女孩成長為自立自強聰慧的女性。
托尼·費奧雷羅是在美國生活的一名意大利裔水管工,和艾麗絲在布魯克林的一次舞會上偶遇,對艾麗絲一見傾心,用心呵護。艾麗絲也被托尼的幽默和體貼所打動,兩人逐漸心意相通,陷入熱戀。托尼幫助艾麗絲迅速融入美國社會,讓艾麗絲在異國他鄉(xiāng)有了歸屬感。托尼邀請艾麗絲去他家就餐,帶她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去看棒球賽,還帶艾麗絲去海邊游泳。雖然從表面上看,《布魯克林》以愛情為主線,但實際上這份感情也是一種象征,和托尼的愛情象征著艾麗絲的新生活:充滿希望,未來可期。托尼是踏實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未來。在和托尼的交往過程中,艾麗絲盡管沒有男女交往的經(jīng)驗,但作為一個獨立女性,她在一步步成長。她的服裝品位逐步提升,與人交往的禮儀慢慢應付自如。她沒有被動接受托尼的安排,作為新女性,她的一言一行都散發(fā)出獨立女性的魅力。和托尼熱戀期間,她堅持商場銷售工作之余上布魯克林大學夜校課程,并順利通過考試拿到了會計證,為自己職業(yè)的晉升拿到了通行證。業(yè)余時間,她還幫助弗拉德神父去給無家可歸的人提供就餐服務。甚至和托尼的性愛,都是由艾麗絲掌控。兩人第一次結(jié)合,是在艾麗絲租住房屋的地下室,當艾麗絲主動脫下自己的內(nèi)衣時,她傳遞給托尼的信號是她愿意。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艾麗絲處理感情的行為反映了她對托尼的認可,對未來的堅定,以及對美國生活的肯定,體現(xiàn)了她的主體性。
吉姆·法瑞爾是艾麗絲家鄉(xiāng)小鎮(zhèn)上的風云人物:家世良好,年輕有為,是一家酒館的老板,屬于年輕姑娘夢寐以求的對象。在艾麗絲和好朋友南希參加的一次舞會上,她們偶遇了喬治和他的好友吉姆。當喬治邀請南希跳起一支又一支的舞曲時,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而此時的艾麗絲卻因沒人請?zhí)瓒鴤涓袑擂?,或許是艾麗絲看似平凡,著裝普通也不耀眼,并沒有得到吉姆的盛情邀請,就這樣兩人擦肩而過。電影《布魯克林》的導演或許想塑造吉姆的完美形象而特意忽略掉了小說中的一個情節(jié),小說中有一個場景,吉姆被好朋友喬治暗示邀請艾麗絲跳舞,而吉姆卻在三思,甚至還往后退了一步,流露出傲慢的神情,對艾麗絲不理不睬,讓她略感難堪,以致提前離開舞會。
當艾麗絲從美國回到家鄉(xiāng)小鎮(zhèn)時,她已不是當初毫不起眼的艾麗絲,她光彩照人,穿著時髦,談吐不俗,工作能力出眾,宛如小鎮(zhèn)的“女王”。當她再次走在家鄉(xiāng)的街道上,小鎮(zhèn)上的鄰居紛紛在背后稱贊她的優(yōu)秀。艾麗絲的出現(xiàn)一下子就深深吸引住了吉姆,他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接近艾麗絲,安排各種聚會培養(yǎng)和艾麗絲的感情。原本對艾麗絲的求職無視的大衛(wèi)公司竟主動找她擔任會計的兼職工作,在艾麗絲迅速高效地解決了工人臨時加班費發(fā)放問題后,公司經(jīng)理布朗先生對她另眼相看并向她拋出橄欖枝,再三邀請她繼續(xù)在大衛(wèi)公司工作。艾麗絲本就生于斯長于斯,看到家鄉(xiāng)人的熱情,她也甚是感動。對于吉姆的熱烈追求,她甚至也動了情,一度迷失在溫柔鄉(xiāng)里。直到雜貨店店主凱莉小姐的阻撓,準備揭發(fā)她在美國和托尼的情事,艾麗絲才幡然醒悟:故鄉(xiāng)并沒有變,變的是自己。小鎮(zhèn)還是原來的那個小鎮(zhèn),故鄉(xiāng)看起來更好,其實不然。是艾麗絲變得更好更強大,才讓故鄉(xiāng)的人對她刮目相看,才讓艾麗絲有這種錯覺。其實故鄉(xiāng)還是原來的那個故鄉(xiāng),閉塞、落后、守舊。如果她當初沒有去美國,沒有提升自我,或許現(xiàn)在還在原地踏步:在雜貨店里兼職,忍受凱莉的各種挑剔,拿著微薄的薪水,仍然被吉姆無視,在家鄉(xiāng)人眼里僅僅是一個“灰姑娘”。
在與托尼的感情里,艾麗絲從來都不是一個唯唯諾諾、被動接受的女性,相反她在兩人的愛情中一直有著自己的主見,從不被托尼牽著鼻子走,從始至終掌控著主動權(quán)。即使在二人熱戀期間,艾麗絲也從未放松和間斷自己在夜校學習的課程,工作也同樣完成得很出色。盡管托尼曾暗示過,婚后艾麗絲可以辭掉工作,全心照顧家庭。但艾麗絲卻從未這么想,她擁有現(xiàn)代女性的自立自強,希望以后也能從事自己喜歡的會計工作,而不是依附于男人。她對自己有著非常清醒的認知,以自己的方式應對世界,告訴他人什么樣的情感對她而言是合適的,什么是不合適的。
在與吉姆的感情里,最初的艾麗絲或許處于被挑剔的被動地位,可是從美國歸來的艾麗絲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主動地位,有了充分的自主選擇權(quán)。從最初的不被搭理到被熱烈追求,雖然中間隔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可這段時間卻是艾麗絲迅速成長、自我提升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艾麗絲從最初的彷徨到后來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活出了自我,對自己的未來日益堅定,自我意識和自我肯定都空前高漲。自我提升讓她有了掌控生活和感情的底氣,最終她選擇離開吉姆,奔向托尼。影片里有兩組關(guān)于艾麗絲分別和托尼、吉姆一起去海邊游玩的鏡頭。在托尼邀請她去海邊游泳時,由于對美國文化不熟悉,艾麗絲有點緊張。而在和吉姆一起去海邊游泳時,她展示出了自己見過世面的成熟一面。影片中有一個細節(jié),當艾麗絲和好友南希、南希的未婚夫喬治還有吉姆四人一起來到海邊,準備換泳衣下海游泳時,南希、喬治和吉姆都是按照家鄉(xiāng)習慣,外面用毛巾裹著身體,在里面換泳衣。只有艾麗絲不用裹毛巾,直接把外衣一脫,露出提前穿好的泳衣。南希、喬治和吉姆用驚訝而羨慕的眼神望著艾麗絲,問:“Is this an American trick?”艾麗絲微微一笑,轉(zhuǎn)身瀟灑地走向海里。這個小細節(jié)充分體現(xiàn)出蛻變后的艾麗絲和吉姆相處時所展現(xiàn)出的從容和自信。
《布魯克林》是一部有年代感且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溫情電影,電影導演約翰·克勞利從移民的角度講述了愛爾蘭女孩艾麗絲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打拼的故事。電影雖沒有煽情的血淚奮斗史之類的情節(jié),但是由于演員西爾莎·羅南細膩的表演,女主人公艾麗絲的一言一行都能深深地打動觀眾。在這部電影中,女性角色不再充當“花瓶”的“性別失語”角色,而是成為電影敘述的主體,女主角身份意識明確,為新時代女性的自我發(fā)展提供了可參照的發(fā)展之路。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識與主體意識逐漸覺醒,應重構(gòu)女性主體性,鼓勵她們做自我命運的主宰者和創(chuàng)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