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超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江西 共青城 33202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表現(xiàn)出對文化自信的重視。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基于英語是一門外來語,大學英語課堂更加重視的是對海外文化的引進來,而忽視了將本土文化的走出去。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思想的外殼,因此,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通識課程,受教面廣,其教學不應該只重視聽、說、讀、寫等基礎(chǔ)技能的培養(yǎng),也應融入中國文化,借用外來語,講好中國故事。
茶,作為中國人日常生活必需品之一,古往今來素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俗語,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大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中國古今,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茶及茶文化就開始傳播國外,而后經(jīng)由絲綢之路,更是發(fā)展興旺,而如今,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茶產(chǎn)業(yè)及茶文化再次在國際舞臺和世界視野中得到復興。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茶文化的翻譯教學尤為重要。在傳播過程中,因歷史時代原因,文化差異等問題,茶的文化內(nèi)涵也產(chǎn)生了一些異化現(xiàn)象,給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帶來了些許難度。
茶,誕生于中國,而后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傳播。如今,全世界已有六十多個國家種茶,一百六十多個國家二十多億人喝茶,茶的影響力之大,不言而喻。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開始栽培和使用茶,而后在西漢時期,由陸商傳向與中國接壤的鄰國。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更是大大促進了茶的傳播。唐朝時期,日本借由文化學習,向留唐僧人,學生及遣唐使者學習了中國茶的種植、烘焙、品用等茶習俗,并將茶種茶具帶回了日本。茶馬古道便利了茶馬互市的形成,明朝時期,斯特科夫從蒙古將中國茶帶去俄國。如今茶文化早已衍生出如日本抹茶,英國下午茶等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由于當時的交通運輸不夠便利,以及語言不通等因素,中國茶的正確使用方法和文化內(nèi)涵都無法準確傳播到世界各國,例如西方國家將紅茶誤認為是黑茶,而使得紅茶被稱為“black tea”,并一直沿用至今,給學生們進行翻譯學習時帶來了困惑。
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世界人民的交流日益精進,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有義務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文化準確傳達世界。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對茶的翻譯教學,也不應僅著重基本翻譯技巧,更應該向?qū)W生傳達文化內(nèi)涵,可相應擴展文化資料,促進學生對文化歷史起源的了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幫助學生促進二語習得正遷移而避免負遷移現(xiàn)象,保證翻譯的準確,講好中國故事。
中西方文化差異頗深,習語蘊含哲學道理,通常采用隱轉(zhuǎn)喻或夸張反諷等手法,雖基于人類共有的心理認知,但其文化內(nèi)涵各具特色,中英茶習語作為習語中的一種也是如此,例如,英文習語“not a cup of tea”若簡單直譯為中文表達“不是我的茶”不符合中國本土文化特色,讓人無法理解,應結(jié)合中國文化習俗特色,翻譯為“不是我的菜”或“不符合我的喜好”更為妥當。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將翻譯技巧與文化特色有機結(jié)合,才能準確表達其含義。
茶,自發(fā)現(xiàn)以來,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長河的洗禮,已逐漸演化發(fā)展出一整套包括其分類,以及種植、采摘、炮制、烹煮、品鑒等的完整茶體系,關(guān)于茶體系的專業(yè)術(shù)語也應運而生。為使我國茶文化的深厚底蘊得以彰顯,在對茶術(shù)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應采用合適的翻譯技巧和方法,結(jié)合歷史起源及傳統(tǒng)文化,才能將我國璀璨的茶文化弘揚世界。根據(jù)不同的歷史起源,茶術(shù)語的翻譯常用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等。
音譯法,在茶的分類中,有的茶以發(fā)現(xiàn)者名字而命名,有的則根據(jù)產(chǎn)地命名,像這樣的茶語,通常采用音譯法。如烏龍茶,也被稱為青茶或半發(fā)酵茶,創(chuàng)制于清雍正年間,起源于福建,因其茶葉色澤烏黑,顧取“烏”一字,而又因其創(chuàng)始于蘇龍之手,為紀念之,顧取“龍”一字,合而得名“烏龍”。由此可見,“烏龍茶”若簡單直譯為“black dragon tea”(黑色的龍茶),定會惹來誤會。在英文中,對姓名的翻譯一般采用的是音譯法,而若是對“烏”采用直譯法,“龍”采用音譯法,則“烏龍茶”翻譯為“black long tea”,其中tea為名詞,black形容詞,long此處易產(chǎn)生異議,翻譯也不合理,所以,對烏龍茶的翻譯采用音譯法,即“oolong tea”最為形象。再如,武夷茶,是福建武夷山種植的一系列茶,因地名如同人名,也可直接音譯,顧武夷茶音譯為“Wuyi tea”。正山小種紅茶,始創(chuàng)于四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這種茶后傳到西洋,大受好評,更成為英國皇室最愛的茶類,“下午茶”一詞中的“茶”指的就是正山小種紅茶。其產(chǎn)地為正山,又名拉普山,顧明正山小種紅茶或拉普山小種紅茶,正山或拉普山是地名,可以采用音譯法,譯為“l(fā)apsang souchong black tea”。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對茶術(shù)語追根溯源,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并傳達中國茶文化的底蘊。
直譯法。在中國,茶葉可根據(jù)其茶湯底的顏色進行分類,大致分為紅茶,黑茶,綠茶,白茶,黃茶等。因其“紅、黑、綠、白、黃”都是描述茶湯底的形容詞,此處中英是相對應的,因此可采取直譯法?!凹t茶”、“黑茶”、“綠茶”、“白茶”、“黃茶”分別翻譯為“black tea”,“dark tea”,“greentea”,“white tea”,“yellow tea”。其中,在給學生進行講解的時候,應特別注意“紅茶”和“黑茶”,這兩個術(shù)語也是直譯,但歷史里,由于紅茶作為發(fā)酵茶,最易保存,易于運輸,首先由中國傳入西方的便是紅茶。因溝通問題,西方人誤以為茶葉種類的命名來源于茶葉的顏色,而紅茶茶葉外觀為黑色,便稱其為“black tea”,直至誤會解開,把紅茶叫做“black tea”已深入人心,當黑茶被引入時,只能選取比“black”更深更黑的顏色叫法,即“dark”。因此,在教學和翻譯過程中,應講清歷史淵源,才能更好的將我國文化傳遞出去。再如肉桂茶,因其長于肉桂樹而得名,“肉桂樹”在英文中叫“cinnamon tree”,因此“肉桂茶”也可直譯為“cinnamon tea”。上文說到的正山小種紅茶,除了可根據(jù)地名音譯外,還可根據(jù)其特征進行直譯。小種指的是其茶樹品種為小葉種,且產(chǎn)地地域及產(chǎn)量受地域的小氣候所限的意思,所以稱之為小種茶,那么根據(jù)這層含義,“小種紅茶”也可翻譯成“l(fā)obular black tea”。
意譯法。有些茶術(shù)語比較具有文學性,不僅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還體現(xiàn)了品茶的哲學意境。這類茶語通常利用轉(zhuǎn)喻、隱喻等文學修辭,因此在翻譯時,應考慮其文學修辭,避免生硬直譯,毀了茶藝意境。如六安瓜片和君山銀針等,命名時均采用了形狀轉(zhuǎn)喻,前者因形狀細長似瓜子顧得名瓜片,后者因形細似銀針故而得名銀針。在翻譯過程中,應注意其文學修辭,進行意譯。西方國家少有食用瓜子,但瓜子造型和細葉相似,因此,“六安瓜片”可意譯成“Luan leaf tea”;而“君山銀針”可意譯為“Junshan silver needle tea”。再如蒙頂甘露,中文得名源于味道轉(zhuǎn)喻,由于其茶湯透明清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回甘款款如露。因此,在翻譯時,為準確傳達中國茶底蘊及其哲學意境,同樣利用轉(zhuǎn)喻手法,譯為“Mengding dew tea”。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茶術(shù)語隨著茶一起漂洋過海,遠傳海外,與此同時,也演化出一系列的與茶相關(guān)的習語。與茶術(shù)語不同,這些習語的形成通常經(jīng)過對茶文化的習得,結(jié)合當?shù)匚幕屠斫猓M行一系列的改編,衍生和再造,茶相關(guān)習語中茶的含義已與原本茶文化中茶的含義已大不相同。因此,在對茶相關(guān)習語的翻譯過程中,應綜合考慮茶文化及當?shù)匚幕?,多采用意譯法或約定俗成翻譯法。
直譯法。在對茶相關(guān)習語的翻譯過程中,也應注意結(jié)合當?shù)匚幕苊馍仓弊g。舉例分析,“high tea”,“l(fā)ow tea”若簡單直譯成“高茶”和“低茶”或“高端茶”和“低端茶”是毫無意義的。事實上,茶并不分高矮胖瘦,“high tea”中的“high”和“l(fā)ow tea”中的“l(fā)ow”指的是喝茶時的桌椅高度,這一點在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中是沒有的,需結(jié)合西洋文化理解。在西方國家中,“high tea”指的是大多數(shù)人在六點左右食用的一種類似正餐的茶點,由于它是下層勞動人民在工作期間為補充能量和體力而享用的,所以桌椅都比較高,方便快速吃完繼續(xù)工作,因此被稱為“high tea”;而“l(fā)ow tea”指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下午茶”,是上流人士在下午三四點左右享用的下午茶,由于客人所坐的是低矮的沙發(fā),且所品用的茶和糕點也放在低矮的茶幾上,因此被稱為“l(fā)ow tea”。
再比如,“for all the tea in China”,不能生硬的直譯成“對于全中國所有的茶葉”,而是在當時,茶葉售價高昂,因此,“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指的是“任何代價,任何情況下”,多用于否定句,指的是“不管怎樣,無論如何都不”。如例句“Your new boss sounds terrible,I wouldn’t work for him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應翻譯成“你的新老板聽起來真討厭,無論給我多少錢,我都不會為他工作的。”
意譯法。英漢語言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為保證原文的深刻內(nèi)涵得以傳達,通常為保留原文內(nèi)涵而舍棄原文的表達模式,采用意譯法。舉例分析,英文表達“cup of tea”,不能直譯為“一杯茶”,而是意譯為“令人喜愛的東西”,類似于中文流行語“我的菜”,也可套譯為“我的菜”?!癮 cup of tea”為表量結(jié)構(gòu),是有界的,有界的通常指的是具象的物體,即有形有界的“茶”,“a cup of”將不可數(shù)的“tea”限定為有限有界的“一杯茶”;而“cup of tea”中,無量詞“a”,是無界的,通常指的是抽象的事物,在這里指的是無界無限的“喜愛”之感。如例句“You are not my cup of tea.”不能直譯為“你不是我的茶?!倍鴳庾g為“你不是我喜歡的類型?!被颉澳悴缓衔业目谖??!被蛱鬃g為“你不是我的菜?!痹偃纭癏e is a very unpleasant cup of tea.”不能直譯為“他是個不開心的茶?!倍鴳庾g為“他是個很討人厭的家伙。”或套譯為“他不是我的菜?!?/p>
再比如,英語表達“a chocolate teapot”不能簡單的直譯為“一個巧克力茶壺”,眾所周知,巧克力是西方國家喜愛的一種甜食,它入口即化,而茶壺的作用是將茶葉置于其中,倒入熱水泡茶所用,它的一項必備性質(zhì)是耐熱??上攵?,如此極易融化的巧克力做成茶壺,倒入開水,是不具備茶壺的使用價值的,因此,“a chocolate teapot”應意譯為“毫無用處,一無是處”。如例句“This course is as good as a chocolate teapot,so I want to quit next semester.”不能簡單直譯為“這門課就像一個巧克力茶壺一樣好,所以下學期我想把它退掉?!倍鴳庾g為“這門課毫無意義,所以下學期我想把它退掉?!?/p>
套譯法。中西方文化差異大,但人的心理認知習慣是相似的,因此有的茶類習語,在中英文中是具有相同或相似轉(zhuǎn)隱喻意義的,可直接套用。舉例分析,英語表達“a storm/tempest in a tea cup”,不能直譯為“茶杯里的風暴”,而應理解,正常情況下的“storm/tempest”是指因危害性很高而令人聞風喪膽、擔驚受怕的“風暴,海嘯”;而“a storm/tempest in a tea cup”,喝茶所使用的茶杯是很小的,茶杯內(nèi)的水即使起了“風暴”也并沒有什么影響,根本稱不上“風暴”,這種前后矛盾的表述,是有標記的語言,在文學意義上,起到了反諷的作用,應采用意譯法,該表述接近中文的“小題大做”。如例句,“Don’t worry about those two arguing.It is just a storm/tempest in a teacup.”不能直譯為“別擔心這兩人的爭論,這爭論不過是茶杯里的風暴。”而應意譯為“不用為這兩人的爭論而擔憂,這不過是小題大做罷了?!?/p>
再如上文提到的“cup of tea”,中文流行語表達“菜”也可表示“喜歡的,中意的事物”,因此“You are my cup of tea.”除可意譯為“你是我喜歡的類型?!币部商鬃g為“你是我的菜?!?/p>
綜上所述,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通識課程,受教面廣,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影響力較大,大學英語課堂除了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使用技能外,更應注重文化和思想的交融。而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為使學生永遠英文講好中國故事,將茶文化引入課堂,在對其翻譯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翻譯技巧和方法,還應讓學生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文化價值,歷史起源,以及人文思想,增強文化自信信念。因此,在今后的大學英語茶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擴展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教學資源,引入其他國家茶文化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