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紅
近年來,國內(nèi)酒文化收藏日漸風生水起,以老酒收藏所延展的酒瓶、酒標、酒史資料等收藏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追捧。44年前,余子牛收藏第一個茅臺酒瓶,他絕不會想到酒瓶收藏會變得火熱。日前,記者到已開館的余子牛酒瓶瓷杯博物館,看著館內(nèi)7000多個各式各樣的酒瓶,余子牛百感交集:“收藏始于興趣,能堅持這么多年,是基于一種責任,我相信我收藏的是一部難以復制的酒文化史。”
一般人喝完酒后,酒瓶也就成了廢品。但在余子牛眼中,酒瓶成了“寶貝”。走進余子牛酒瓶瓷杯博物館,就像走進了酒瓶的海洋。博物館位于湖南漢壽縣,共分三層,260平方米,不但按地域展示出30多個省市區(qū)出產(chǎn)的酒瓶,還有特色瓶展區(qū)、外國酒瓶展區(qū)等。
這些酒瓶,材質(zhì)不一,陶瓷的、竹質(zhì)的、紫砂的、玻璃的,還有西域一帶特有的皮囊材質(zhì)的酒壺。造型也是五花八門,有動物的、人物的,還有火車、航空母艦、艦載機等造型的。在這些藏品中,有的工藝繁瑣、紋飾精美,有的質(zhì)樸清新、充滿古韻。從品種上看,有單瓶、對瓶、套瓶、系列瓶,可謂千姿百態(tài),五彩斑斕。特色瓶展區(qū)中,從歷史人物造型的酒瓶,到十二生肖造型的酒瓶,千百種景致,匯集一堂,品種眾多,其中不乏孤品、珍品。
1977年,余子牛在部隊營部當通信員,第一次同教導員喝茅臺酒的經(jīng)歷讓他無比激動和自豪。為作紀念,他決定將這個酒瓶永遠地保存在自己身邊,由此開啟了酒瓶收藏的人生之旅。
44年中,余子牛走村串巷,心里裝著的、眼里瞟著的、手里提著的都是酒瓶。他不論行走何方,肩上扛著的、背回家中的只有酒瓶。很長一段時間,他穿梭于長沙的大街小巷,郊區(qū)的簡易棚戶,30多個固定的廢品收購點,跟蹤守候賓館酒店的餐桌。從部隊退休開始,他又花了整整5年時間,什么事都不做,專心收撿酒瓶。44年的積累,讓他酒瓶收藏數(shù)量達到了數(shù)萬件。
在余子??磥?,每一個酒瓶都是一段歷史的印證,一個時代的象征,一種生活的縮影。
“酒是甘露是燃燒的火焰是生活的芳香,瓶是藝術是文化是心靈的陶冶是歷史的記憶。”抱著這樣的信念,余子牛在收藏的道路上,像牛一樣義無反顧,負重前行。
(據(jù)“掌上長沙”微信公眾號)